急需一份2010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2024-11-05 00:38:0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A 2.C 3.D 4.B 5.D 6.D 15.D 16.C 17.C
  7(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2)、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8.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9.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0.(1)而神明自得 (2)愿乞终养 (3)征蓬出汗塞 (4)枯松倒挂倚绝壁 (5)此时无声胜有声 (6)羡长江之无穷 (7)楚天千里清秋 (8)衣冠简朴古风才存
  11.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12.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13.示例:(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14.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收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同一连串的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18.①“在”调至“参加”前②“反映”改为“意识”③“与”改为“向”⑤删除“之际” ⑦“多次”调至“主动放弃”前。
  19.示例:(1)启迪我们的智慧,提示我们的境界(2)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21.本题可以有以下写作角度:
  1) 从人的角度 诗歌的后两句体现“因地制宜”的规律,可以联想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文制宜、因国制宜、因楼制宜、因价制宜等等。
  2) 从水的角度 水抱城郭,深处可种菱,浅出可种稻,不深不浅可种荷花,无水的岸边可住人家。水有上善之意,泰勒说:“水是万物本源”。水影响了整个生态和世界的变迁。由此还可以联想到一切作为本源的东西,如炎黄、风骚、儒家文化圈等。
  3) 从美的角度 本诗用明白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吴兴的美景,“美”是从阅读整诗的感受的角度提炼出来的哲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主客观的和谐统一、国家和谐之美、和谐世界理念。不和谐的是强拆、污染、贸易战争、世界霸权等。

回答(2):

1.A 2.C 3.D 4.B 5.D 6.D 15.D 16.C 1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