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居士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生前就名满天下。何止诗词。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胸有成竹出处。
文同,字与可,苏轼的从表弟。苏轼文章,表示对他的追怀、悼念。
亡妻王氏墓志铭——也不错,但不如江城子~短松冈来的情真意切!
祭欧阳文忠公文—— 今天我们读这篇祭文,首先会讶异它的形式的“简陋”。苏轼是写文章的好手,精美的骈文是理想的祭文形式。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学出众的人,给老师写的祭文里一点也显不出自己的才学。任相对自由的散文语言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此刻,苏轼只想把自己闻知噩耗后的感受倾泻在纸上。情到至深处,为文毋须技巧。
其次苏轼在祭文里对“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的详略处理是惊人的悬殊。他哭得死去活来,不是为靠山的倒塌,不是为再也借不到仙气而遗憾,而是为天下失掉一个人伦楷模而担忧!欧阳修是大宋文明的集大成者,他活着时震慑的是邪恶,匡护的是正义,提携的是真正的大师。
皆有深情 啊!!
...骨肉久别,乍聚,问讯亲旧,但有感叹。知兄杜门守道,为乡里推爱。弟久客倦游,情怀常不佳。日望归扫坟墓,陪侍左右耳...
http://www.baidu.com/s?bs=%B5%DC%BE%C3%BF%CD%BE%EB%D3%CE%2C&f=8&wd=%B5%DC%BE%C3%BF%CD%BE%EB%D3%CE%A3%AC%C7%E9%BB%B3%B3%A3%B2%BB%BC%D1&n=2
苏辙说苏轼:“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说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轼”意指车上的扶手,“辙”意为车碾过的痕迹。想当初苏洵为两个儿子起名字的时候,没想到两个儿子日后无论在家庭、仕途,还是在文学上都如此相得益彰。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未曾一日相离。
苏辙在《遥堂二首并引》(《栾城集》卷七)中说:“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 在《祭亡兄端明文》(《栾城后集》卷二十)中,对这种手足相依的亲情则有更详细的描述:“手脚之爱,平生一人。幼而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从,逮壮而分。”
求学期间,兄弟间也时有调侃。例如苏东坡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称建用、杨尧咨、弟辙做大雨联句。称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最后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子由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
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历史长卷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贯注于词作之中,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关于兄弟亲情的词便如汩汩清泉喷涌出世。
晚唐五代的词描写男女柔情的不计其数,而对于兄弟亲情却绝少涉及。苏轼的一些关于兄弟亲情的词,比之当时笼罩文坛的艳科词,不管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满江红 怀子由作》便是这类词中比较著名的一篇。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这首词是苏轼在颖州任知府时作的,词的上片即景生情,抒发了“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的深深感慨。下片追忆从前多次的相会与离别,希望能有机会与弟弟见一面,词的语言苍劲浑厚,寄寓深远,感情全自胸臆自然流出,读来颇为动人。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大多为子由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他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