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故事题材是以发生在1937年的中日淞沪会战,88师524团一个加强营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于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独自抵抗日军的故事。俗称“四行仓库保卫战“
八佰剧照
保卫战背景10月26日深夜,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赴师部所在地“四行仓库”,接受坚守命令,进行防务交接。在那个深夜,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的第88师262旅524团中校团附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524团第一营的420余名官兵进入四行仓库坚守。为了迷惑敌人,同时壮大四行守军声势,四行守军统一口径,对外称四行仓库内有八百人,外界故敬之为“八百壮士”(这也是电影之所以叫《八佰》的原因)。
淞沪会战的日军
保卫战过程整个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作战场面并没有如同《八佰》中的那么精彩,双方的战斗看起来更像是黑帮火拼,整个战斗下来国军伤亡40多人,而进攻方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是200人左右。作战的时间一共是四天(从10月27日-30日)。
10月27日,日军动用了两百人左右,双方互有伤亡,日军在一辆坦克的掩护下,一直进攻到四行仓库的下面,最后在守军的轻重火力下被打退。
10月28日,部分的日军用炸药炸掉了仓库的大门,打进四行仓库内部,在丢下20多具尸体之后日军不得不退出去,《八佰》中郑凯的人肉炸弹就是那天发生的,谢晋元自己射杀了一个日本兵。
八佰剧照
10月29日,日军动用了飞机,但是因为距离租界很近,所以没法进行投弹,在空中盘旋了几下就飞走了。不过地面部队的日军增加了几辆坦克,通过小口径的坦克炮和机枪掩护日军冲锋;不过仓库里继续还击,小坦克看着没效果,开走了。
10月30日,日军从陆军那里借来了几门野炮,对准仓库一直打,打了几个洞。仓库里士兵从洞里向外射击,和日军一顿对射。咱们现在看到的四行仓库上的那些洞,就是这一天打出来的,不过日军并没有进行冲锋。
八佰
保卫战结果在抵挡了四天之后,国军对全世界宣传抗战的决心目的已经达到,因此在完成任务后,八百勇士退到了英国租界的内想从租界撤退,却被英国人缴械和扣留,一直被困在租界内,在1941年二战爆发之后,这些人中很多人被日军拘捕带走当成劳工。同时日本当局也对退入租界的军队进行诱惑,部分人脱离了抗日队伍甚至成为汉奸,而带领八百勇士的谢晋元就是被汉奸暗杀身亡。
讲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没有所谓的主角。
《八佰》怎么说的?是国家危在旦夕时的家国情怀?是租界里的人麻木空虚吗?天堂和地狱隔着一条河是不是很奇妙的景观?是操纵战争背后的政治博弈吗?
我觉得远不止这些。就像冰山,虽然只露出了冰山一角,却能沉下充满爱和欲望的泰坦尼克号。我觉得在子弹和血淋淋的夕阳背后,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击中了我沉重的心。
所以以上都不是我文章的重点。
电影和电视剧有什么区别?电视剧可以在四十集以上描述一个主要故事,所以给观众的想象力很少,有时甚至成为一种限制;然而,这部电影只有三个小时的黄金时间。导演处理不好,很容易虎头蛇尾,狗跟着貂。所以豆瓣上随处可见优秀的、发人深省的影评,却很少看到聚焦时代短板的影评。
无论是政治游戏还是家国情怀,这些都是电影的亮线,也是导演希望观众一眼就能看懂的一些内容,相当于基本的入门题。但是今天,我要把剑拿错边,拿出新的东西。
一、【赵子龙与长坂坡】
其实我刷了五遍《八佰》。这两个形象我一开始也没有想太深,但是仔细研究之后真的体会到了一点自己的门道。首先,赵子龙的线索最早出现在山东士兵戚家明()身上,这也是他与端午节(Oho Ou)联系的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在“护旗事件”之后,端午节的英雄牺牲出现在长坂坡作为赵子龙。
“四线仓库(以下简称“四”)”在某种意义上是“长坂坡”。这两个历史典故虽然相隔数百年,但却惊人的相似。和长坂坡一样,“四”是士兵的最后阵地。他们也像一样,孤立地面对着数十万曹军队。但是,面对日本人的围剿,士兵们从来没有退缩过,只是七进七出地杀了他。
还有一点是,中国人自古就崇拜“关”,但戚家明说:“关讲的是兄弟情,不同,他保护的是国家。”两人都是蜀汉五虎的大将,按道理应该是一个阵营。为什么电影要对立对待他们的形象?
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解读:第一,国家崩溃,山河摇曳时,小家庭要位于大国,不要在意一个家庭的安危和一个人的得失;另一方面,它涉及到我伟大国家的光荣历史。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将邻国日本和韩国视为自己的兄弟。唐朝时期,大量日本使节来华学习,鉴真僧人东渡日本,有力地证明了中日是兄弟。但是现在以前的兄弟都在和我们国家作对,不能再去想老兄弟的情分了。
二、【白马与老算盘】
想必是看了电影的观众对上海飞奔的白马印象深刻,它已经被日军炸成了碎墙。作为这个人间地狱最醒目的亮色,它吸引了租界里的人们,在中华民族的心中种下了斗争的火种。换句话说,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即使伤痕累累,中华民族也不应该在黑暗的马厩里安逸。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巨大成功在于对小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贪生怕死,油嘴滑舌的老算盘(张毅)戳了几下观众的笑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仓库保卫战的紧张气氛。
那么,导演为什么要刻意安排老算盘去发现白马的位置呢?白马一定不是前两天困在仓库里的,一定是有士兵的宝马。为什么这么容易被吓到?其实战争年代也不缺弱小害怕打仗的普通人。所以,让老算盘充当放出白马的“罪人”,也从侧面暗示了正是这样的人才把中华民族置于险境。
除了白马和老算盘这两个鲜活的形象之外,白马最初的生活环境,——马厩,也有一定的含义。就电影的环境而言,四线仓库是战场仓库。除了必备的军事物资,战马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空马厩里只有这匹瘦瘦的却很亮的白马?这象征着当时中华民国在国际上被孤立的恶劣处境。
影片一开始就说明了1937年(——)当时的社会背景。自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来,东北、华北相继沦陷,国军节节败退。蒋介石坚持“先留在国内再出国”的方针,对日本的侵略作出了消极的回应,重点是国共内战。然而,欧美国家选择从另一边看火,甚至收获渔民的利益。
三、【羊拐和老铁】
这两个小人物可以说是影片“训练”的重点。其中一个是“硬汉”,另一个是“懦夫”。合在一起,不仅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幸福对比,更是那个时代不同命运的缩影。除了战场上的血腥分歧,他们的家庭状况也在影片中被反复提及。
洋瓜(王千源饰)是战争年代——的特产,一生无妻无子,普通人也能享用。然而,这已经成为一个直到他死去都无法实现的愿望。他越勇敢,越看到死亡,就越痛苦。他不知道他的母亲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了,他出生的家乡甚至不能给他留下坟墓。他依然保护着自己的国家,他作为军人的信仰,多少遗憾和失望,只化作一句:“下辈子,你一定要尝尝这个味道。”下辈子,请做一个平时的普通人。
老铁(吴江)也是整部剧笑点的贡献者之一。他的“懦弱”和他的五大三粗的外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人发笑。其实他只是一个关心家庭的普通丈夫,一个普通的父亲。在那个不幸的年代,他只是碰巧是个不幸的士兵。虽然前期总被人笑称“瓜信”,但他选择成为敢死队来掩护大部队的撤离。
最后,老铁的结局是一座戏剧性的桥梁。老铁是个优秀的炮兵,终于回到了岗位。临战前,他唱了一出五将之一的三三三五四黄忠的戏。
说到这里,我不禁觉得,管虎导演是有叛逆精神的。越是有人歌颂关,我就越想歌颂不喜欢关的人。黄忠被封为五虎大将之一时,关羽夸口说黄忠年纪大了,不能被封为五虎大将。但黄忠百步穿杨的本事,并不是得了虚名,关羽最后还是输了。将黄忠和老铁联系在一起,可能是因为老铁作为炮兵的身手不可小觑,更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老师傅。老铁曾与民国著名军阀张大帅在一起,黄忠也是汉末著名军阀刘表手下的一名武将。
《八佰》绝对可以算是失落已久的电影界给全国观众的高分答案,其内涵更是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咀嚼。在过去,抗日战争电影或电视剧很少把战场和租界联系在一起。其实租界的“人民战争”也是一个不错的辩论话题。只有我有点见识,我的视角大多集中在仓库的战场一侧。
我们都看的直流泪啊!
《八佰》的这部剧是由导演管虎制片,主要讲述了淞沪抗战中只有四百多人被当弃子组成的加强营在著名的上海四行仓库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的伟大事迹!主角有黄志忠、张俊一、欧豪、姜武、张译、王千源等人。其中王千源饰演羊拐、影帝张译饰演老算盘。
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一支仅四百人的国民革命军部队在上海四行仓库,顽强抵抗日军四天四夜壮丽战争故事。主角有王千源,张译,姜武,黄志忠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