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位住在地棚里看守旱稻的老人,不慎打破了做饭的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做饭的工具,只好从身边几丛野竹中砍了几节手腕般粗的嫩竹当“锅”做饭。米饭煮好后,散发出扑鼻的清香。老人剥掉竹皮,发现米饭已变成一根被白色竹瓤裹得严严实实的柱状物。她又香又软。老人正在美美品尝时,两位猎人不期而至,他们闻到了阵阵香味后,便好奇地走进了窝棚,盯着老人手中的那段东西问:“老大爹,您吃的是什么东西呀?气味怎么这么香?”老人回答说:“毫澜,我吃的是毫澜。”边说边递过两段竹筒饭让两位猎人品尝。雪白的竹筒饭,散发着扑鼻的糯香味,软润爽口,比其他的米饭都好吃。两位猎人风卷残云般吃完后,一边啧啧称赞,一边掏出随身携带的两包糯米,用老人砍来的嫩竹烤了几筒米饭,带回去让家人品尝。从那以后,人们认识了这种特别适合烤饭的野竹,并不约而同地把它称作“埋毫澜”。后来,傣族人学会了种植这种竹子。每当“埋毫澜”长成之时,他们便砍来烤制糯米饭。所以,当地的汉族便把这种竹子称为香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