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发现的女娲遗骨是真的吗,女娲后人为什么是蛇形?

2024-12-01 01:01: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在山西发现的女娲遗骨据专家分析可能是真的,但并非是女娲本人的遗骨,可能是某一代女娲后代的遗骨。而关于女娲后人是蛇形,是因为古人对龙和蛇等动物充满了敬意,特别蛇繁育能力强悍,预示着人丁兴旺,因此,将女娲的后代定型为蛇形,可以说是一种图腾的崇拜。

早在1984年,位于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遭人破坏时,考古工作者就在女娲塑像下发现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木函”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明代人的墨书记载把该人骨称为“皇帝遗骨”,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娲皇女娲的遗骨。

2011年,考古工作者对山西吉县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发现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遗物291件(套),并在娲皇宫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

随后,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成人头骨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以及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2011年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这个消息一出来震惊了考古界,令专家们炸了锅,纷纷对其发表自己的言论。专家们认为,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因此,这个遗骨无疑是明朝人认为的“娲皇”遗骨。 

于女娲蛇形的形象,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女娲是一个人,不可能是蛇形,这个蛇形的形象只是后人对图腾的崇拜,臆想出来的。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蛇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生殖能力强悍,源于史前人类对生殖的崇拜,因此,将女娲的后代定型为蛇形。

真是万万没有想到在山西发现的女娲遗骨真有可能是真的,原来神话中的人物并非完全都是骗人的,真是太意外了。关于女娲后代是蛇形也是源于古人对图腾的崇拜的,臆想出来的形象。

回答(2):

不是。

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女娲的神话传说蕴藏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那是对人类和诸多社会现象根源的求知与追问,是对天下有序、安定和平的美好期许,是面对天灾人祸时表现出来的超人智慧和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女娲具有多样神格,是中华大地上的始母神、创世神和文化英雄,她的身上凝聚着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数千年来,不同民族不仅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讲述她的故事,而且为她立庙,举办庙会加以祭祀,甚至将她的故事与各地的风物、风俗相联系。

比如我国许多地方都曾有补天节,时间在正月十九,或正月二十、正月二十三,主要习俗是妇女蒸薄饼或摊煎饼,并将其抛在屋顶上,以表达对女娲补天救世的纪念和感恩。

扩展资料:

女娲的传说故事

却说,女娲的子女们在大地上生活得十分美满。突然有一天,狂风大作,传开一声巨响,天空霎时间就暗了下来,接着地也崩开了一个大口子,突突地往上冒黑水。女娲的子女们遭到灭顶之灾,哭声震山。女娲听到声响,赶快跑出山洞。她向天上一望,大叫“不好”。

原来天网的西北角破了,撑天柱已被风刮倒。地上砸了一道裂缝,淫水漫滥,淹没山林,吞噬生灵,大地遭了劫难。

女娲大声叫喊,让她的子女们赶快回洞,但无回音,都不见了踪影。她已知子女们生还的希望极小了。女娲为了拯救地上的生灵,苦思默想,足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搬出洞里的石釜、挖出洞里的“洋油干”,放在釜里,又取出洞中圣火点燃,炼起五色石来,以补天网。

女娲炼石,须经七七四十九天才能炼出一炉,她炼了九九八十一炉,五色石堆了一大堆。然后她把五色石铺在地上,上而用藤绊相连,形同天网一般,用此来填补了天的缺口。

女娲用五色石补了天网,但还得找撑天的柱。于是女娲又回到水中,向大鳖救援,请它用鳖盖把天网顶起来。

那知,大鳖不但不理采女娲的请求,还狠狠地大骂起来:

“女娲听着,你不安于水中的世界而另辟天地,你是水晶宫的叛逆,俺老鳖正要讨伐你哩。”

女娲还想对大鳖解释,但见大鳖已举起大爪向她扑来。女娲不容分说,只得应战。彼此鏖战了四十九个回合,女娲终于打败大鳖。大鳖正欲逃跑,女娲手疾眼快,一手将大鳖四条腿砍下。大鳖痛得口喊绕命,苦苦哀求。女娲才将鳖爪砍下,分别按接在腿臼上。

这样一来鳖的腿爪短了许多,但还是保留了它的性命,然后,女娲扛起四条巨大的鳖腿,又回到了陆地。

女娲用四条巨大的鳖腿将天网撑了起来,大地又恢复了平静,天盖着地,地撑着天。因此说,“先有地,后有天。”

女娲炼石的“釜”,如同今日做的锅。支锅的三块大石头,如今还在平定县古贝村放着,三块石头之间是一个大坑,传说是圣火烧的痕迹。

女娲炼成五色石的石碴,随手堆在坑的两旁,形成了两座大山。在东的叫东浮山;在西的叫西浮山,浮山上的石头多有气孔,质地极轻,可浮在水面,因而得名为浮山。

相传,大地被“淫水”吞没时,只有此山浮在水面,无阻于女娲炼石的工程。后代为了纪念女娲补天的功绩,在浮山修筑了“娲皇庙”,年年香火不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景仰女娲 凝聚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女娲的传说

回答(3):

不是,女娲只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未有研表明女娲的存在。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女娲部族活动的地域,古史多有记述。这说明女娲部族活动的地域北达济源、孟县境内的太行山南麓。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女娲神话的第一批的古书籍记载是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以及《楚辞》(虽然《说文解字》记载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娲字,但已亡佚,仅作传言)。

扩展资料

“女娲传说”反映的社会现象

“天崩地裂”人们难以目睹,毁灭性的灾难却时有发生。于是人们的经验转化了。随之“天崩地裂”的原始传说,便成了巨大灾难或变故的象征。对于原始氏族部落而言,氏族灭亡何异于“天崩地陷”。在频繁的氏族部落战争中,灭族之事又是那样的习见。

这对每一个氏族整体来说,都是巨大威胁。因此“天裂”虽属自然的神话,而“补天”却有了社会的意义。甚至“天崩地陷”的神话本身,也弥散着部族战争的烟云。所谓“共工与颛顼争帝”,“天柱折,地维绝”,其最表层、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战争灾难。

罗泌在《路史·发挥》中说:所谓共工触不周,地维为绝,天柱为折,是言大乱之甚。所谓女娲补天,乃指平共工之乱,功犹“补天立极”。

此虽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忽略了神话由自然内容向社会内容的转化,也忽略了神话的浓缩、集锦、象征的特征以及其意义的多层次性,但却看到了“天柱折地维绝”与原始部落战争之间的联系。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所谓“补天”,乃是平息灾难、拯救氏族灭亡的寓言。辛弃疾词云:“袖里珍奇光五彩,他年可补天西北。”就是以“补天”象征平息民族灾难的。《红楼梦》中“补天”的典故更明确的表达了挽救衰亡的意义。

这并非辛弃疾、曹雪芹之流的别出心裁,实是神话自具的文化意义在历史中的传递。神话之所以要让女娲“补天”,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女娲的生殖功能上。在原始战争中武器不过弓箭棍棒之类,没有谁比谁先进的问题。在这样的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因素多半在人数之多寡。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的生殖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大量繁殖人口,人丁旺盛,才能使氏族强盛、发展,避免“天崩地陷”的命运。因此只有无限生殖力的“女娲”才能“补天立极”。

原始的社会存在,使先民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凝固为一种观念;把认定的真理,凝固为一种信仰。使生殖崇拜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力量,而支配着民族的行为。“女娲补天”神话其潜在的意义,便是把生殖作为一项最神圣最伟大的事业而颂扬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女娲

回答(4):

中国的人文初祖就是女娲。这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因为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也叫女权社会,首领是女性。华本字“呙”,是牡丹花的象形,现在南方还读华Wα音。

回答(5):

不要自己骗自己、她是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