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解释呢?大家都被影视剧带偏了。
这么说吧,“命”是个动词。意为,朝廷命官是朝廷任命的官员。而不是影视剧中说的“朝廷的重要官员”,那是完全错误的。
古代的公务员,分为官和吏。古代啊,主要是秦之后,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县令,都要通过皇帝的委任,才能上任。就是说,这个官,必须是皇帝朱批点过的,你才能去上任。皇帝就代表着朝廷啊。所以,一个县令,都可以自称是“朝廷命官”,没毛病。
官都是有品级的,必须由朝廷委派。但是吏没品级,就没有必要了,一般都是官自己征募的。这个官吏的吏(小公务员),和吏部的吏(所有大小官员),是同一个字,两个概念,不是一回事儿。
楼下说得是对的。
朝廷命官就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不是朝廷命官的官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正确的说法,可以说不是朝廷任命的公职人员,比如一些幕僚、属吏等等,他们都是朝廷命官任命的,不是朝廷任命的~
有,古代的保长、里正、坊正、乡长就不是朝廷命官,但他们也是官,这些官一般都是本地人担任,没有俸禄,有的是庄主、员外、族长等兼任,有的是地方财政雇佣。非朝廷命官,没有官服佩印,帮助县令处理基层事务。
朝廷命官,必须异地上任,拿朝廷俸禄,一般是世袭、察举、军功或者科举产生,有官服佩印。
此外,还有师爷、讼师、书吏和衙役,衙役还雇佣白身。
在大清,还有旗主、屯主等世袭罔替的官,管理旗人内部事务,这些旗人的官只由满洲大汗(满洲大汗兼任大清皇帝)召集八旗会议,才能剥夺。朝廷的大臣无权剥夺他们的官。
朝廷命官是指由朝廷任命的官员,即官职得到朝廷的认可和授权,可以代表朝廷行使权力。在古代中国,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县令都需要通过皇帝的委任才能上任,因此可以自称是“朝廷命官”。
至于有没有不是朝廷命官的官,这个说法比较特殊。在古代中国,除了皇帝以外的所有官员都是朝廷命官,因此没有不是朝廷命官的官。但是在现代社会,可能会存在一些没有得到官方认可或授权的民间组织或个人,他们可能自封官职或称号,但这些并不算作正式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