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是不是有一定的偶然性?

2024-11-22 05:08:3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你的分虽然不多,但老夫回答问题一向认真,我的答案可以作为教科书答案了。
总的来说我给你介绍2种观点
一 汤恩比的“挑战与应战”模式说
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对中华文明的诞生发表了一番高论:“我们发现人类在黄河流域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挑战严重得多,这里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我们所能肯定的仅有这么一点,就是在黄河岸上居住的古代中国文明的祖先们,没有像居住在南方古代中国的人们那样享有一种安逸而易于为生的环境;而南方的居民,如在长江流域的居民,他们没有创造文明,他们为生活而斗争的艰苦性也的确比不上黄河流域的人。”
通俗讲就是由于这里的居民遇到了艰苦环境的挑战,而他们也成功地应对挑战。大致意思是穷人和富人谁更有巨大的潜力?穷人因为被逼所以有动力

二 本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
稻作文明和旱作文明的优劣势
1 文明三要素:城市、文字制度和金属冶炼技术,文明的重要必备条件就是持续稳定的粮食。
2 长江流域属于稻作文化区,黄河是旱作文化区
3 旱作文化要获得更高的产量,只需要解决灌溉问题;降水丰富的长江流域,要获得更高的水稻产量,必须解决排水问题。
4 水井是新石器时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有了水井来解决
灌溉问题,而排水则不好处理。
5 当人类试图追求更高的农业产量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时,自然环境的限制便发挥了作用。

由此得出结论 由于在新石器时代旱作文化较稻作文化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导致了黄河文明首先脱颖而出。换句话说就是,较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更适于文明诞生前夜的中华先民的生存,与汤因比先生的结论恰恰相反。

补充:频繁的改道、汛滥、形成大片的黄土原野为旱作农业提供了广袤肥沃而松软的土地,这一地带的气候也颇有规律,雨季正好在农作物的生长期。于是,造宜黄土带生长、成熟期短又易于保存的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既经历了自身长期的发展演变,又充分吸收了周围地带的文化精华, 终于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主流。

回答(2):

不是,是必然的,黄河流域平原胜多,而中华文明又发源与黄土高原,

回答(3):

没有 长江看似不错 但是它缺了十分重要的一点 磨历 只有经历了黄河那种旱涝不断频繁磨历的民族才能长久 在不断的与自然灾害、敌国外患斗争的过程中一个民族才能强大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也(我仅从一个角度论述了 当然不止这一个方面)

回答(4):

必然,想想种植业也就是农业不靠近水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