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灵柩安放好后,秦二世下令工匠们在陵园里领赏。当所有的工匠进入陵墓时,秦二世命令人们关闭陵墓的所有门,并用外面的泥土封住。经过几天的哭喊,工匠们渴死了,饿死了。古人历来重视安葬,认为有一个可以接受死者的阴间。因此,官员越是显赫,权力越大,他们的陵墓就越豪华。他们认为死后可以继续享受辉煌,尤其是皇帝。
据文献记载,在秦始皇陵周围,有70万人花了38年时间修建,但直到秦始皇去世后才修复。修建陵墓的人数之多,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参与陵墓内部建设的工匠也相当多。那么多人会不会抗拒被秦二世埋葬。皇帝的陵墓是他生前修建的,通常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有时陵墓直到皇帝去世才完工。皇帝的棺材放进陵墓时,最后一道工序是封墓,这道工序在这里完成。但令人费解的是,坟墓是从坟墓里封住的,工匠怎么能出来呢?
孙殿英在偷盗慈溪陵墓时发现了这个秘密。当然,孙殿英也花了很多时间偷窃慈溪陵墓,因为慈溪陵墓的大门太硬了,他根本无法打开。在那之后,没有办法用大炮打开它
基本上参与了帝陵建设的工匠们最终将被当权者杀害。为什么?由于担心工匠们将地下宫殿的入口和室内结构散布到盗墓贼的目标人群中,一些不情愿的工匠会选择挖出一条隐蔽的逃跑之路,这是真的。
墓室的石门上有一个小洞,用木棍就可以轻松地打开。但在过去,其余的陵墓工匠通常都在陵墓中安葬。
古代皇帝的陵墓一直被人们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因为当中埋葬的可是一代帝王,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是上天的儿子,再加上皇帝非常重视自己身后事的安排,甚至有的皇帝的皇陵在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建造,所以皇陵的规模和巨大程度可想而知。
为什么皇帝这么重视自己家族的陵墓?
首先大家要知道,古人是很看重风水的,住房子的时候要看一看这个房子的风水好不好,在摆家具的时候,还要根据一定的规矩去摆,因为古人觉得,房子的方位,以及房子内物品家具的摆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运气和命数,好的摆放和选址,可以帮助他们成就一番事业,而坏的摆放和选址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这家人的命数和运气。
古人对自己生活的事都这么重视,在他对待自己身后事的时候,也一定不会马虎,特别是皇帝来说,自己家族的皇陵是否完整和安好,决定了他们家族江山的根基,决定了他们家族的江山可以延续几代。这就是在古代的一些电视剧、电影以及小说中一些人想要废掉皇帝的气运,动不动就说“砍龙脉”的原因,因为在古人的价值观中来看,将皇帝他们家的“龙脉”进行砍掉和破坏,可以对他们家族的统治力进行破坏。
正因如此,古人特别是帝王,对自己家族的陵墓才会格外的注意,格外的看重。特别是从选址、设计,以及安全角度上来说。
一些朝代对于工匠的的处置方法
要说坑杀工匠最为经典的朝代,那就要数秦朝了。据说在将秦始皇的陵墓建造成功后,秦二世先让这些工匠们进入墓穴中等待赏赐,在所有的工匠们都进入到了这里后,再放下闸门,将这些人活活的饿死在里面。这种说法虽然有点耸人听闻,但是作为心狠手辣的秦二世他还真有可能这么做,在加上秦始皇陵中的宝藏这么多,这些参与建筑的人大都对里面的结构、机关以及路线了如指掌,为了秦始皇陵的安全,为了自己大秦江山的延续,胡亥才会下此狠手。
在说完国内的,我们再说一说国外的帝王对自己建造墓穴的工匠是怎么处理的吧。据说在法老的金字塔中有一个地宫,在法老的墓穴建造成功后,不仅是建筑的工匠,就连送法老尸体进去的人,都会在那个时候一并被感到地宫中,然后将他们活活饿死,和法老一起殉葬。
明朝的工匠自有妙招
建皇陵者最后被要求陪葬,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但人都是具有求生欲的,他们虽然知道自己有一天终究会死,但还是拼命的去抵抗,为的就是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中获得精彩,获得值当。但建造皇帝陵墓的事情如此浩大,一定会召集工匠界的精英去进行,而一些工匠在知道了自己被选去建造皇陵后,大多感受到的不是荣誉的,而是死亡。因为他们知道,皇陵一旦建成,他们一定不会活着出来。有些死脑筋的工匠会在出发前抱着必死的态度,而一些懂得求生的人,却在想自己要怎么才能活着回来。
工匠逃生最有名的便是建造万历皇帝墓穴的工匠。他们在建造完墓穴后,不会傻傻的将自己封死在里面,而是在建造时就为自己准备好了逃生的门。这种们叫做“自来石”,是可以通过某种操作而活动的石门,也正是因为有这个石门,才使得当时给万历皇帝建造皇陵的工匠得以逃脱生天。
人生最大的事是生死,王朝最大的事是皇帝继位和驾崩。历朝历代的陵墓都是皇帝继位中期甚至早期都开始为自己兴建。历朝历代丧葬礼仪(下葬过程)不尽相同,较为详尽的是清代。故而福垊先谈谈清代建陵的最后一名工匠如何出来,然后再谈谈清代皇帝的下葬过程。
建陵工匠累死累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最终陵成人死。建造皇陵时间最长花费最大不是秦始皇陵而是西汉的茂陵。刘彻在位54年,光修建皇陵都用了53年。当然福垊这里说的是清代,清代建设皇陵用时都没汉武帝那么久。修完陵墓杀死工匠的目的有二:第一保密原因,防止盗墓。第二、下葬后,需要工匠封锁墓门。那么工匠甘心就这样死掉吗?他们怎么逃出?
当然不甘心!他们有一个方法,那就是采用上面的抵墓门的方法固定墓门。首先,他们事前在两扇墓门上打孔。其次,将拐钉钥匙套在抵门石条上方。再次,困在里面的他们挪动抵门石条。然后打开墓门,偷偷逃离,关闭墓门后,用拐钉钥匙将抵门石条向前拉,最终抵住墓门。这样墓门就成了形同虚设,后来被皇室得知,工匠全部处死,并堵死了他们出来的一切可能。想出来,不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的。
不过总有例外。当年孙殿英盗东陵,就是找到当年的石匠才找到墓门的。那么这个石匠是如何逃生的呢?他知道自己完成慈禧的陵墓会死,于是提前“死”了。他被扔到了郊外。其实孙殿英盗慈禧、乾隆的陵墓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原因。
那就是当年乾隆在修建自陵墓时,曾以对明陵进行修葺的名义而“偷梁换柱”和破坏式的修葺。他这种做法主要是为更好地建设自己的陵墓。福垊认为,乾隆皇帝的陵墓被孙殿英盗窃,也算是报应吧。那我们就以乾隆为例看看皇帝的下葬过程吧。
乾隆皇帝的下葬过程
乾隆皇帝的裕陵耗时9年,用银203万两银子。其实清朝前期实行火葬,丧仪简单。雍正皇帝时命令皇帝以后实现土葬,基本采用明朝丧葬仪式。
乾隆去世之后,称大行皇帝还是大行太上皇呢?福垊认为应该还是大行皇帝。去世三日后,沐浴入殓于梓宫,盖棺定论尊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尊庙号高宗。然后在乾清宫停灵,清朝皇帝停灵时间不一样。停灵最长的是顺治皇帝,有25天;停灵最短的是光绪皇帝,仅11天;乾隆皇帝停灵为20天。
20天后,将乾隆的梓宫(棺椁)由乾清宫移动到寿皇殿,有的皇帝的梓宫则移到观德殿。寿皇殿、观德殿统称为殡宫,在殡宫的时间也不统一。最长的是福临——两年两个月;最短的是胤禛——一个月;乾隆的是半年。
一个月后,乾隆皇帝的灵柩入葬于裕陵。在裕陵也要停放一段时间才封墓门,这个时间也不统一。最长的是同治皇帝——停放五年,最短的嘉庆——停放一周,乾隆皇帝则是10天。
按照古代皇帝去世都需要自己妃子陪葬的个性来看,这些为他建造庞大地宫的工匠们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殉葬而已。
古代皇帝大多都是生性残暴的,真正温和的人也掌握不了大权。皇帝们也都是各种自私,他们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像这样权威滔天的存在,对于自己死后的安排也自然是天衣无缝才对。
毕竟皇帝们下葬之后,会带着他们生前最喜爱的金银财宝以及美女妃嫔们入地宫。活着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死了也要多多益善。而他们所带到地宫的宝贝,自然是不希望被人觊觎的,哪怕是隐患也不行。
而那些为他们修建宫殿的工匠们就是他们死后最大的隐患所在。这些工匠熟知地宫的地理结构,知道地宫的构造,倘若这些人被放出去,那地宫里流失的东西可就不可计算了。所以在建造地宫之处,帝王们所打算的便是让这群工匠们殉葬了。
不过能工巧匠们既然能在修建地宫上出类拔萃,自然也不是什么憨傻之辈,他们会在地宫隐蔽的地方留下机关,等到墓主人下葬,地宫之门封闭之后,他们会通过事先留下来的逃生路口出去,出去之后只能改名换姓,隐藏在世人之间生活。
工匠们这些用以逃生的出路后来被盗墓贼发现,很多都变成了盗洞。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就算帝王们把危险降到最低,还是没能逃避自己死后地宫被盗墓贼霍霍的事实。
这些工匠都会被活埋里面,因为怕他们出来会泄露墓葬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