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停闪烁的光源,如果其频率达到每秒钟50次(也就是所说的频率50Hz),在人眼中他是不闪烁的。
我们家里的电灯炮就是一亮一熄的,所以在我们的眼中没有感觉到他是一亮一熄的,是因为频率达到了50Hz。
根据这个原理,最初电视机每秒要传输的图像被定为50帧。认为这样图像在我们眼中才不闪烁。
但是根据当时技术上能力,要每秒钟传输50帧图像很难办到。这要根据显像管的工作原理说起。
这就是产生上场和下场的最初的原因——科学家们利用视觉的滞留性,让电子枪不按顺序发射电子,而是每发射一行隔一行,比如先发射奇数行13579……回头再发射2468……利用两次扫描来完成一幅图像,
因为视觉的滞留性,我们看到的效果是差不多的。这样在图像效果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电子枪的工作频率降低了一半,在技术上是可以达到了。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场”,从而出现“上场优先”“下场优先”。
如果把一幅图像分成上下两半,分两次送到我们手里,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重要的是要告诉我先送来的那部份是上面的还是下面的,我才能得正确图象。这就是“上场优先”和“下场优先”的意思。先送上部就是上场优先(1就是奇数、奇数场)。先送下部,就是下场优先(2偶数。偶数场)。如果图像是一个人的全身像,我按正确的顺序摆放后,得到的图像才会是头在上面,脚在下面;如果顺序搞错了,那么就是头和脚在中间。
图像的最上方和最下方都是人的腰部。但是在视频中,因为图像的像素高,也就是分成了很多块,虽然顺序放错了,但是它的位移不会偏离的很远,我们肉眼观察不出来,所能发觉的就是有抖动、毛刺等。出现的后果是跟视
频的内容有关的。如果视频是单一、纯色的一个画面,那么不管场序正确与否,画面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如果是视频中是一个缓慢移动的物体,那么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有些轻微的抖动,画面有些模糊。如果是一个有激烈运动的视频,那么就可能出现严重的毛刺。因为像素的内容变化大,一但错位,就很明显。
综上所述,一个视频信号在传送时,无论用上场优先还是下场优先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要让接收设备知道所接收的信号是用那种场序,才能把图像正确的显示出来。无论视频是什么场序,播放时都是把视频所包涵的图像按顺序显示出来。唯一不同的是在传送每个单位的图像时是先传奇数场还是偶数场。这就是视频的场序。
非编软件中,只能手动设置项目设置的场序来适应素材的场序,如果素材中有不同的场序,那么项目设置就无法顾全了。
如何去场?
一般网上所谈的“去场”就是说把项目设置的场设成与素材一致,让视频正确显示出来,这也是一种“去场”的意义。但我觉得“去场”的意思应该是把带场的素材变成无场,所谓的合并场。我一直找不到这类文献,所以也
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正确与否。我有一种看法不知大家认同与否,一般带场的视频不应该去场的,用原始的最好,无论是把视频去场还是加场,最终的都会降低素材的质量的。一个带场的视频加工成逐行扫描后效果会更好。我不认同这种看法。不过因为某些原因需要用到不同场序的素材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管有没有损失都得去场。我去场的方法就是把素材导入编辑软件后,在项目设置中设置正确的场序,编辑方式选VideoForWindows。输出时设成逐行扫描MicrosoftAVI类型。压缩方式根据需要选择,无所谓。以后要什么场序的再带场输出。最重要的是不能把一个带下场的素材直接输出带上场。
转过来的内容,我看了觉得写的挺好的,也比较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