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周瑜、鲁肃的形象及其相关事件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有哪些不同?

不要大篇大篇的长谈,简单说一下
2024-12-04 16:46:1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演义中的三气周瑜,历史上完全不存在,事实上,周瑜从来没有把诸葛亮当棵菜,因为,周瑜出身好,智谋高,而周瑜死的时候,诸葛亮出山也还没几年,还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展示的机会,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是诸葛亮出山之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儿,而这个时候的周瑜早就名噪当时整个中国了。再说了,周瑜向来是东吴的主战派,完全不是因为诸葛亮的雕虫小技挑拨离间而发动赤壁之战。(证明材料: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气度恢弘)
另外,周瑜之死,也不是像演义中所演的那样因为荆州问题气死的,事实上,周瑜一看刘备和诸葛亮耍赖皮不交出荆州地盘,就立刻调整了自己的战略,也把眼光盯上了益州,只不过,周瑜是个短命鬼,刚刚奏请了孙权攻打益州的想法不久,周瑜就病死在自己的封地了。

鲁肃这个形象,演义上就更和历史上的鲁肃不相符了,演义里面鲁肃胆小怕事,几乎是迂腐可笑,历史上的鲁肃,可以说是东吴版的诸葛亮,不然的话,周瑜怎么会推荐鲁肃接自己的班儿呢?

回答(2):

周瑜比诸葛亮聪明 写三国的人喜欢诸葛亮 就夸大了一番
鲁肃是个和事老(历史)

回答(3):

周瑜
历史:大将风度,长得帅,气量恢宏。难得的人才啊!
YY:气量狭小,最后竟然被气死(历史上病死)
鲁肃:
历史:有远见,政治家,政治远见不亚于诸葛,三分天下比诸葛更早。而且独具慧眼,为人大方。
YY:SB一个,除了人老实,啥都不会,只会做老好人。

回答(4):

鲁肃: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知东吴的鲁肃。在三国众多人物中,鲁肃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鲁肃(公元172-217),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历史人物。甚至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小说中
鲁肃是个“和事老”
在《三国演义》里,鲁肃完全被描述成一个忠厚而又平庸、没什么大用处的“老好人”。在小说、戏曲和电视剧中,鲁肃出场最多的戏是在赤壁之战前后,纯属一个被诸葛亮和周瑜两方都耍得团团转的“和事老”,除了为人忠厚老实以外,根本没有什么别的优点,比如写诸葛亮“草船借箭”一节,诸葛亮偕鲁肃同去,一个成竹在胸,一个被蒙在鼓里;一个谈笑自若,一个惊慌失措。
尤其是《三国演义》“关云长单刀赴会”一节描写,率军驻守长江的鲁肃在被孙权多番埋怨的情况下,为讨回荆州,设下刀斧手请关羽赴宴,想趁机加害关羽,不想“偷鸡不成蚀把米”,被将计就计的关羽识破计谋、挟持震慑住,结果不仅未达到目的,反被关羽耍了回威风。
也许读者会问:如果鲁肃真是这样的人,周瑜临终怎么会举荐鲁肃代替他做大都督呢?这讲不通啊。史学家认为,《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不是正史。文学作品中演义出太多的虚构成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为主人公,以蜀汉为正统写作的小说,为了突出主人公的英雄形象,所以片面丑化、贬低了其他方面的人物形象。历史上真实的鲁肃,显然不全是小说中描写的那样。
探故里
临淮留有“子敬泉”
泗洪县临淮镇,是位于烟波浩淼的洪泽湖西北岸的一个水乡小镇。这里是鲁肃的家乡。《三国志》、《帝乡纪略》、历代《泗州志》、《泗虹合志》等均记载:“鲁肃临淮人。”
记者日前来到临淮镇。在位于临淮镇中心的粮管所院内,有一处占地数十亩的荷花池,池中央立着一座六角飞檐的亭子,上书“子敬泉”三字。子敬,是鲁肃的字。亭下有一口古井,井水深邃。亭壁刻有鲁肃生平简介。当地文物部门干部介绍,这是三国名将鲁肃家井。为保护这一珍贵文物,临淮人民砌桥筑亭,并将古井修葺一新。现今临淮镇的二河村,原名焕灯村,相传古时村上有鲁家庙,鲁肃常来祭祀上香,每敬香一次,庙上悬挂的佛灯都要更换一次,后人们将此村改名焕灯。
《三国志》、《泗虹合志》记载,鲁肃,出身仕族地主,生于东汉灵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襁褓中丧父,由祖母抚养成人。少时的鲁肃,身材魁梧,相貌奇特,胸怀壮志,乐善好施。大地主,为人仗义轻财,很有游侠风味,和小说中老好人式的文官形象不同,其实他很勇敢的。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官为居巢(今安徽桐城)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鲁肃毫不犹豫,慷慨地满足了周瑜的要求,“(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两人从此结为好友。相传他俩曾掘地接泉,以水当酒,喻示“君子之交”清如水。后来鲁肃家人将此泉用砖砌成水井,起名“子敬井”,又名“子敬泉”。
随着形势的发展,群雄并起,为了避害,鲁肃对其部属说:“……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至东土以观时变乎?”部属皆从命。于是,男女一行300余人,南往居巢投奔周瑜。汉代是不允许随意搬迁的,官府派人来追,他把盾牌立在地上,“引弓射之,矢皆洞贯”,吓跑了追兵。
看历史
“孙刘联盟”展雄略
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弟孙权继位。在周瑜的引荐下,鲁肃与孙权“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劝孙权成王霸之业。据《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载,鲁肃向孙权献策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这就是后世称为“榻上策”的著名战略构想,此构想堪与诸葛亮《隆中对》媲美。诸葛亮提出“孙刘联合”,这点鲁肃也想到了。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时,鲁肃为赞军校尉。他首先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出使刘备处,促成孙刘联盟。此战略对于赤壁之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后,鲁肃又从大局出发劝孙权把南郡暂时“借”给刘备。然后刘备到京口来见孙权,吕范劝孙权扣留刘备,遭到鲁肃的反对。他建议放刘备回荆州,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因为他看得很清楚,虽然曹操北退,实力未损,江东水军厉害,却缺乏骑兵,这时候即使并吞荆扬两州,也只能采取守势,情况将会变得非常危险。而且,荆州与东吴素来有仇,孙权势必无法很快安定荆州的人心。
单刀会
子敬才是真英雄
历史上的“单刀赴会”确有其事,但与小说描写相反,“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按照《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和《吴书》的记载,“单刀赴会”而将对手震慑住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
公元210年,周瑜病逝,推荐鲁肃继任。鲁肃被孙权任命为奋武校尉,领周瑜军,驻扎在江陵。后转屯陆口,被授予汉昌太守、偏将军。《三国志》:“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十九年,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
公元215年,刘备夺取了益州后,孙权向刘备索要“借”去的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恼怒,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战略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此次会谈后来被称为“单刀会”。“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关公的大刀。“单刀会”上,鲁肃一番大义凛然的分析,说得关羽唯唯而退。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鲁肃以他的大智大勇,促进了一次重大危机的化解,孙刘联盟暂时得以维持。
处乱世
诚实守信立根本
公元217年,鲁肃在军中病逝,享年46岁。孙权亲临其葬,诸葛亮亦在蜀国为他发丧。鲁肃死后,孙刘联盟随即崩溃。219年吕蒙白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被杀;222年陆逊大败刘备,三国鼎立的局面瓦解。
鲁肃墓位于今湖南岳阳,岳阳一带自古尊鲁肃为贤人。历代史家认为,鲁肃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并不亚于诸葛亮。
记者在鲁肃故里泗洪县临淮镇采访时,当地人对鲁肃都很崇敬。奇怪的是,他们对于《三国演义》中鲁肃的文学形象并不很在意,一位老者说:“小说中鲁肃最大的特点是诚实、诚信,这是最重要的。你看,虽然《三国演义》抹杀了鲁肃的智慧与才华,但无法否认鲁肃的诚实与信用。”
周瑜:周瑜在东吴到底是什么地位,如今也成了很多人的谈资,原因可能是周瑜一生可见记载的官职只到了偏将军。那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周瑜是否真的因为三国演义才名传于世,还是确实真为东吴一朝大员呢?周瑜到底做过些什么,为什么之领到偏将军的官职,却被孙权推崇为“孤非周公瑾,不帝矣。”的人物呢?

带着这些问题,本人再次详读了一遍三国志与周瑜相关的一些传记,由此看出了一点答案:

1)周瑜的出身如何?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虽然周瑜不是四代三公的贵族,但祖上2代位居三公,掌管汉朝的军事,可谓名门望族。

2)周瑜真的才貌双全吗?
是的。“瑜长壮有姿貌。”“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形象出众,身材高大的周瑜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如果放到今天,也是偶像派+实力派的音乐人,必然拥有众多拥趸,组建自己的歌友会,然后办上一系列的巡回演出。

3)周瑜的人脉如何?
“瑜见友於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首先周瑜和孙策是关系极好的哥们,而孙权的母亲又让孙权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对待周瑜,其次孙权对待宾客的礼仪比较简单,唯独周瑜除外。周瑜自己也很大度,性格也很好,很得人心,唯独和程普的关系不大好,但在江表传中提到一节,就是后来周瑜屡次谦让程普,不与之计较,从而让程普非常敬服,最终程普评价周瑜:“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于是“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由此可见,周瑜不仅不像演义里说的那样小肚鸡肠,相反,为人谦逊大度,颇有国士之风。
4)周瑜在东吴的权利与身份如何?
这个可能是大家争论的关键了。其实也很简单,几个地方的细节描述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建安三年,这时候的孙策是什么职位呢?“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事实上此时的孙策也只是一个杂号将军,能封周瑜这样一个职位已经不容易了,所以后面裴松之引的江表传里提到“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可见孙策对于周瑜的重视性。
“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中护军是什么位置呢?护,督统之意。秦有护军都尉。刘邦任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另有护军将军。始设于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马邑之谋时。韩安国以护军将军,护诸将军,既为领兵长官,又有监督诸将之权。可见,当时以孙策的官衔要封周瑜为护军将军是不能的,所以封的是中护军,但权利一样是统领兵权,都统诸军。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孙策死后,周瑜以护军的身份同张昭共掌东吴的所有事宜。而同期的程普——当年孙坚手下的老将,东吴元老级的人物,也只是“与张昭等共辅孙权”,而不能达到“共掌众事”的程度。
“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以外姓都统孙瑜(孙氏本家),虽不能说官职高低,但权利以及孙氏对其的信任可谓不一般。
“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估计这个就是演义里周瑜水军大都督的原型。实际上看程普传,我们可以发现此时周瑜与程普同级“乐安平定,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重头戏来了,孙权只封了周瑜一个偏将军,这个是很多认为周瑜不过如此的人的一个口实——“周瑜既然这么厉害,孙权怎么之封了他一个量产的偏将军呢?”——不好意思,谈到这个问题,就要说说孙权和刘备在封将这个问题上的不同了。当时孙权自己也是个杂号将军——“讨虏将军”,而刘备是“左将军”。孙权对手下人的封赏权是有限的,而且孙权历来在这个问题上谨慎,不象刘备可以封一堆类似牙门将军,军师将军,翊军将军等等的杂号出来。看看赤壁之战后东吴主要将领的封赏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程普拜裨将军,黄盖拜武锋中郎将,韩当是直到与吕蒙袭击南郡后才迁的偏将军,吕范拜拜裨将军。似乎当时还就周瑜这个偏将军官职最高,孙策死后周瑜,程普,吕范是统领东吴兵权的几个重要人物,周瑜前期在军中的位置与程普持平——“左右督”,但赤壁后一个是偏将军,另两个是裨将军,应该可以看出周瑜此时的身份地位了吧。

5)周瑜为东吴出过多少力?
有些人说周瑜除了赤壁有点运气以外,就是被曹仁那点兵耗了许久,所以没什么功劳,是这样吗?显然不是!
“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同孙策合流,攻下横江,当利;
“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还是作为孙策的一部,攻下秣陵,击破笮融、薛礼,攻陷湖孰、江乘,进入曲阿,赶跑了刘繇;
“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协同孙策攻占皖;
“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以孙策一部,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平定豫章、庐陵。
“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馀口。”——都统孙瑜平【】乱。
“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周瑜本部平定柴桑。
“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以孙权前部大都督身份讨江夏。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赤壁战前实际上发生过水战,并非只靠一把火烧走的曹操。
“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火烧赤壁。
“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於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救助甘宁。
“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死于征讨蜀中的途中,英年早逝,时三十六岁,天妒英才。
6)赤壁之战到底是谁统帅的?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孙权传》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周瑜传》
“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程普传》
“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刘备传》
其实说谁是总帅都不对,这次战役是周瑜、程普、刘备各领一部完成的,但赤壁的大火确实是周瑜部下黄盖放的。而且江表传里提到:“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既然曹操反驳说赤壁不是输在周瑜身上,反让周瑜声望大振,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到,赤壁一战后,最出名的就是周瑜了,否则曹操不会提周瑜而是程普等人。

7)当世人对周瑜的评价如何呢?
“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陈寿——这话是孙权说的,但我100%认可。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对陆逊说的)”——孙权——没有你我怎么办。
“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蒋干——他就一文化人的典范。
“吾得卿,谐也。”“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孙策——有你周瑜在O了。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程普——酒不醉人,周瑜醉人。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曹操——很生气,那串葡萄非常酸。
“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刘备——小周,其实我给你的这双鞋不算小了。
“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诸葛瑾、步骘——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向周瑜筒子学习。
“曲有误,周郎顾。”——当世人——我们是瑜迷!

8)总结,为人不能太完美,聪明就不要再帅气,帅气了就不要太有才华,有才华就不要文韬武略,文韬武略了就不要再人缘好,人缘好就不该再娶了好老婆,娶了好老婆就不要再身份显赫……如果都占了,那么上天就要嫉妒了……周瑜终年36岁……似乎太完美的人都死的比较早,周瑜也没逃脱这个规律。
静夜好寒——
外帐中悉悉索索都是人声。
我躺在这里,目光离散,望着远方。
——蒙胧中,又想起了伯符。

记得少时同榻抵足而眠,却每每愈谈愈是兴起,最终睡意全消。
记得少时弄剑吹箫,十分酣处,伯符便引我手,,指北而笑曰:“有朝一日我定能提兵驻马,立于洛阳城头。”
那时我是如何说的呢?不记得了,只仿佛还看得见他那双漆黑的大眼,满是鹰扬万里的豪气纷飞。
征六郡,镇巴丘,定霸业,距江南。十年间天下闻名。
——你我都相信年少轻狂的豪言壮语终有一日能梦想成真;你我都相信兄弟携手,便可敝睨天下英雄。
伯符,伯符。功业未成,奈何死乎?
肩胛上的箭疮如火灼般痛,胸口压着一股浊气,渐渐无法呼吸。
伯符,今日,我亦要死了……
虽未料仓促一别,便成永诀;心中早有这样的预感——
夜尝说过睨强则极辱,刚不可久;你却总是笑而不答。
我知你宁可死于弓马之间,不愿老来缠绵于病榻之上,你希望自己活着一日,便一日是那个少年英武的“小霸王”!
伯符,伯符。便知死,徒何促!!!
从搓土为香,对天盟誓,生死不负的那一刻起;
从北上归来,始对以泣,终诉而怒的那一刻起;
从星夜奔丧,灵前柩畔,伏地而哭的那一日起;
——瑜便知此生惟有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无以报知己之义;瑜便知此生再无片刻闲暇可供吹笛折柳,举赋临风。
赤壁一战,心血呕尽,荆襄会猎,遍体鳞伤;
刘备在侧,势如养虎,功高震上,内外焦煎;
伯符,伯符。非瑜背诺,天不假年!!!
灯花劈啪一声,暗了下去,帐内一片昏然。我知道自己已是风中危烛。
隐约间见你缓缓走来,金盔何其煜耀,兜鍪依旧生辉。
又闻你豪气奋发在说:“公瑾,你我当扬鞭跃马,立于洛阳城上!”
我微微一笑,答到:“江左男儿,一诺千金……”
然后缓缓闭上眼睛——

公元二零一年十二月,东吴名将周公瑾,卒于巴丘,年只三十六岁。

郑重声明:所写内容基本全部来源于互联网,具体出处地址已经记不住了,所以如果作者看见,幸勿见怪,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