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的典型特征

2025-04-12 23:12:0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上述观点均从宏观上对裂陷(裂谷)盆地中油气的运移方式作了高度归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东营凹陷不仅具有与上述裂陷盆地相同或相似的性质,而且有其典型的特色。

1.典型的大陆裂陷盆地

本区经历了在燕山运动中期形成雏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拉张断陷、早第三纪断坳主要发育和晚第三纪坳陷、定型等主要演化阶段,凹陷的地质结构呈不对称的箕形,具多旋回沉积。下第三系以地温梯度高(40.5~57.3℃/km)、沉积速率高(平均0.1~0.3mm/a)、正断层继承性发育、周期性活动和构造样式丰富而复杂等为其典型特征,是一含油气丰富的中、新生代裂陷盆地。

2.良好的封闭环境

从第三章分析得知,本区沙河街组地层水矿化度在洼陷中心及附近高达140~200g/L;CaCl2水型沙三、沙四段平均占80%,在盆地边缘或大断层附近有少量NaHCO3和MgCl2型水;Na2SO4型水在整个凹陷内仅占1.5%以下,反映了以压实流为主导、封闭性良好的水文地质环境。在这种封闭环境下,不仅油气未遭重大破坏和逸失,而且盆地内的沉积、构造及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自成体系。

3.压实和欠压实作用显著

定性和定量研究均证实,本区不仅压实作用显著,而且欠压实引起的异常高压现象也普遍而有特色。第三章分析已表明各洼陷中心及其附近沙三、沙四段是异常高压的主要发育层段,压力系数1.3~1.8。超压也是地下水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4.典型的“离心”式流体场

从流体势和运移地球化学分析可知,本区沙三、沙四段具有明显的“离心”式压实水流,地下流体测势面在盆地中心和深部最高,向边缘和浅部逐渐降低,故形成由凹(洼)陷区指向其边缘的区域流体势场。

5.油气呈环状分布

从压实流盆地的沉降中心到边缘,地下水势(水头)梯度减小,其负梯度方向即为流体的区域性流向。在“离心流”水动力场作用下,油气向边缘地区运移,并于适当的圈闭中形成聚集,故在平面上呈典型的“环(带)状”分布(图2-1)。在封闭性较好、无明显重力水流作用的断陷盆地中,油气分布均有此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