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金丽莉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中华家庭教育网给了我们这个平台,也非常高兴能和各位老师和家长一起在这个美好的夜晚来一起讨论分享单亲家庭教育这个话题。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愈来愈成为一个令人沉重的话题。那么今天晚上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婚姻的破碎,家庭的解体,离婚对成人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对孩子来说,无论如何进行弥补,都将是缺了边的月亮,那么做为一个单亲父母,当你的婚姻无论以什么原因不得已画上句号,怎样从过去失败婚姻的记忆中走出来?如何用乐观轻松的态度,重新营造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如何将离异带给孩子的负面性降到最低?这些都是每个单亲家庭、单亲父母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美国耶鲁大学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勃特·索尔尼特指出:“离婚是威胁儿童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危机之一,这种家庭解体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原苏联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出自破碎的或经常发生争吵家庭的儿童,占沾染恶习儿童或少年罪犯总数的90%~98%。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由此而来的离异子女在道德、行为上的变异与教育问题,已十分严峻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安乐窝,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最坚强的精神、情感支柱。因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破碎,孩子深爱着的父母将有一方会离他而去,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得到了的完全改变,同伴将对他“另眼相看”,这一切会让多数孩子陷入从未有过的心理混乱与心理矛盾中。据北京、河北等地的调查,因父母离异,89.5%的孩子有恐惧和不安全感,有43.8%的孩子有强烈的悲伤情绪,有的孩子为父母离婚而感到羞耻,感到沮丧、凄凉和无可奈何。有时还会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父母,对父母愤怒和怀有敌意;有的孩子看见父母天天吵闹,宁愿他们早点离婚,父母一旦真的离婚,他们又总会有负疚感。一、单亲家庭对家长本身带来的影响有的单亲家长,在丧偶或离异后,心里充满了孤独、自卑、忧郁、抱怨的恶劣情绪,表现在教育孩子上的心浮气躁。孩子只要做错什么,或有些不当举止,家长就会将自己对配偶的怨恨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他会对孩子说:“我是管不了你了!我是没有办法了!反正你爸(或你妈)也不要你了,你想怎样就怎样吧!”家长语言中的无奈,暴露了自己内心的空虚,教育的无方,信心的不足。有的单亲家长就认为,我是单亲,一个人教育孩子力量有限,太辛苦了!对孩子的教育失去足够的耐心。面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不是积极想方设法教育帮助引导孩子改正,而是一味地抱怨:“我怎么这么倒霉,家庭破裂,孩子又不争气!”这种抱怨情绪导致对孩子没完没了的指责、训斥、讽刺、打骂……这种没耐心的教育方法,使孩子的内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孩子会常常感到孤独、忧虑、自卑、失望,情绪会更加低沉。孩子的这种心态,如果不引起家长的重视,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的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1.单亲家长不能因为孤身育子,就失去自信、耐心。案例1一位单亲妈妈的苦恼:“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是越来越没有办法了!孩子刚五岁时我就离了婚,我一个人好不容易把女儿拉扯大,现在她上初一了,可是她一跟我说话就瞪眼,要不就斜着眼睛、狠狠地盯着我,我只要说让她改正一些过错,像不认真写作业呀,东西乱放呀,不干家务活呀,她就会跟我顶嘴。我离婚后住在父母家,父母年纪大了,我怕他们听到争吵声会跟着生气着急,于是,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强忍着不发火,尽量不和她争执,可她得寸进尺越来越不听话,事事跟我顶撞,有时,还用离家出走威胁我,我实在是没有辄了,这孩子太让我失望了……”说到伤心处,这位妈妈失声痛哭。单亲家长一定要彻底摆脱孤独、忧郁、抱怨的情绪,把婚姻失败作为动力,相信自己一个人的肩膀也能承担起育子的重任。2.把孩子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还有一些单亲家长心里,就觉得自己的家庭和别人不一样,影响到孩子也认为自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这些家长经常会说:“我是单亲家庭,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孩子太可怜了!”这些话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在完整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单亲家长要知道,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不要认为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孩子无论提什么要求,都无条件满足。其结果是导致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变成自私自利、专横任性的“小霸王”,这样的孩子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因此,单亲决不是无原则迁就、溺爱孩子的理由。3.单亲家长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过高的期望值导致孩子心理负担很重。单亲家长在失去配偶之后,就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要求孩子处处高人一等,尤其是学习成绩上要求就更高了。如果孩子某些方面没有达到家长要求,心浮气躁的家长就会运用简单粗暴、没有智慧的教育方法:唠叨、扔书包、撕作业本、咒骂(你笨得就像你那个没有出息的爸爸!)接着动手打。家长一边打孩子,一边会流着眼泪说:“我容易吗?我一个人带着你受了多少罪?你对得起我吗?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家长咒骂抱怨的话语是在向孩子灌输一种敌对情绪,她把对离异对方的怨恨积压在心中,发泄在孩子身上,一味排斥对方,这样的话语孩子听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4.家长由于婚姻的破裂的影响在教育孩子时一般有以下表现方式:——生活无序型案例2:有这样一位爸爸,因夫妻感情长期不和提出离婚,所有的财产权利都宁愿放弃,唯一的条件就是将5岁的儿子明明判归自己抚养。在他看来,钱乃身外之物,千金散尽还复来,而儿子则是一个继承了自己血统和智慧的宝贝,是他这辈子的情感依托。可是,其妻也坚决不肯把孩子放给对方,认准儿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与其与骨肉分离,不如一死。于是,俩人谁都有坚定的决心,都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每天抢着去幼儿园接孩子,试图造成既成事实,以便自己在法庭上占据“有利地形”。争来夺去,闹得幼儿园教师左右为难,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孩子的生活规律,更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情感缺失型案例3:有这么一个5岁小女孩,父母早在她2岁时就离婚了,她跟随母亲生活。一次在玩角色游戏时,在娃娃家作“妈妈”,在整个活动中,她一直是乐衷于照顾娃娃,一会儿给娃娃梳头,一会儿给娃娃洗脸,一会儿又带娃娃出去玩,却一直把娃娃家的“爸爸”凉在一边,没和他讲过一句话。过了一会儿,这个孩子说娃娃生病了,就抱着娃娃上医院,看完病回家后,“爸爸”憋不住了,问她:“妈妈,娃娃怎么了?”可着这个小女孩抱着娃娃说:“娃娃生病了,我不能和你说话!”然后抱着娃娃到外间去喂娃娃吃药了。“爸爸”跟了进来,帮她拿药,而这个小女孩大叫:“你干什么呀?把药放下。”“爸爸”说:“娃娃病了,我来给它吃药。”她噘着嘴巴说:“我是娃娃的妈妈,我来给她吃药,你走开!”“爸爸”只好走了,然后两人再也没说过一句话。这本来也许是一件容易忽视的事,可问题在于:作为模仿成人活动的角色游戏,孩子往往将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运用进去,体现出来。这个小女孩来自单亲家庭,她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在与家庭成员,特别是与父亲这一角色进行交往时,表现出来的几乎空白,也可以说她在排斥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中的行为,如不及时加以弥补,很难说并不会对她成人后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过度溺爱型案例4:在某街道办事处的办公室里,一对夫妻正在办理离婚手续。一切办妥后,男方嘱咐女方:“多给孩子买些营养品,他正在长身体。钱不够我可以多给一些,只请你答应我每月至少得见上孩子两次面。”旁人不禁问到:“你们关系不错啊,为什么非离呢?”女方答:“我们的婚姻基础不太好,婚后才体会到性格不和的苦处,为了面子我们已经尽最大努力去维系这桩没有感情的婚姻了,可实在忍耐不下去了,我俩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了很久,最后还是认为分手的好,而孩子确实不应承受我们不幸婚姻所带来的结果,只能尽最大努力去祢补……当孩子跟妈妈在一起时,妈妈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当孩子跟爸爸在一起时,爸爸也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就这样在爸爸妈妈的亏欠心理下所有的欲望都在疯长,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放任自流型还有的父母在离婚后将自己对对方的情绪转嫁给孩子,你不管我也不管,都不管自己的孩子,将自己的孩子丢给年迈的双亲,当年迈的父母无力教养孩子或者孩子到了青春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孩子内心扭曲、叛逆,孩子会选择离家出走或流落街头。作为亲生父母,有必要让孩子感受到父爱、母爱,给孩子多些关心。然而,更多的家庭解体后,孩子犹如一条细丝,牵扯着父母,使得那些在离婚大战中拼得你死我活且反目成仇的夫妻继续一场争夺孩子的拉锯战。这种不见硝烟的战火弥漫在孩子中间,使得他们的心灵同样倍受箭熬。二、父母离异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据心理学家的调查,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部分都表现为多疑、闭塞、自卑,反抗性和攻击性强。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对离婚后的生活缺乏足够的精神准备,对孩子教育方法失当,有的放任自流,有的过度溺爱。尤其是带着男孩的父亲,离婚后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照顾很少,缺乏经验和耐心,父子俩的生活很易陷入无序之中。面对粗心大意的父亲,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可能会放任自己,结交不良朋友,养成好吃懒做等坏习惯,甚至堕落到犯罪的地步。另有一些父亲或母亲,总认为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太大,不忍心再对孩子严格管教,结果过度纵容溺爱反而害了孩子。经济困窘、生活无序和情感缺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突出的问题。还有为数不少离异的父亲或母亲不给或少给子女抚养费,使孩子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这往往会使孩子陷入自卑之中,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胆小怯懦,进而封闭自己,不愿和他人交往。1.受伤的童年,没有了完整的家下面我们来听一听一位单亲家庭孩子的心声:一位还在上小学的女生在日记中写到:自从爸爸妈妈分开后,虽然妈妈对我比从前还要好,可是我总觉得和别的同学不一样。邻居婷婷每天早上都是她爸爸送她,晚上她妈妈接她回家,星期天一起带她到公园玩,到超市买菜,我觉得她比我幸福……2.无奈的选择父母 “跟爸爸还是跟妈妈?”当父母失和并面临分离时,更多的孩子要无奈地面对这样一道选择题,使幼小的他们处于两难境地。虽说他们未必能够完全理解家庭破碎的原由,然而他们的心里却不愿失去血脉相连的任何一方。 3.误以为自己不对或做错事,令父母离异 有些家长告诉孩子:你乖,爸爸就回来了。快快睡,天亮了,爸爸就回来了。孩子在家长允诺下日日努力,期待另一位家长回来爱他,可是总是未能实现。渐渐的,他以为是自己不够好,是自己的错,所以爸爸或妈妈不愿意回来抱抱他,给他足够的支持,他深深责备自己。有时孩子想起父母争吵时常说的话: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让孩子错误的认为:自己是构成父母离异的原因。孩子于是产生罪恶感、自卑感,影响了他的情绪及日常生活,不能坦然面对同学、朋友。 4.孩子不适应生活改变,疏远父母 案例:有这么一个小男孩放学回家后,不高兴妈妈匆忙说完话就走了,不听他说话;也耽心妈妈看到他的成绩单将会生气的样子。似乎日子愈来愈难过了。他不喜欢现在的妈妈,他渐渐的沉默了。教养子女并非易事,常常是必须由夫妻共同合作,彼此互相支持补位的。而单亲家长同时扮演严格、温柔的父、母角色,无法兼顾妥善的管教方式,容易造成对孩子过松、过严的情形,而且也容易发生缺乏适应的角色认同,及亲子关系紧张、冲突的状态。 5.担心子女身心的发展 案例:儿子长大了!一位单亲妈妈告诉自己。近来儿子拒绝妈妈亲腻的举动。可是怎么告诉儿子成长期间的事呢?特别是有关男孩子成长期的身心变化,她也不甚了解,她感到不安。孩子在成长期间有同性长辈的陪伴与指导,孩子较能轻易渡过青春期,并且做好成人的准备。单亲家庭中有异性小孩,家长得费心为他寻找—亲密的指导者,让孩子可以模仿、发问。有些孩子在成长期间过于认同异性家长,或是在友伴间学得不恰当的行为,都会影响他将来成人的生活方向。单亲家庭最难克服的教养问题,往往在于缺少认同楷模,孩子在没有观摩男女两性共同相处的经验下,难免缺乏一些处理两性问题的参考法则,或产生对自我性别角色认知上的偏差,因此,单亲父母不妨多与亲友往来,让子女感受双亲家庭的和谐气氛,及了解学习两性相处之道。此外,单亲也很容易把一切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投注了全副心力,完全没有自我的存在,当孩子不如自己的期盼或违反自己的意志时,更觉椎心之痛,而落入另一波痛苦的漩涡,造成双方的压力与伤害。因此,提醒自己:留给自己及孩子更多的空间、时间,注入更多的关怀与体谅,才能化解亲子关系的紧张与冲突。三、给单亲家长的几点建议1.守住不伤害孩子的底线 为了孩子而勉强维持婚姻,并不能使孩子幸福,冷漠与争吵只会给孩子带来更深的伤害。离异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住一条不伤孩子心灵的底线。在这里呢要告诫那些因情感不合而意欲分手的男女:为了孩子,别轻言离婚。其实离异事件本身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早在夫妻离异之前的不和争吵状态中便已形成了。离异不过是这种不和争吵状态的结果而已。假如夫妻感情已破裂,仅出于为了孩子而勉强维系关系,这种家庭肯定笼罩着动荡甚至仇恨的气氛。孩子置身于这种氛围里,身心状态自然处在紧张不安之中。 2.将离婚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首先是夫妻双方应本着爱孩子的"主旋律",在道德上要有自律精神,要有做父母的良知,要有亲情上的责任感,各自守着一条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底线。其次是双方在离异前应达成默契,在孩子面前不争吵,努力保持表面上的和谐关系。同时,父母可在日常生活中不轻意地提醒孩子?如果爸爸妈妈准备分开住,你有什么想法?""爸爸(妈妈)想同你商量一件事,爸爸妈妈想分开生活,你愿意跟爸爸(妈妈)一块住吗?"这类的话语,这些话语能渐渐渗入孩子的心灵,使孩子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3.离异后,特别是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单亲,务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流露自己的悲伤情绪。 控制自己的言行,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原配偶的坏话,更不能把孩子作为传递敌对信息的工具。父母应该记住,当你在孩子面前讲他爸爸(妈妈)坏话的时候,这些坏话首先伤透了孩子的心。 4.是注意改善孩子的伙伴人际关系 研究显示,离异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在单亲家庭中生活时间较长的孩子,在同伴关系方面存有不少障碍。这与孩子的自卑心理及同伴可能的歧视有关。因此,对学龄儿童而言,教师要鼓励其多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同时,注意教育其他孩子不能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有歧视心态,让他们明白,这些孩子并不是没有父母,而是种种原因没有生活在一起,以尽量缓和孩子的孤独和自卑感。 5.当婚变变“将来时”:如果要离婚,请避开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有这么一个个案:我是一个17岁的中学女孩,我的父母正在闹离婚。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家里就充满了战争,先是“热战”,后是“冷战”。“家”对我来说,只是四堵墙支起一个顶盖,虽然可以遮风避雨,可仍让我感到寒冷,冷到了心灵的最深处,冷到了心灵的每一个角落。我就在这样的寒冷中慢慢长大。现在,我面临毕业,可父母几乎天天都在冷战。我看着,怕着,哭着,怕我的家就这样毁掉。谁也顾不上我,谁不高兴了,对我就没有好脸色。我成了他们的“出气筒”。他们已经去过两次法院了,说是调解不成,过两天法院就要判决了。如果他们真的分手了,我该怎么办?当父母婚变还未发生时,孩子的心灵怎样救助?父母方面,第一,尽量避免把夫妻冲突暴露在孩子面前。明智而有远见的父母,要设法不使个人的痛苦影响到孩子。第二,计划婚变时间应避开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比如毕业考试前,以减少对孩子人生产生更大的消极影响。第三,婚变之前应对孩子做理智的安排。商议好保障孩子权益的具体办法,明确各自对孩子应负的具体责任,对大一些的孩子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年龄大些的孩子也应积极自救。第一,如果父母的感情没有彻底破裂,尽力为父母搭一座感情沟通的桥梁。这样可能让父母不计前嫌,握手言和。因为孩子是父母感情的润滑剂。第二,如果父母一定要离婚,就要在父母之间做出选择,并向父母及有关的人讲明你的选择。第三,父母已经离婚了,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一是理解和善待父母。父母之间的感情问题,远非你这个年龄的人所能理解。已经长大的孩子,应该而且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重新选择生活的权利。二是积极适应新生活。无论你选择了跟谁,生活都会发生变化,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勇敢地去适应。三是为自己的未来奠基。不管父母的婚姻如何,他们承担对你的抚养之责,就是他们对你的爱。你不必过多地抱怨,而要努力地完成好学业,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6.当婚变在“进行时”:父母逼问孩子跟谁,这是个痛苦的选择个案:孩子爸爸提出离婚时,我问儿子“你跟谁?”儿子一下子就哭了:“我谁都不跟,你们要离婚我就不活了。”我想,就是离婚也不能便宜了他爸爸,让他一个人带儿子。就这样,孩子被蒙骗到了奶奶家住了下来。离婚后,按约定每个周末儿子都到我这儿来住两天。我看得出,无论买什么、花多少钱,也不如给他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后来,他爸爸答应我把孩子接来。我先是同意了,忽然又觉得我不能这么便宜他?孩子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于是,我跟他讨价还价,互不相让。结果,儿子喝了药,幸亏抢救及时!我一直把儿子当做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只知道让他服从大人的安排和意思,却从来没想过他也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我恨孩子他爸,更恨我自己……父母婚变一旦到了“进行时”,应该怎样把对孩子的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做为父母要向孩子释离婚完是理性的考虑,并说明塬因,澄清子女的误解。——强调父母分开绝不是孩子的过错。——坦诚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果孩子不提问题,并不代表他们已经释然。——与孩子协定他与双亲相处的时间,以及受哪一方监护。——向孩子保证父母依然深爱他,仍会与他保持良好关系。——绝不利用孩子作刺探另一方或传递消息的使者,更不可用孩子作为要胁对方的工具,也不要强迫孩子表示他站在那一边。——不要拿孩子撒气。作为现代人,婚变最好是好离好散。即使分手前后的双方难免冲突,无论怎样都不要把怨恨撒在孩子身上。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抚养费等生活做出切实的安排,以实际行动让孩子体会到,虽然父母分手了,但他的生活没有失去父母。 7.当婚变成“新家庭”:继母往往溺爱孩子,以表示并非不爱孩子案例:我们是重组家庭。再婚的时候,丈夫和前妻的女儿不到两岁,我心想一定好好疼爱孩子,不让孩子受委屈,真的比自己亲生的还疼。不久后我又生了小女儿。最近两年来,家里没有了平静。小女儿总是说我和他父亲偏向姐姐,为此经常和我们生气,说每当姐妹之间有了矛盾的时候,总是批评她什么好事都是姐姐的。最近以来,她情绪一点不稳,有点事情就大吵大闹。而且,我感觉大女儿也和过去不一样了,对我有了一种说不清的隔膜,好像对我的爱也有点不买账了。由于重组家庭的特殊情况,即使上面这位很好的母亲,依然遇到了困惑。孩子面对一个重组家庭,继母怎样保护孩子的心灵?(这对继父也同样适用)第一,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进入再婚家庭之前,应充分估计到孩子接纳自己的困难,不能把在丈夫心中拥有的那份优越感带到孩子面前。要坦率地承认自己是继母这一事实,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包容和理解孩子。第二,继母最好不急于扮演家长的角色。不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个“入侵”的“管教者”,先以朋友或普通长辈姿态与孩子相处,待孩子认可后,友情自然升华为亲情。孩子的父亲,应该与孩子进行适当的沟通,引导孩子尊重继母,对孩子多履行一些日常管教的职责。第三,适时明确自己的继母身份。如果孩子已经从别的渠道知道了,既不要紧张也不要掩盖,应该坦然地把实情告诉给孩子。只要有真爱,孩子知道了实情后,即使心理暂时受到冲击,也会逐步回到正常的亲子关系上来。第四,不要矫枉过正。孩子做错事惹麻烦时,亲生父母的教训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以公开表现其心态;而继母往往怕教训打骂孩子会引起别人非议。于是,即使孩子确实需要管教的时候,继母也不敢,反而过分溺爱放纵,以表示自己并非不爱孩子。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反向作用”。继母如此耗费了精力,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有害。更麻烦的是,孩子有时还会怀疑你的“爱”,这就有点弄巧成拙了。所以,不如以真诚的心来待孩子,以情换情,以心换心,日久天长,孩子会从心里把你当成最亲近的人。 一样的结局,不一样的感悟与心态。在现代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倘若我们每个成年人都能够静下心来,在对待家庭的诸多问题上,能够冷静些,再冷静些;平和些,再平和些,是否能够避免许多悲剧呢? 做为单亲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杜绝简单粗暴,教育孩子要智慧。例如,写家教日记,赞美孩子的进步;用欣赏教育法寻找、放大孩子的优点;用鼓励教育法体现对孩子的爱:对孩子学习进步要鼓励、美好理想要鼓励、健康爱好要鼓励、助人为乐要鼓励,为孩子创建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同时,学校、教师要创造条件,改善单亲学生的人际关系,矫正自卑、自抑等不良性格。要鼓励他们多与同伴交往,积极参加各种必要的社交活动,使他们心里的积郁得到宣泄。同时,教育其他学生不能歧视父母离婚的同伴,避免外界刺激引发伤感情绪,在交往中增进友谊。
首先绝对不能打孩子,你们也最好不要吵架,因为童年是很敏感的,如果童年不幸福,很可能他会产生对社会的抱怨,甚至杀人。父母是小孩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充满着抱怨,那小孩也会认为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自私和可怕的!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及时指出,可以批评但不要谩骂。这完全是两回事,批评只是出于教育的目的,不会对孩子长期的语言攻击,而且语气适中,对小孩的心智影响比较小。谩骂就不同的,谩骂充满抱怨的语气,而且对小孩进行了长期的语言攻击。我个人还是建议多与小孩沟通和交流,教育别人也不一定要用骂的方式。
现在网络这么不文明,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老是说“我打你!骂你!是为你好!”,造成现在的人认为骂人打人是对的!
反正做的不能够打小孩,过度骂小孩这样会让他抱怨社会的。更加不能溺爱,当犯错误时要及时的沟通与批评。我觉得最好就是让小孩学会坚强,懂得爱和谅解!
晕,不能无关,从小带去教堂,参加主日学,自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