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分为多少种,分别是?

2024-11-12 02:04:0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戈]
中国古代击刺勾啄长兵器。其特点一般为在端首带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安有长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敌人。最早的戈由石刀、石斧、石镰等原始工具发展为石戈、青铜戈等。戈的形制尺寸多样,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

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

[矛]

一种带有尖锐刃器的长直形刺杀兵器。世界上多数民族过去在野猎和战争中曾使用的刺杀武器或投掷武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后来的矛是在矛杆上装上矛头。全长1_5一5米。在石器时代使用石矛头和骨矛头,从青铜时代开始使用金属矛头。矛使用最广泛的时间是在铁器时代。罗马步兵装备矛头重而长的投掷矛和长矛。中世纪时,骑兵和步兵使用矛。在古罗马,矛是徒步军人和乘骑军人的一种通用武器,军人通常将投掷矛放在铸制的矛简肉携带。15一16世纪,俄国的矛主要使用铁或上等铸剑铜制作的带棱矛头。矛头的头部称为矛尖,套在矛杆上的矛头的管部,称作矛盔。矛杆末端有金撬套箍。矛头和矛盔相连的粳大部分制成球形。一种长杆轻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枪刺的出现,而在骑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矛又名销、镀,后进化为枪。矛由矛劈、骸、柄、韦尊四部分组成。矛劈,就是矛头带刃的部分,中线起脊,有的两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釜],路呈圆锥形。用来安插矛柄。柄为竹制或木制,长为2丈或2丈4尺。为了防止矛头脱落,两旁常有两个环纽或留出两个小孔,以便用绳索将矛头绑牢在矛柄上,或用钉子钉牢。柄端有(原文缺字),用来插地。最初用尖形约石块或骨角做矛头,绑在竹木杆上,商周时期,矛头改用青铜制造,分酋矛和夷矛两种。战国以后,改为铁制。由于枪的出现和兴起,矛的作用减弱,晋以后矛逐渐演变为枪。

 [枪]

古代一种刺击长兵器。根据李签《太白阴经》记载:两军对阵时,持枪刺敌;宿营结寨时,树枪为营;涉渡河川时,缚枪为筏。枪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将竹竿、木削制尖头,后又加铜或铁判枪头。晋代,枪头改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后各时期,枪都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唐代枪分漆枪、木枪、自杆枪、棒扑枪四种,漆枪短,是骑兵用的;木枪长,是步兵用的,其余两种为皇朝禁卫军所用。宋朝的枪种类繁多,《武经总要》申记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键枪、梭枪、褪枪、太宁笔枪、短刃枪、抓枪(两种),藻黎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明朝军队申,枪仍屉"自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还有手头标枪。清代的长枪有嫉形枪、笔形枪、钩形枪、矛形枪等。到清末,经战争的淘汰,种类繁多的长枪趋向于单一化,枪头一般为扁形,圆底,筒外加数个铜箍,其外形接近矛头。这种枪一直沿用到中国工农民主大革命时期。北方革命根据地叫做红缨枪,南方革命人民则叫做梭镖。

[戟]

古代一种戈、矛合一或矛、斧合一的长柄兵器。中国戳又称馒。棘等,是戈与矛的合一体,这种形制是世界独有的。中国柄前安置直刃,一侧枝生横刃,具有钩、啄、刺、割四种功能,杀伤力强于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联装在木柄上。据《考工记》记载,西周时期的规格是:戳广寸半,内长4寸半。胡长6寸,援长7寸半,刺长6寸,重1斤4两,柄长1丈6寸。中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体铜戳。普遍使用于商、周以至汉、晋各代。南北朝后逐渐被枪代替,变为仪仗兵器,唐代以后被淘汰。

弓箭。简称“弓”或“箭”。约在公元前3千年,中国就已使用冷兵器——弓箭。它是世界上最早问世、久战沙场的远射冷兵器。由于早期的弓和箭杆为木、竹等材质制成,难以保存至今。乞今发现创制年代最早的弓箭,有1963年从山西省塑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千年)遗址中,出土的一件用很簿的燧石片打制而成的,长约2.8厘米的石镞及从湖南省长沙市楚墓中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公元前476~221年)的复合弓,其长140厘米,宽4.5厘米,厚5厘米,两侧装有角质弓弭;弓臂为竹质,弓中间段用4层竹片叠成,其外粘有呈胶质薄片状的动物筋、角,再缠丝涂漆加固而成。弓箭问世已历经5千多年,至今仍被人们使用,并列为人们喜爱的体育竞技项目的器具。我国古代曾流传下来了许多美好动人的有关弓箭的故事。象发生在1千3百多年前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唐代明将薛仁贵(公元614~683)受命率兵西出天山征讨铁勒叛军,在两军对峙中,薛仁贵拔箭拉弓,连发3箭,将铁勒叛军的3名将领射死,铁勒叛军顿时大惊,四处奔逃,兵败投降。从此,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流传至今。

回答(2):

十八般武艺」是我国旧有武艺的总称。(今用以喻门类齐会)相传是战国时期孙膑、吴起留传下来的。这武艺,关乎九种长、九种短兵器的使用,即「九长九短」。所谓「九长」,是枪、戟、棍、钺、叉、钂、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金间」、锤、棒、杵。大抵以握柄范围的长短作为区分。古人所说的「『短兵』相接」,便是指拿着「九短」之类的兵械互打。
「九长九短」的十八般,流传甚久。至章回小说《水浒传》始出现第二种说法。水浒传写史进每日请王教头点拨的「十八般武艺」,包括矛、锤、弓、弩、铳、鞭、「金间」、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等兵器,与传统十八般有明显歧异。之后,又有明代马愈所撰的《马氏日抄》凑入,说山西人李通「十八般皆能」。此处的十八般则为「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金间」、十三锤、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其中的「白打」,很可能是不拿武器的拳脚打斗(亦即「拳术」)。十八般武艺有了「拳术」,可谓人与武艺结合

回答(3):

是枪、戟、棍、钺、叉、钂、钩、槊、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