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讲座的结尾,回答我关于付费墙的问题时,说了一段给我深刻印象的话:新媒体发展太快了,对于传统纸媒来说,不管你曾经多么拥有实力,但也许有一天一觉醒来,你可能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很有危机感。”尽管我不完全同意李主编的话,但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和文化类杂志的主编话语中,我们能强烈感受到新媒体给传统媒体从业者带来的危机感。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远不止报刊杂志,电视、户外、广播等等都面临着新媒体的问题。 那么新媒体到底是什么?我的定义是要具备两个特征:一、主要围绕“1+2”平台运营,且“1+2”之间是遵循各自设定的规则进行互动的;二、以互联网信息交换为传播的发布者,满足这两点就是新媒体。有人可能会问那自媒体属于哪个范畴,它的发布者多为个体,多数没有运营,影响力和传播力也都受个体的限制,我更偏向认为自媒体属于特殊的一类新媒体。何谓“1+2”平台?1是偏硬件平台,2是由社交平台和APP一起构成的偏软件平台。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车载导航、机顶盒等属于1,像微博、人人网、豆瓣以及媒体类APP应用构成了2。我们以传统媒体《三联生活周刊》为例,比如他们开发了基于苹果ios系统的app应用《三联生活周刊iphone版》,安装后可以用手机看每期的文章或专栏等,定期更新与杂志同步,同时又在新浪微博开了官微,有团队、有专人负责运营。看似这样就属于新媒体了,但在我的定义里,《三联生活周刊》不属于新媒体,因为它没有将1+2平台作为整个杂志的主运营方式,当然短期内也不可能,这直接决定内容采编、审查、发行、营利都还是停留在传统媒体运作方式,只是在发行上多了一个微博和app的出口而已。举一个属于新媒体的例子,比如英国那位刚满17岁的伦敦男孩Nick D’Aloisio,耗时一年在学校开发的应用程序Summly,在苹果商店上线后仅仅两小时就收到了超过百万美元的投资。他开发的Summly是一款智能抓取并进行压缩阅读的新闻摘要应用程序。Nick D’Aloisio认为现在人们已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那些长达1500字的新闻。summly这个应用就是典型的新媒体,Aloisio利用自己的过人技术,开发出独特的抓取算法,将传统的新闻内容移动互联网化,然后通过移动终端完成信息的到达。所以我认为传统媒体的危机感更多的来自他们不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担心自己赶不上趟,眼睁睁看着别人大块的分蛋糕,自己就一小份。人多、钱多、经验多这些本来的优势,如今却成为制约的包袱。一直有个疑问,除了制造话题外,《新周刊》不会是怀着成为新媒体的目的而找来一个不懂网络营销、不能深刻洞察用户需求的蒋方舟当副主编的吧?面对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和压力,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想问小蒋一句:你幸福吗? 我始终坚信“内容为王”,无论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模式怎么变,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对于媒体而言,不变的就是内容。新媒体,传统媒体,没了内容,丢了内容这个实体,都不行。泡沫能溢出大半杯,前提至少得有个小半杯的啤酒嘛。别忘了,在传统媒体因为新媒体苦恼的时候,中国互联网这么多年了,新的赢利模式也还没弄出来呢,咱国家的老百姓软件免费使用惯了,操作系统也只愿意掏5块钱买张盘,所以企业除了上市圈钱外,业务本身除广告和超低转化率的付费用户外,做不起用户数,成不了流量入口,哪里还有赢利能力?不要拿网游来举例,挣孩子的钱有各种方法,吃穿用学多种多样,唯独中国网游我很不齿,它是一个以透支未成年人生命而攫取利益的隐藏杀手。所以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媒体短时间内能够吸引一部分眼球,让部分人趋之若鹜,但真正想分得一块大蛋糕,恐怕还要经历相当一段时间的考验。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当然是生命,生命就是时间。谁也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这一无法逆转的现实。“和时间赛跑”,“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被一家家的互联网公司所信奉。同样,你生产的内容不能吸引我,浪费了用户的时间,那么结果就是第一时间卸载你,第一时间拉黑你,第一时间取消关注你。“未来的选择权在用户手中”,这是危言耸听!人天性是懒惰的,更愿意以享受的方式接收信息。只要人需要交通出行,需要沙发,需要看,需要听,那么电视媒体,户外媒体,广播媒体播出好的创意内容,一切都不是问题。《中国好声音》如果放在视频网站播出一定没有现在的效应,因为人为的将互联网主流受众和他们的父母割裂开了。所以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是有巨大优势和积累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在互联网上持续的打造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口碑,这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占有一席之地的前提。平媒方面,人民日报的微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它的媒体属性和影响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同时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电视方面,我个人观察,还没有一家新媒体形式做的好可以拿来举例,这难道不正是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