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占全区面积的28.82%,并显示出由西向东增多的特征,即由8.6%(广西)→8.73%(湖南)→21.3%(江西)→34.8%(广东)→66.67%(福建),东部沿海一带几乎全为花岗岩和火山岩占据。
(一)岩浆活动时空演化特征
岩浆活动受构造制约,随着构造活动而喷溢或侵入。由于不同时期的构造应力场及其作用强度等不同,岩浆活动强度和方式也不同。从老至新,岩浆活动时强时弱,由弱→强→弱→最强→弱的演化,即四堡期岩浆活动较弱,雪峰期稍强,而加里东期更强,花岗岩虽零星出露,但几乎遍布南岭中西部;而至海西期、印支期,则构造-岩浆强度大大减弱,岩浆仅局部活动;至燕山期构造-岩浆强烈活动,尤其是晚侏罗世是岩浆活动极盛时期,花岗岩遍布全区,火山岩大面积出露。喜马拉雅期岩浆强度大大减弱,只局部有玄武岩出露。
岩浆活动空间,从老至新,由西向东演化。四堡期和雪峰期岩浆岩主要发育于南岭西部,尤其是沿北东向雪峰隆起带和九岭—怀玉山东西向隆褶带发育(图1-13)。加里东期岩浆岩由西向中部发展,分布范围相对大些(图1-14)。燕山期岩浆岩则遍及全区,又以南岭东部最发育,分布最广(图1-15)。
(二)岩体形态特征
1.火山岩的产状和形态特征
图1-13 南岭地区元古宙岩浆岩分布图
1—新元古界下部;2—中元古界;3—四堡期—雪峰期(中新元古代)岩体,包括花岗闪长岩体γδ2;4—华夏系构造
火山岩的产状和形态,与岩浆活动强弱、喷溢的地质环境、控制火山活动的断裂构造等有关。岩浆沿断裂带喷溢,即裂隙式喷溢,则以层状为主,以至有巨厚层状。延长大,分布广,形成火山岩带。如燕山期火山岩主要沿南岭东部长乐—南澳、政和—大埔—莲花山等深大断裂带喷溢,则形成粤东—闽东北东向火山岩带,且向北东延伸至浙江境内。岩浆沿几组断裂构造喷溢,即为中心式喷溢,则形成透镜状、岩锥状。
图1-14 南岭地区古生代岩浆岩分布图
1—海西期,包括斑状花岗岩πγ4;2—加里东期,包括花岗闪长岩γδ3、二长花岗岩ηγ3、花岗二长岩γη3、混合花岗岩Mγ3;3—纬向构造体系;4—经向构造体系;5—华夏构造体系
岩浆活动强,大量岩浆喷溢,则形成厚层状火山岩带。在南岭东部,即粤东、闽东地区,燕山期岩浆强烈喷溢,形成厚层状和巨厚层状火山熔岩;而南岭中、西部,燕山期岩浆活动虽强,但以侵入为主,喷溢不明显,主要沿北北东向深断裂带与东西向构造等几组构造交汇部位喷溢。因此火山岩分布零星,为层状、薄层状和岩床状等。然而四堡期和雪峰期与燕山期相反,南岭西部和西北部火山岩浆活动强烈,火山岩以层状为主。而其他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四堡期和雪峰期火山岩。
火山岩产状大部分与地层产状一致,厚层状和巨厚层状火山岩,如东部地区燕山期晚侏罗世厚层状火山岩,夹薄层的砂岩和页岩等。薄层状、透镜状火山岩则呈夹层状赋存于沉积岩层中。
2.侵入岩形态特征
侵入岩的形态,与控岩构造及岩浆活动强度有关。岩浆活动强,并受隆起褶皱带轴部或深大断裂带控制,则形成与构造带方向一致的岩基,往往形成复式岩体的岩浆岩带。沿着两组构造交汇部位侵入的岩体,为岩株状。岩浆沿着次级断裂侵入,则形成岩脉或岩墙。并且岩浆活动往往受多组构造控制,所以岩浆岩的形态多为不规则状,绚丽多彩。
图1-15 南岭地区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图
1—燕山期岩体;2—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岩体,包括
由于各期岩浆活动强度及控岩构造不同,其形态特征亦有所不同。四堡期岩浆岩为小岩体,雪峰期岩浆岩为东西向和北东向岩基为主,也有岩株状等小岩体(图1-13)。加里东期岩浆岩虽以岩基状为主,但岩株状小岩体也发育,形态种类相对多些。海西期岩浆活动减弱,主要为岩株状小岩体。印支期岩浆局部侵入形成岩基状。燕山期岩浆强烈活动,其侵入体形态多种多样。燕山期花岗岩多为复式岩体呈东西向展布,尤其以南岭东西向构造带的花岗岩带最为醒目,可分为四条东西向花岗岩带。南岭构造带之南、北两侧,也有连续性稍差的东西向花岗岩带,这是南岭地区岩浆岩展布的特色。除东西向花岗岩带外,还有南北向、北北东向等花岗岩带。燕山期的岩株、岩脉等分布也广,几乎遍布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