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几种普遍心理特点与教育途径

2024-11-23 10:14:1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个性、品德等心理特点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及变化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个性、品质都易于培养;无论是好的或是不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都能通过措施加以改变。因此,探讨和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教育途经,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针对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加强兴趣诱导,培养特长
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中,正是萌发各种奇特的思维想象的阶段,有各种各样的好奇心,
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因此,你越是封闭它,否定它的事情,他越想靠近它,了解它,试试它。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发展智力,培养特长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加以保护、顺应童心童趣,进行正确的兴趣诱导。鼓励他们勤学好问、勇于探索,指导他们参加各种有趣有意义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动,既能满足心理需要,又有利于特长的形成和培养。例如:组织学生参加音乐、美术、书画、球类等兴趣小组,参加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朗诵、演讲、爬山、游泳等有益的活动,以此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培养意志,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激烈的活动中进行拼搏,学会竞争,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
二、针对小学生自尊心强、喜欢表扬的特点,教师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以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小学生自尊心强,喜欢表扬,喜欢“戴高帽子”,特别害怕“翻旧账”、“揭老底”、挖苦、讽刺。特别是后进生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因此,教师要尊重差生的人格,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唤起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如果他们偶尔做了一件好事,教师不是及时地表扬鼓励,而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无异于给他们美好的心灵蒙上阴影,压抑了他们想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如果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或板演时出现错误,教师不是找出正确的部分加以表扬鼓励,而是批评指责,这无异于给他们火热的学习热情浇上一瓢冷水,
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模仿的特点,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楷模活泼好动,
喜好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别人的衣着、言语风度、待人接物等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但由于他们判断是非和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差,模仿时不能选择正确的对象,只要好玩,什么都想模仿,所以,在他们身上常常会有这样的缺点,如说话庸俗、衣冠不整、行为轻佻等,都是受别人的影响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学生在校的时间长,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时间多,对心理尚处在形成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衣着服饰、生活习惯乃至生活作风都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就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既注重身教,又注重言教。无论何时何地,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为人处事等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楷模,给学生一种心胸坦荡、恭谦有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格示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四、针对学生逐渐萌发的独立意识,教师要抓好自立性的培养
常常会做出一些出乎教师和家长预料的事,表现得“不听话”、“顽皮”、和“不受教育”。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独立活动的愿望和要求,因势利导,适当让他们独立活动,并加强对他们独立活动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自理、自治、自教、自思、自学的能力。如鼓励他们在家做家务,在校组织劳动、出墙报、轮流当班干部等,使他们逐步走上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轨道。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学习一些法律知识,进行规范训练,以提高明辨是非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使独立性向好的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