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怎么诠释?

2025-04-15 01:56:3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是说人到了绝境才会爆发全部的生命能量,去寻求生命的突破口。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生存的压力往往也是一种激发个人努力奋斗的潜在力量。压力就是动力,危机就是转机。

置于死地而后生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这句话出自:《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解释:把军队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绝境,反而能转危为安。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当军队处于四面受敌的险境中就会拼死力战,力败敌人,其思想核心是:用逼迫激发潜能。 既然是激发潜能,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1、有潜能可激发。

2、无潜能可激发。如果有潜能,那么置之死地或许会后生,但是如果没有潜能,再怎么激发也没用。

是不是每个人的奋斗历程都可以说明“人非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观点呢?我看也不完全是这样。

每个人的人生起点不同,个人奋斗的目标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人们命运的千差万别。穷与富,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这些价值观念,社会现象就如万花筒一样,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

有的人爹妈一生下来口里就衔着金钥匙,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没有尝过母乳的甘甜。贫穷的枷锁套在脖子上,每成长一步都会踩出一道深深的印迹。那个背着精神病的母亲上学的云南青年是如此,那些留守山区的儿童是如此。就像电视剧《山海情》里的水花,长成了漂亮的闺女,带给父亲的却是被人打破了头,鲜血直流。本想逃离的她,却又舍不下亲人,咬着牙,含着泪答应嫁给那个给了彩礼的人家。这就是一种悲慛的命运。



然而,正是这些命运悲慛的人们,用他们的抗争谱写了许多辉煌的生命之歌。那个背母上学的男孩后来大学毕业,放弃大城市工作,回乡教书,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和他从前一样贫穷逆境的少年,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愿我们每个人都扼住命运的歌喉,把自己的命运和伟大祖国伟大民族的复兴交融在一起。活出人生精彩来。



回答(2):

人只有在濒临死的绝境的时候才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和潜力,进而得到新生。

回答(3):

一个人,只有在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状况,然后有所改变。

回答(4):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读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出自《孙子·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