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是计算机技术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产生的背景是:
(1)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犯罪的一种新的衍化形式
计算机病毒是高技术犯罪,
具有瞬时性、动态性和随机性。不易取证,
风险小破坏大,
从而刺激了犯罪意识和犯罪活动。是某些人恶作剧和报复心态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表现。
(2)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危弱性是根本的技术原因
计算机是电子产品。数据从输入、存储、处理、输出等环节,
易误入、篡改、丢失、作假和破坏;程序易被删除、改写;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手工方式,
效率低下且生产周期长;人们至今没有办法事先了解一个程序有没有错误,
只能在运行中发现、修改错误,
并不知道还有多少错误和缺陷隐藏在其中。这些脆弱性就为病毒的侵入提供了方便。
(3)微机的普及应用是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必要环境
1983年11月3日美国计算机专家首次提出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并进行了验证。几年前计算机病毒就迅速蔓延,
到我国才是近年来的事。而这几年正是我国微型计算机普及应用热潮。微机的广泛普及,
操作系统简单明了,
软、硬件透明度高,
基本上没有什么安全措施,
能够透彻了解它内部结构的用户日益增多,
对其存在的缺点和易攻击处也了解的越来越清楚,
不同的目的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目前,
在IBM
PC系统及其兼容机上广泛流行着各种病毒就很说明这个问题。
计算机病毒的来源有哪些?
(1)搞计算机的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恶作剧、寻开心制造出的病毒,
例如象圆点一类的良性病毒。
(2)软件公司及用户为保护自己的软件被非法复制而采取的报复性惩罚措施。因为他们发现对软件上锁,
不如在其中藏有病毒对非法拷贝的打击大,
这更加助长了各种病毒的传播。
(3)旨在攻击和摧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而制造的病毒----就是蓄意进行破坏。例如1987年底出现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西伯莱大学的犹太人病毒,
就是雇员在工作中受挫或被辞退时故意制造的。它针对性强,
破坏性大,
产生于内部,
防不胜防。
(4)用于研究或有益目的而设计的程序,
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控制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现代社会的任何东西都同电脑联系起来。同样,战争也不例外,各种新式的尖端武器都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操控。因此,操控战争的计算机也成为对方攻击的目标。对计算机的攻击,最有效的手段不是进行打砸和轰炸,而是利用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的运行都是遵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的。所谓的计算机病毒,同样也是一种程序,它能够使计算机原来的正常程序受到破坏,使它的运行产生紊乱,这样整个控制中心就瘫痪了。和其他的作战武器不同,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不容易被追查到,而且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旦破坏了对方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际上也就会导致对方军队系统的指挥瘫痪。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科学家断言:未来战争破坏力最大的已不再是什么核打击;在电脑成为军事指挥、武器控制和国家经济中枢的情况下,计算机病毒武器才是未来信息战争的杀手锏。谁拥有了电子计算机方面的尖端人才,谁就既能够有效地防止敌国对自己的网络信息系统的攻击,又能够及时地制造计算机病毒,去攻击敌方的网络信息系统,从而破坏敌方的指挥、对武器的控制等等,也就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在和平时期,制造计算机病毒的人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的混乱。因此各国出台了各项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利用计算机病毒进行犯罪的行为。
自从美国学生弗里德-科恩以测试计算机安全为目的编写首个电脑病毒以来,全球电脑
病毒到本周迎来了二十周岁的“生日”,目前世界上约有6万多种电脑病毒,它们已经从最初给用户带来小麻烦发展到严重威胁电脑和网络的安全。
病毒写手已经开始利用最新的技术,而且病毒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更加快速的传播并引发混乱。科恩在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病毒,他将病毒加载到了一个名为vd的图形软件中,然后病毒隐藏在vd软件中并通过电脑系统进行传播。
科恩编写这一电脑病毒的最初目的仅仅是为了实验,他发现自己的病毒可在不到一个小时内传播到系统的各个部分,最快的传播速度是5分钟。
科恩1983年11月10日在一个电脑安全研讨会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科恩在论文中充满预见性地指出:“病毒可在电脑网络中象在电脑之间一样传播,这将给许多系统带来广泛和迅速的威胁。”
电脑病毒首先针对ibm电脑编写,此类电脑病毒中最早的一个是1986年出现的“brain”病毒,它来自巴基斯坦,很明显编写人是为了监视对他们电脑程序的盗版行为。随着“brain”电脑病毒的出现,此后名为“lehigh”、“jerusalem”、“cascade”和“miami”的病毒也纷纷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