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也是被封上的。即使他们不是真正的公主,但是他们有了公主的封号,也就算是挂名的公主吧。所以别人抓住把柄也没有办法。
公主只是一个称号,在没有和亲之前,两个人根本就没有见过面,从一定程度上根本就没有办法辨别公主身份的真假。退一步说,和亲只是一种政治上的手段,两国在乎的只是公主这个身份,至于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公主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这是唐朝给边陲小国的一种姿态,表示愿和平相处,希望通过和亲的方式搞好两国的关系。
真公主都是君主自己的女儿,谁愿意真的把自己的亲生骨肉嫁到那么远的地方。所以唐朝很多出去和亲的人基本上和君主没有血缘关系,都是假的公主。但是这不会影响到两国的邦交关系,因为他们只是在乎公主这个身份,这是在向其他的国家释放信号,两个国家有着很好的外交关系,如果谁敢兴兵作乱,就是和自己的盟友作对。
和亲在汉朝就已经有了,当时汉朝为了稳定边境的稳定,也是把君主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很多的少数民族,后来也是被很多的封建王朝效仿,成为了一种很好的外交手段。毕竟君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国的国主,那两个国家就有了一层亲戚的关系,由一种弱关系变成了一种强关系,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唐朝和亲的次数超过了二十余次,中原的人民到少数民族宣传自己民族的文化,也极大促进了各个民族的融合,很多少数民族也开始学习汉族的文化和制度,文化传播有着积极的影响。
唐朝也是一个喜欢用和亲来维护关系的国家
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共出现了21个和亲公主,但在这些和亲公主中,只有5位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其他的公主大多都是宗室女,也可使说是“假公主”。皇室以“假公主”冒充真公主来和亲,这显然是一种唬弄人的做法,被发现之后,可能会影响和亲的效果。
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唐朝一次两次的用“假公主”和亲,可能不会被发现,但一直用“假公主”和亲,发现也是迟早之事,各国之间使臣、商人等来往很多,对彼此的情况也有所了解,所以“假公主”之事很容易会被发现。
这些公主虽然不是皇帝的女儿,但也是宗室之女,身份也是比较高贵的
皇帝在和亲之前,会将这些和亲女子认作自己的“养女”、“义女”,这样她们就成了名义上的公主了。皇帝将她们认作为自己的女儿,其他人也不敢说不是,所以皇帝并没有失信,他嫁出去的的确是公主。在唐朝以”假公主”和亲时,唐朝实力比较强,所以别的国家发现唐朝用宗室之女冒充真公主和亲,也不敢轻易和唐朝撕破脸皮。
和亲只为了换取天下太平
晚唐时期大唐陷入了内忧外困的境地,实力已经被其他各个大国超越,面对和亲这件事已经没有了盛唐时期的那种底气,所以和清时不敢用“假公主”去唬弄他们,德宗和宪宗都用自己的亲生女儿做和亲公主。
不怕,因为各国都是心知肚明的,为了缓解边疆紧张局势,唐朝进行了所谓的“和亲”。但是,唐朝的“和亲”几乎都是从唐朝宗室、皇亲中选出女子封为“公主”去“和亲”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主。
其实不管这个出嫁的女子是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在和亲的时候,皇帝都要认他为女儿。“养女”“义女”和女儿是同样地位的,在待遇上一般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和亲只是一种外交形式。而且被和亲国家的国王们,他们并没有觉得唐朝的公主有多高贵,能娶到唐朝的公主,有多么的幸福。所有的这种感觉,其实都是唐朝的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
外国虽然很厉害,但毕竟是外国。他们之所以要和唐朝和亲,其实是一种“说辞”,只不过是达到自己的目的罢了,缓和与唐朝的关系。毕竟已经是亲戚了,既然是亲戚,两国之间的关系就缓和了,就不可能再闹太大的摩擦了。而且可以获得赏赐。所以说这个女子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都无所谓了。赏赐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就可以了。
两国和亲,这些公主嫁过去,相当于是人质。她们只是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一枚棋子,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出嫁时,皇帝还会陪嫁很多嫁妆给这些公主,让她们带到夫家。
一举多得的事,首领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即使是“假公主”,他们也会接受。
唐朝嫁出去和亲的,基本上都是假公主,难道不怕被发现吗,也不能说不怕也不能说怕,因为毕竟虽然不是公主,但是他们有封号也算是半个公主吧,其实主要是跟真假公主结婚无所谓,主要是这个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