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维生素,药品好还是保健品好

2024-11-29 01:49:3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维生素对人体起着自关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又称维他命,是一系列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的统称。它们是生物体所需要的微量营养成分,而一般又无法自己生产,需要通过饮食等手段获得。

维生素不能像糖类、蛋白质及脂肪那样可以产生能量,组成细胞,但是它们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起调节作用。缺乏维生素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至少需要13种维生素。

不同的维生素,化学本质不同。VA是视黄醇;VB1是硫胺素,VB2是核黄素;VB6是吡哆醛,VD为醇类;VE为生育酚;VK是醌类;VC是抗坏血酸。

维生素缺乏或过量
人体会储藏脂溶性维生素,所以摄入过量会积存在身体特别是肝脏中,有中毒危险。水溶性维生素会通过肾脏排泄,相对安全,但是也不可摄入过量,因为有可能超量的维生素会在体内发生其他生物化学反应。

通常从食物中正常摄取维生素不会存在过量的问题,但是食用过多维生素药品就有可能发生危险。

一般人体所需维生素量较少,只要注意平衡膳食一般不会导致维生素缺乏。缺乏维生素不会致死,但是由于新陈代谢紊乱会导致很多病征:

维生素A ——夜盲症、干眼症、视神经萎缩等;
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魏尼凯氏失语症等;
维生素B2 ——脂溢性皮炎、口腔炎等;
维生素B3 ——失眠、口腔溃疡、癞皮病等;
维生素B6 ——肌肉痉挛、过敏性湿疹等;
维生素B9 ——恶性贫血;
维生素B12——恶性贫血;
维生素C ——坏血病;
维生素D ——软骨病(佝偻病);
维生素E ——不育症、习惯性流产等;
维生素K ——凝血酶缺乏,不易止血
一旦患有维生素缺乏病征,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药品或服用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但是维生素吃多了也会有不好的作用补充维生素应谨慎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它只能由食物或其制剂补充,参与机体组织代谢过程,构成代谢所必需的辅助因子。目前,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尚可见到因摄入不足引起的维生素缺乏症,而在绝大多数地区已很少见,即便有少数呈现某种维生素缺乏症者,也大多与生活习惯不良有关,如偏食、长期饮酒、吸烟等;或者是与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腹泻、胃肠功能紊乱及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有关。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儿童生长发育前后两个快速期,妇女妊娠阶段等容易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在这些情况下,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所缺乏的某种维生素。如果没有上述情况, 只要饮食正常,并注意到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搭配,绝大多数人是无需额外补充维生素的。

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益,但过量会因为排泄不全,在体内蓄积而引起中毒。例如,维生素过量,其慢性中毒表现为情绪变化、头痛、皮肤干燥脱屑、红斑样皮炎、毛发脱落、齿龈炎、口腔炎及淋巴结肿大等;急性中毒则表现为嗜睡、呆滞、烦躁、严重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及炎小时全身皮肤脱屑等。又如,维生素过量中毒,可出现肌无力、衰弱、乏力、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及肾功能损害、肾石病等诸多症状。由此可见,维生素的补充绝不是多多益善,盲目滥用的危害极大。

近年来,美国流行“维生素补充热”。据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据年的调查表明,在美国约/的成年人服用自行购买的维生素,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儿童服用各种维生素的比例更高,可占到儿童总数的童%。这种“维生素补充热”的后果是使医院里收治因过多服用维生素而致中毒者的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

在我国虽未开展这一方面的调查分析,但就现实状况来看,无论从人们的认识,还是商业化的操作及某些广告夸大其词的宣传,都潜在一股“维生素补充热”暗流。如果这股暗流持续发展下去,必然会使服用过多维生素造成中毒的患者增多,使得本来是有益的营养素变成了危害健康的毒性物质,对这种人为滥用的结果,必须给予高度警惕和重视,杜绝盲目滥用。

吃维生素有说法

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的量甚微,仅为几毫克甚至千分之几毫克就够了,如果人为地长期服用过多的维生素,反而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出现一些后遗症。因此,维生素并非多多益善。

维生素对维护人体的健康极为重要,但并非越多越好。人们应当纠正对应用维生素的错误认识,走出服用维生素的误区。

维生素是人体营养的重要来源,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但并非可以无限量地服用。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B能够随尿液排出体外,但在排泄之前,它们要经过人的肌体,服用过量则有损健康。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容易沉淀在脂肪组织和肝脏,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

服用维生素C能预防心脏病。医生建议,每天摄取大约75毫克维生素C,就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如果过量服用有可能导致维生素B12缺乏、腹泻、牙龈出血,甚至加速肾结石形成以及造成心脏循环系统方面的疾病。这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研究还发现,大量维生素C可降低血中含铜量,减少血球的数量;孕妇补充过量,胎儿出生后易患坏血病。

男子缺乏维生素E会减少精子生成,进而导致不育。但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E对增强性能力并不起作用,如过量服用会出现头痛、晕眩、恶心、腹痛、腹泻、口腔炎、抑郁等症状,不利身心健康。

服用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过量患肺癌的比例比没有服用维生素的人相对高。

人体需要维生素D每天最大剂量为0.005毫克。如果过量服用维生素D,可造成高钙血症,使肾脏、血管、支气管甚至眼角膜、巩膜上有钙的沉着,影响这些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尤其会加速动脉硬化;严重超量则中毒致死。

综上所述,可见人们不要把维生素当做灵丹妙药盲目过量服用,需要补充时宜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维生素宜在饭后服
在人们心目中,维生素类药物都是“补品”,是蔬菜、水果的“
代用品”,副作用少、安全性大,因此,不少人吃维生素类药犹如吃
蔬菜、水果,非常随便,有时饭前吃,有时饭后服,没有规律。多数
医师也不明确告诉患者,维生素到底应在饭前服还是在饭后服。而多
数维生素类药生产厂家在瓶签上也只标有用法与用量,没有标明注意
事项,亦无饭前服还是饭后服的说明。
其实,服用维生素类药和用其他药一样,也有一定的规定、要求
和注意事项,那就是饭后服。因维生素类药口服后主要由小肠吸收,
若在饭前服用,因胃肠道没有食物,空腹服时药物被迅速吸收入血,
致使维生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高,尚未被人体利用之前即经过肾脏通
过尿道排出体外,使药效明显降低。
如维生素B1、B2和B6空腹服利用率减少,而饭后服吸收率稳定,
吸收率随给药量上升而直线上升。这是由于进食后使胃内容物排出速
度减慢,使药物被缓慢运送到小肠上部,避免了吸收机制中的饱和现
象。
辅酶维B12与维生素C二药饭后服更利于吸收,但二药不能同时服,
若同时服可使B12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效大减。为避免B12缺乏,两
者应相隔2~3小时服用。
同样,口服维生素D2亦宜饭后服,最好先吃一些油脂性食品(如
油条、猪肉等),以利于该药的溶解、吸收。若用于治疗婴儿手足搐
搦症,应首先补充钙剂。
维生素AD(鱼肝油丸)、维生素E及维生素PP(烟酸、尼克酸)
也应于饭后服。AD丸适宜于饭后15分钟服,并进食油脂性食物,以助
吸收。因维生素PP的副作用有皮肤潮红、瘙痒、灼热,甚至出现心悸、
荨麻疹、恶心、呕吐等,饭后服可使副作用明显减轻。为避免长期和
大剂量服用本品对胃肠道的刺激反应,故应在饭后服。

操作电脑与眼睛保健

随着电脑的普及,操作电脑几乎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有许多人由于工作的需要,必须整天注视电脑荧光屏,这样
时间长了,就很容易视觉疲劳,甚至诱发其它一些眼病,如青光眼
等。因此,经常操作电脑的人应注意眼保健。

那么,经常操作电脑的人应该怎样进行眼保健呢?一般认为要
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注意中间休息。通常连续操
作1小时,休息5~10分钟。休息时可以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

(2)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双眼
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
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3)保持适当的工作距离。眼睛和电脑荧光屏的距离要保持
在60厘米以上。

(4)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工作条件。周围环境的光线要柔和,
电脑荧光屏的亮度要适当,清晰度要好,桌椅的高度要和电脑的高
度匹配。

(5)如果出现眼睛干涩、发红,有灼热或有异物感,眼皮沉
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休息后仍无明显好转
,那就需要到医院看眼科医生了。
好运

回答(2):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话,吃保健品比较好些,吃药有副作用的。可以吃善存,国际大品牌比较可靠的。你可以去国内的大代理商官网买,名字好像叫:乐活管家,那你自己百度吧,望采纳


维生素A ——夜盲症、干眼症、视神经萎缩等;
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魏尼凯氏失语症等;
维生素B2 ——脂溢性皮炎、口腔炎等;
维生素B3 ——失眠、口腔溃疡、癞皮病等;
维生素B6 ——肌肉痉挛、过敏性湿疹等;
维生素B9 ——恶性贫血;
维生素B12——恶性贫血;
维生素C ——坏血病;
维生素D ——软骨病(佝偻病);
维生素E ——不育症、习惯性流产等;
维生素K ——凝血酶缺乏,不易止血

回答(3):

维生素A,抗干眼病维生素,亦称美容维生素,脂溶性。由Elmer McCollum和M. Davis在1912年到1914年之间发现。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系列视黄醇的衍生物(视黄醇亦被译作维生素A醇、松香油),别称抗干眼病维生素 多存在于鱼肝油、绿色蔬菜 。 维生素B1,硫胺素,水溶性。由卡西米尔•冯克(Kazimierz Funk)在1912年发现(一说1911年)。在生物体内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 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大豆、肉类 。 维生素B2,核黄素,水溶性。由D. T. Smith和E. G. Hendrick在1926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G 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维生素B3,烟酸,水溶性。由Conrad Elvehjem在1937年发现。也被称为维生素P、维生素PP、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两种物质,均属于吡啶衍生物。多存在于菸碱酸、尼古丁酸 酵母、谷物、肝脏、米糠 维生素B4(胆碱),水溶性。由Maurice Gobley在1850年发现。维生素B族之一,多存在于肝脏、蛋黄、乳制品、大豆。 维生素B5,泛酸,水溶性。由Roger Williams在1933年发现。亦称为遍多酸 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维生素B6,吡哆醇类,水溶性。由Paul Gyorgy在1934年发现。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蛋类、乳制品 维生素B7,生物素,也被称为维生素H或辅酶R,水溶性。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谷物 维生素B9,叶酸,水溶性。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单麸胺酸、维生素M或叶精。多存在于蔬菜叶、肝脏。 维生素B12,氰钴胺素,水溶性。由Karl Folkers和Alexander Todd在1948年发现。也被称为氰钴胺或辅酶B12。多存在于肝脏、鱼肉、肉类、蛋类 肌醇,水溶性, 环己六醇、维生素B-h。多存在于心脏、肉类。 维生素C,抗坏血酸,水溶性。由詹姆斯•林德在1747年发现。亦称为抗坏血酸 多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 维生素D,钙化醇,脂溶性。由Edward Mellanby在1922年发现。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D2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即胆钙化醇。这是唯一一种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多存在于鱼肝油、蛋黄、乳制品、酵母。 维生素E,生育酚脂溶性。由Herbert Evans及Katherine Bishop在1922年发现。主要有α、β、γ、δ四种 多存在于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 维生素K,萘醌类,脂溶性。由Henrik Dam在1929年发现。是一系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的维生素K1、来自动物的维生素K2以及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多存在于菠菜、苜蓿、白菜、肝脏。
维生素B12
1947年美利坚合众国女科学家肖波在牛肝浸液中发现维生素B12,后经化学家分析,它是一种含钴的有机化合物。它化学性质稳定,是人体造血不可缺少的物质,缺少它会产生恶性贫血症。 维生素B12,即抗恶性贫血维生素,又称钴胺素,含有金属元素钴,是维生素中唯一含有金属元素的,抗脂肪肝,促进维生素A在肝中的贮存;促进细胞发育成熟和机体代谢。它与其他B族维生素不同,一般植物中含量极少,而仅由某些细菌及土壤中的细菌生成。肝、瘦肉、鱼、牛奶及鸡蛋是人类获得维生素B12的来源。商品可从制造某些抗生素的副产品或特殊的发酵制得。维生素B12是粉红色结晶,水溶液在弱酸中相当稳定,强酸、强碱下极易分解,日光、氧化剂及还原剂均易破坏维生素B12。它经胃肠道吸收时,须先与胃幽门部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亦称内因子)结合,才能被吸收。因缺乏“内因子”而导致的B12缺乏,治疗应采用注射剂。脱氧腺苷钴胺素是维生素B12在体内主要存在形式。它是一些催化相邻两碳原子上氢原子、烷基、羰基或氨基相互交换的酶的辅酶。体内另一种辅酶形式为甲基钴胺素,它参与甲基的转运,和叶酸的作用常互相关联,它可以增加叶酸的利用率来影响核酸与蛋白质生物合成,从而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缺乏维生素B12时会发生恶性贫血,人体对B12的需要量极少,人体每天约需12μg(1/1000mg),人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缺少。
毕竟维生素的人体所需量比较少,所以我个人觉得没必要吃药什么的。平时多吃点水果蔬菜,鱼蛋奶,就ok了吧。再者要少吃零食,因为那些东西都不太健康,而且里面也会含一些使微量元素流失的东西。

回答(4):

小孩如果经过医生检查确认是由于缺乏某些维生素而引起身体不适,或出现一些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服用维生素。但不建议吃保健品

回答(5):

不缺就不要补啊··
维生素人体是从食物摄取·都是均衡的··如果有缺的·身体会告诉你的·
不要吃药或者保健品··
乱吃会得病哦··
像VC那些都是从食物摄取··过多会引起腹泻等症状的·
神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