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鱼临产前腹部膨大,肛门两侧黑色胎斑颜色加深,这是临产的征兆.
生产前两天,它会喜欢独处,对于接近它的鱼会追咬。产前它会出现焦躁不安,上下窜的情况,要把它和雄鱼分开。
催产方法是:换新水,并提高水温1-2度,1-2天内就会生产了。但这种方法不要常用,鱼换水太勤,且水温变化太大,鱼会生病的。
雌鱼生产后,三天内不要换新水,否则它易生病。
如果有条件,把它单独放在一个缸内,否则鱼宝宝出生后,会被其他大鱼吃掉的,大鱼越多,吃掉的概率就越高。
多数孔雀鱼生鱼的时间是在早晨(当然,有例外),所以每天早晨起床时要看一下缸内,有小鱼要及时捞出来。
孔雀鱼臀鳍前面有一胎斑,当由白变黑时,就是临产的征兆
孔雀鱼
孔雀鱼的体形修长,体色斑澜多彩,小巧玲珑,活泼多姿,是最容 易饲养的淡水鱼,孔雀鱼对水质要求不严,以杂食为生。尾鳍上有彩色 圆斑,形似孔雀尾羽上的圆斑;当尾鳍展开游动时,犹如孔雀开屏,故 名孔雀鱼。
孔雀鱼的雌雄易鉴别,雄鱼体瘦小,尾鳍要比雌鱼的长,背鳍长条 形,臀鳍较尖已转成为交接器。
雄孔雀鱼的体色绚丽多彩,有红、黄、橙、绿、青、蓝、紫、虎皮 色及杂色,在尾鳍上有整齐一致的黑色圆斑或一个彩色大圆斑。
通过杂交与人工选择,已产生了许多孔雀鱼品种,一般按其体色与 尾鳍的形状来划分。有的尾鳍特别宽大,有的尾鳍呈琴尾,有的呈燕 尾,有的全身变成金黄色,有的满身银光闪烁,有的全身淡紫色,有的 分段成红、绿、黑色。
孔雀鱼的繁殖能力相当强,繁殖周期短,故易培养多种。目前,我 国常见的孔雀鱼品种有普通孔雀鱼、扇尾孔雀鱼、长尾孔雀鱼、琴尾孔 雀鱼、缎带孔雀鱼、黄孔雀鱼、蛇皮孔雀鱼等。
孔雀鱼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喜欢弱碱性水质,亦能适应中性的水 体,对水质无过度的要求,能耐受低温水体。
孔雀鱼能与其他热带观赏鱼和平相处,适合混养,且能适应其他品 种的环境条件,并能很好地生长。其食性广泛,凡动植物性食物都能
吃,但最爱吃的是鲜活水蚤。
孔雀鱼
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为原产于南美洲水域的小型卵胎生将鱼类,最大体型约仅6公分,体型虽小,色彩却是千变万化。孔雀鱼一直都是饲养喜爱者心中的一块宝,造物喜不仅赋与孔雀鱼旺盛的生命力,还让他们拥有艳丽的色彩及迷人的体态,而它们在遗传基因上扑塑迷离的变化,更是玩家致力解开的谜题,也因此更增添了孔雀鱼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孔雀鱼,卵胎生将鱼的代表,由于周期性的生产力,使得它赢得「百万鱼」的封号,也因此常是初饲养观赏鱼者家中的常客。早期的孔雀鱼以东南亚进口及国内南部生产为主,两者的共通特性是对水的硬度要求很高,且都是采室外培育的方式,因此充分受到阳光的洗礼,所以色泽显得特别灿烂。起初孔雀鱼虽为各界所接受,但落得和其它鱼种混养及廉价易阵亡的悲惨印象,因此国内观赏鱼的发展虽有数十年的历史,而孔雀鱼却得数十年如一日,毫无进展可言。这期间虽然有数波推展孔雀鱼的动作,但始终因天时地利种种条件不配合而无疾而终。主要是国内观赏鱼界数十年来的高度开发,至今已进入瓶颈,因此在这波倡导活动之下终于获得各方的响应,让孔雀鱼在观赏鱼界中建立一个新的领域。孔雀鱼往往是初学入门者第一次饲养的鱼种,却也常常是养鱼数十年者重拾的鱼种,此现象正巧说明了孔雀鱼易懂难精的特性,无怪乎能让人如此的着迷,愿意摒弃所有的鱼种只留孔雀鱼。
孔雀鱼属卵胎生鱼类。繁殖力强,性成熟早,幼鱼经3-4个月饲养便进入成熟期可以繁殖后代,性成熟迟早与水温高低、饲养条件密切相关。
孔雀鱼繁殖时要选择一个较大的水族缸,水温保持在26摄氏度。pH6.8-7.4,同时要多种一些水草,然后按1雄配4雌的比例防入种鱼。待鱼发情后,雌鱼腹部逐渐膨大,出现黑色胎斑;雄鱼此时不断追逐雌鱼,雄鱼的交接器插入雌鱼的泄殖孔时排出精子,进行体内受精。当雌鱼胎斑变得大而黑、肛门突出时,可捞入另一水族箱内待产。
雌鱼产仔后,要立即将其捞出,以免吃掉仔鱼。或者要塑料片围成漏斗状隔离墙,侵入水中,将产仔雌鱼放在漏斗中,使仔鱼产出后从漏斗下空洞掉入漏斗外水体,雌鱼就吃不到仔鱼了。
孔雀鱼每月产仔一次,视雌鱼大小,每次可产10-80尾仔鱼,一年产仔量相当多,故有“百万鱼”之称。繁殖时应注意,同窝留种鱼不要超过三代,以免连续近亲繁殖导致品种退化,使后代鱼体越来越小,尾鳍变短。最好引进同品种鱼进行有目的远缘杂交,以防次品种退化,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但孔雀鱼寿命很短,一般只有2-3年。
孔雀鱼在狭窄的区域内会有争地盘的现象,出现达到导致鱼只致死,所以当地方狭小的时候适合单条养殖。
雌鱼腹部明显膨大凸出,在臀鳍上前方的腹部近肛门处出现一块黑斑,这块黑色肿斑是临产的征兆,其颜色越黑表明越近临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