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养生方法有哪些?

2024-11-09 18:37:5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简单易养生的方法有哪些呢?

回答(2):

气虚养生法气虚体质的主要特点是形体消瘦或偏胖,平素身体倦怠、乏力,面色发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动则尤甚,心流心跳,舌淡苔白,脉虚弱。
饮食调养方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籼米、莜麦、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狗肉、牛肉、鲢鱼、青鱼。若气虚甚者,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具体作法是:先将10克人参、10枚去芯莲于放在碗内,加水发泡,加人冰糖30克,将盛药物的碗置蒸锅内,隔水蒸炖一小时,食用时,喝汤,吃莲肉。常吃效果显著。
血虚养生法血虚体质的主要特点是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心悸失眠,手脚有时发麻,舌质淡,脉搏又细又无力。其养生方法是: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脚有时发麻,舌质淡,脉搏又细无力。
饮食调养生方法(1)要谨防“久视伤血”,即长时间视物,会损伤血。血虚之人,本来血液已不足,若再伤血,就更不足了。
(2)要加强饮食调养。可多食一些有补血生血作用的食物,如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甲鱼、海参等。
(3)注意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
(4)要振奋精神,注意精神调养。
阳虚养生法阳虚体质的主要特点是形体白胖,面色淡白无华,时常倦怠,不耐劳力,动则喘促,平素恶寒喜暖,小便清淡白无华,时常倦怠,不耐劳力,动则喘促,平素恶寒喜暖,小便清长,大便对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有齿痕,喜过春天、夏天,不喜秋冬。
饮食调养方法是:应多食羊肉、狗肉、鹿肉、鸡肉;夏日三伏,每伏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汤一次。平时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保持心情愉快,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加强体育锻炼,并注意药物养生。
刮痧养生刮痧是通过刺激皮肤表面特定部位的神经末梢,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反应,增强其传导功能,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促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同时增强局部血管的功能,增加细胞的营养和氧的供给,使细胞活化,加快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达到解毒、养生的功效。
古代,人们在生活中如遇到感冒或者中暑,一般用钱币沾上麻油,或用汤勺沾酒、水往皮肤上来回刮。后来根据了这一原理,研制出用水牛角制成的“刮痧宝玉”(刮板)代替了铜钱瓷勺,外加活血剂替代油、酒之类,并遵循经穴的中医原理。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肌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骨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姿。
适合人群:主要是面色晦暗、全身乏力、睡眠质量低、肠胃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的亚健康人群。
主要治疗:肩颈痛,头痛,便秘、习惯性便秘,暗疮,皮肤灰暗、面色焦黄,毒素淤积过深者等刮痧方法:1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2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如有刮痧,连刮两臂弯十几下,即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如患有头痛或喉痛,则取坐姿;头晕眼花或胸腹疼,则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处疼,则取俯卧位。
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绍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轻松,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胛岗上岗下,再每处刮动10余下,再饱饮糖姜水或白开水,病人会异常舒畅。
足浴养生古往今来养生益寿,都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我国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多种多样的养生方法,其中最简便易行的要算是足浴养生了。足浴养生简便易行,关键是持之以恒,日久必见奇功。
“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这首民间歌谣道明了足浴能够养生的道理。从经络学的观点看,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部不仅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还是足三阳经的终止处;这六条经脉之根都分别在脚上的六个穴位中。仅足踝以下就有33个穴位,双脚穴位达66个,占全身穴位的1/10。经常进行足浴,使足部的涌泉、太冲、隐白、昆仑等诸多穴位都受到热力刺激,就会促进入体血脉运动,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舒通经脉,强身健体,推迟衰老,祛病延年。因此,“天天洗脚,胜吃补药”、“三天吃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夜夜把脚洗,难得寒气从脚起”,这些谚语是确有道理的。
现代医学也已证实,“人老脚先老”、“寒从脚下起”、“小看脚一双,头上增层霜”这些俗语不俗,它们说明了脚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人的健康,而且和寿命有很大关系。因为脚掌有无数神经末梢,与大脑紧紧相连;同时又密布众多的血管,故有人的“第二心脏”的美称。另外,脚掌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表面脂肪薄,保温力差,且与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粘膜有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脚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体温下降和抵抗力减弱,导致感冒等多种疾病。而足浴作为一种良性刺激,可使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得到调节;并有益于大脑细胞增生,增强人的记忆力;同时,能使体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可见,足浴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实践表明,足浴不失为一种可靠的局部浸润疗法。它不仅可防治足部疾患如脚气、脚垫、脚冻、脚干裂,以及下肢麻木、酸痛、发凉。肿胀等病症,而且由于经络的作用,对防治感冒、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眩晕、失眠、便秘等病症,也都有确实疗效。
怎样进行足浴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呢?研究表明,足浴养生的最佳方法是:先取适量水于脚盆中,水温应因人而异,以脚感温热为准,或烫或凉都不好;水深开始以刚覆脚面为宜,先将双脚在盆水中浸泡5~10分钟,然后用手或毛巾反复搓揉足背、足心、足趾;为强化效果,可有意识地搓揉足部一些穴位,如位于足心的涌泉穴等;必要时,还可用手或毛巾上下反复搓揉小腿直到腿上皮肤发红发热为止,为维持水温,需边搓洗边加热水,最后水可加到足踝以上;洗完后,不要晾干,用干毛巾反复搓揉干净最好。一般来说,每晚一次足浴即可达到养生的目的;当然,也可一天数次或早晚两次。实践表明,晚上临睡前足浴的养生收效最佳,因此,保证每晚足浴是十分必要的。每次足浴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太短效果不佳,过长也无必要;足浴完毕最好在半小时内上床睡觉。
仁德养神古代传统养生理论,重视身心兼养。而养心之中,又首重养德,认为品德高尚的人,可以长生高寿,这是很有道理的。
相传孔子活到73岁,这在当时,都是了不起的寿星了。孔子在他的长寿思想中有一个核心,即在《礼记·中庸》中提出的“大德心得其寿”,亦即《论语·雍也》所说的“知者动,仁者静;动者乐,仁者寿”。孟子活到84岁,他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重视道德修养、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美好的回报,能永远保持最佳精神状态,因而有益于健康长寿。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据美国科研人员对2700多人进行为期14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处理得好,随时为他人做好事有益于延年益寿,而孤独寂寞的人死亡率比前者高出25倍。巴西医生阿尼塞托马丁斯耗时10年对580名贪污受贿官员和同样数目的廉洁官员的追踪调查,结果是前者中有60%生病或死亡而后者生病及死亡的比例只有16%。我国1985年首次评选出的286名健康老人(80岁以上),他们的保健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乐于奉献,情绪乐观,永思进取。现代心理学认为,注意友谊,助人为乐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友谊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培根也曾经说:“得不到友谊的人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法国莫洛亚还对友谊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说:“友谊永远不能成为一种交易,相反,它需要最彻底的无利害观念。”

回答(3):

养生16宜,是我国历代相传的养生方法,适用于中老年养生保健,为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
(1)发宜常梳。每晨梳发数十次,可疏风散火,明目清脑,增强脑髓功能,延缓脱发和白发的生长。
(2)面宜多擦。每日晨起和夜眠时,用双手合掌搓热,摩擦面部,再用食指和中指揉两侧太阳穴和脑后枕骨下的凤池、风府穴各数十次。可使人容光焕发并能有效地预防感冒。
(3)目宜常转,早晚或较长时间看书后,两眼应向前平视,先按左、上、右、下、左的顺序,运转眼球7~8次,然后闭目稍息,再睁眼。可解除眼睛的疲乏。
(4)耳朵常弹。两手掌分别紧压左右耳门,用中指和食指相叩,弹击后脑作咚咚声。弹击7~8次后,再两手离开耳门l次,如此反复3~4欢,可增强听力,防止老年性耳鸣、耳聋。
(5)舌宜抵胯,舌尖抵住上腭。
(6)津宜漱咽,用舌尖抵住上腭,使唾液分泌增强,待津满口后,分数次缓缓咽下,同时用意念使之送到脐下丹田。唾液有帮助消化、中和胃酸和杀菌作用,唾液中还有大量的含游离钙的酵素激素,具有抗衰老作用。
(7)齿宜数叩。叩齿就是上下牙齿对叩作声,每日早晚行49次,可使牙龈健壮,防止牙病。
(8)浊宜常呵。寝室安静,侧卧、闭目、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入腹、足则停止,然后从口细细吐尽,再从鼻细细引入,一如前法,这种静思虑和深呼吸相结合的有意识的呼吸活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整具有一定的作用。新鲜空气中的阴离子,对人体健康极有利,宜常吸取。
(9)背宜常暖,古人认为背部是风寒外邪入侵人体的门户,宜常保暖,可免感冒。
(10)胸宜常护。心肺处于胸中,宜常保护,以免外伤。
(1l)腹宜常摩。腹部常用手按摩,可帮助消化,运化食物,防止腹胀和腹泻。
(12)谷道直常撮。谷道就是肛门,常练提肛功,对防止痔疮有效。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肛门括约肌,早晚各行30~40次。
(13)肢节宜常摇。就是四肢、腰肘等部位宜常活动。游泳、爬山、慢跑、做体操和打拳、跳舞等都是较好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可增强体质,特别对从事脑力劳动者更为有益。
(14)足心宜常擦。每晚睡前,用热水洗足,洗后用手掌摩擦足底涌泉穴30~40次,有利于睡眠,还可降血压、治头晕、头胀和失眠,对老年冬季保健更有意义。
(15)皮肤宜常干淋浴。除定期洗澡外,皮肤宜常干淋浴,包括日光浴、空气浴等。浴后用干布或手掌摩擦全身,可增强神经和心血管功能,促进新陈代谢,预防感冒。方法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16)大小便宜闭口勿言。大小便时随便谈话分散注意力,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可引起大便干涩或小便失禁。小便时咬紧牙齿,这对健齿有作用,练武功和气功的人很重视此法,称作内养功之一。
以上16法,宜在日常生活中实行,持之以恒,必将有益于养生保健。

回答(4):

长寿有什么好的妙招吗?因人而异!不过要是大体来说,养生专家倒是总结了一个十字长寿诀。

1.贯知足,知足常乐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与别人攀比,要知道“人比人气死人”。《内经》中讲:“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意思就是,不盲目与别人比较,量体裁衣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2.目远眺,缓解疲劳
每天远眺四方,有益于增强视力、防治近视。自然呼吸,两目平视前方,注视远方的绿树约1~2分钟后,闭目休息一会,再远看,如此反复多次,可持续15分钟。
3.餐有节,食不过饱
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不吃夜宵。做到三餐定时定量,多菜少肉七分饱,要有充足的进餐时间,细嚼慢咽。
4.季不懒,勤于锻炼
每天行走一万步,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锻炼“脚劲”,使人体保持“年轻”状态。
5.谷皆食,营养均衡
食物搭配要多样化,多菜少肉,尽量吃当季蔬果。《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每天摄取至少12种食物,每周至少25种。
6.欲不张,养生补肾
欲节则养精气,纵欲伤身,后患无穷。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若欲念太重、性生活过频,则容易肾精不足,引发肾虚。
7.分忍让,豁达大度
性格开朗,精神乐观是长寿的法宝,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不良性格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钻牛角尖。
8.方交往,广结朋友
人应该多交些推心置腹的朋友,多一些感情宣泄和交流,有利于保持身心舒畅。

9(酒).薄烟戒,神清气爽
饮酒不可过量,且根据各自身体条件限酒,不得贪杯豪饮;力求戒烟,以免危害身体。大量的研究也证实,吸烟饮酒明显增加癌症、心血管等健康问题的发生。

10.居山水,康养相融

在大健康时代,人们对于养生和大健康的需求已不单单是治疗,而是表现在预防、治疗、修复、康养——“四结合”。

山水颐养区域可以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纯天然、绿色、生态的农产品和食品,有利于老年人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养生保健,起到防病治未病的功能。

重庆綦江高庙坝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高庙坝,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山水田园式的生活理想。高庙坝以山奇、水秀、风光美而闻名,这里森林植被繁茂,负氧离子充足,没有任何工业污染。
在这样一个亦生活,亦情怀,亦健康,亦开心的山水田园+养生养老+康养模式的土地上,一边度假,一边调理身体,得到一个全方位的身心呵护。

回答(5):

第一、饮食养生。大家都知道其实很多食物对于养生是非常有帮助的。首先是我们较为熟悉的蔬果。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蔬果是每天都必须要吃的东西,而且你吃的蔬果的量如果太少其实也会导致你的身体对于某些营养物质会严重的缺乏,继而产生疾病。
而且每天多吃蔬果其实对于个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你想养护你的肠胃,那么部分的蔬果能够更好的保护你的肠胃。如果你是想要让自己在减肥的期间不至于缺失大量的营养物质,蔬果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既能够助你减肥,而且也能够给你的身体补充大量的营养物质。
第二、运动养生。运动是一种最好的保证身体健康状态的方式。很多人不喜欢运动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觉得运动非常的累人,而且很难坚持下来。但是当你真的坚持之后你会发现运动真的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你的健康状态,让你的身体素质更好,也减少疾病的出现。在提高个人的免疫力、抵抗力上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是一个非常有助于养生的事情。

第三、有好的作息习惯也是养生的关键。现在在都市生活当中很多年轻人都有熬夜的习惯,典型的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的状态。但是这样的状态其实对于健康是非常有害的,也会导致疾病的出现。所以,在生活当中要想养生首先你就需要关注自己的生活作息习惯。
当你有了一个好的作息习惯的时候你会发现个人的精气神状态完全不一样了,很多身体上原本出现的健康问题也都在慢慢的减少。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你的身体在正常的作息当中得到了调整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