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剧<战士>影评

2024-11-24 07:35: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感觉本片应该改名字叫《说法》。 因为里面动不动就说:你要给我个说法。秋菊打官司?不合理的地方数不胜数。但鉴于学美军,有的地方学的还相当凑合,而且个别演员长得还不算难看,为了鼓励国产电视剧,给加了一颗星。......

这几天,我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把电视剧《战士》从头看到尾,真的挺累的。花了这么多时间看,趁着还有点热乎劲,写点自己的看法,也算对得起自己。我没工夫认真整理思路,就信笔由僵,扯那儿算那儿。
一. 有突破的地方
这是一部描写解放军在湘西战斗的故事,他们的对手包括国民党潜伏人员和土匪,还有敌友难辨的地方乡绅。整个故事倒也结构紧凑,可看性还是很强的。当然,这也是一部颇多漏洞的电视剧,同类型的其它电视剧也是如此。这里我就不说漏洞了,让那些喜欢找毛病并以此为乐的网友去做吧。这部片子我认为一个较大的突破是对解放军形象的塑造上。以前我们银幕上的解放军,基本上按照“威武之师,仁义之师”的路子来写的,可是这部电视剧的解放军,主要指郑虎臣领导的那个小分队,在威武方面,刚一开始,确实威武,穿山跃沟,所向披靡,似乎无论所少敌人,小分队都能轻松搞定,小分队把那个唤作叫天虎的土匪头子撵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可是到了电视剧的中后部分,解放军就完全陷入了凄惨的境地,被动挨打,一个个死去,一个县城的解放军及当地政府人员几乎让人给全灭了,威武早没影了。在仁义方面,出现了以前影视剧从没有过的内容,那就是虐俘,杀俘。在第一集里,老董为了让俘虏说出真相,用手榴弹猛击俘虏的肚子,打得俘虏嘴里流出了血,这俘虏最后就招了。还有一集,小分队抓住了土匪叫天虎和一个随从,为了让叫天虎招供,小分队毫不犹豫的毙了那个随从。说实话,看到这些我挺惊讶的,解放军成了凄惨之师,蛮横之师。
二. 一种走极端的创作思路
记得我小时候看电影,那些敌人不仅脑子不够用,而且长相气质足够猥琐。后来这些受到了评论家及人民群众的一致批评,经过长期的批评,我们的影视工作者总算明白了,把敌人塑造的太愚蠢,也就无法体现正面人物的功绩。想想人家英国人,在北非作战时,从首相,军官到普通士兵,大家使劲的吹捧隆美尔。把敌人塑造的强大,至少有两点好处:其一是如果我们失败了,“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这样丧事可以当喜事办了;其二是如果我们胜利了,那将是多么辉煌的胜利啊!正因为如此,在二战中只能算得上中等规模战役的打败隆美尔的阿拉曼战役,居然被吹捧为二战的转折点。这里说点闲话,二战中的英军我看是一只挺搞笑的部队,搞笑之处在于它的名将都是因逃跑成名的,亚历山大将军和蒙哥马利将军都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因为跑的快,善于跑,摆脱了德军而一跑成名,可称之为英国范跑跑。在亚洲战场,斯利姆将军率领缅甸英军逃向印度,期间被日军包围,幸亏中国孙立人的部队救了他,得以继续率军向印度跑。后来英国的军事史学界大赞斯利姆将军完成了这一次的逃跑如何的不得了,当然也少不了吹吹日军。闲言少叙,转为正题,当我们的影视业者懂了让敌人更能干的道理后,开始塑造更狡猾的敌人了,首先不少敌人的气质不那么猥琐了,甚至还很帅,这样从长相气质上我们就分不出哪些是敌人了。再后来敌人的智商也提高了。就这么一步步的走来,终于走上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敌人的形象像个智者,而我军的形象都成了莽夫。《战士》一剧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剧中解放军的小分队领导郑虎臣和国民党上校戴德山,两者的智力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戴德山睿智冷静,郑虎臣冲动莽撞。郑虎臣几乎完全被戴德山牵着鼻子走,处处被动挨打,以至于手下一个个死去,也害死了其他的解放军同志,如那个已被救出的文工团员以及整个永坝县城的解放军。到最后我看老郑都有精神崩溃的迹象了,只能玩悲情了。这种塑造形象的方式和老早以前没什么不同,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智慧的人和愚蠢的人掉了个而已。一个真正好看的斗智片子,双方应该智慧相当,你来我往,这样才来劲。而现在这种方式,当然不仅是《战士》了,像我以前看的《冷箭》也有这样的问题,我几乎要怀疑共产党怎么会战胜国民党了,当年我在不同电影中看到以兰博为代表的一群美国特种兵,在越南纵横杀戮时,我就想这么牛,美国怎么没打赢越战呢?精神胜利法?而且现在银屏上的我军各级将士——包括《战士》——一个个不听上级命令,肆意盲干,自我中心,还动不动耍横耍无赖,这样的部队能全国胜利,反正我是不相信。现在我们的影视剧中这样的形象比比皆是,我觉得是走上了极端。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
三. 四望古家,失败的形象塑造及中国乡绅的覆灭
电视剧中出现了一个非官非匪的四望古家,四望是指古家的地盘之大,影响之大。剧中交代,古家在和盘山里已经传了19代了,历代无论官方还是土匪,都对古家要敬让三分。我认为古家的形象编导没有塑造好,这个形象的根本问题是古家好像是开皮包公司的,自我吹嘘的没边没际,可惜干事却只会丢人现眼。在剧中,从古家老爷子到古家三个儿子,说话一个比一个狠,一个比一个大,给人的感觉不听他们的就情况如何严重似的。可是剧中居然没有一处表现古家的强大,甚至古家老大老二都死了,古家还是一个劲的吹,一点实际行动都没有。最后,一件狠事也没干的古家就莫名其妙的土崩瓦解了,和解放军一样凄惨。这个形象真的没塑造好。
再说点闲话,像古家这样大户,在中国应该算是乡绅这一阶层了,古家的庞大的私人武装大概算乡勇那一类了。片子的最后,古家和解放军联手与国民党领导的土匪作战。其实在解放战争中,乡绅阶层和土匪一样,都属于共产党要消灭的对象。至于影片中的表现,应该算是现在流行思潮的表现,那就是把乡绅阶层塑造成一个爱民,讲理的形象。在《社会学家茶座》中的一篇文章《故乡的狼》中,作者认为乡绅保卫村庄的安宁,比如组织乡勇打土匪,打狼等等,哀叹没有乡绅的农村,只能是狼的天下,为乡绅的覆灭唱一曲挽歌。韩毓海教授认为,旧的农村组织被摧毁,但是共产党建立了立足于基层,组织严密的社会动员机制和社会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新中国才能通过充分的上下动员,调动起全社会的财富,集中力量办大事,如此我们才能集中有限的资金,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国防体系和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并且进行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而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韩教授认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迅速发展离不开这个基本体系。当然,对此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想补充一点,那时的共产党无疑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的组织,反压迫,求公平是它的理想之一。《社会学家茶座》的那篇文章中,乡绅固然会组织乡勇打土匪,打狼,但是作者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乡绅还对农民进行了严酷的压迫,乡勇们也可作为压迫的工具。试想,如果乡绅真如现在学者们鼓吹的那么好,农民们为什么会反抗?大家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听共产党煽动几下就提着脑袋闹事,不可能吧?你越是把乡绅阶层说得好,越无法解释大量的农民加入革命队伍的这种现象。作为一个压迫阶层,乡绅被摧毁是必然的。
四, 我们为什么看影视剧?
我们为什么要看影视剧?我认为是获得一种享受。一部好的影视剧,应该给我们一种感官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这只是我的看法,现在我觉得似乎有不少人不是如此。比如我在视频网站上看《战士》时,有的人在三十几集时还在下面跟帖大骂这部片子如何臭,如何的难看,这就奇怪了,如果真如你所说,也没人拿枪逼你,你真么会乖乖的看到三十几集?你说的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在网络上,这种现象其实已经见多不怪。看看网上那些批评张艺谋电影的文章,很多都声称上当了的文章,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可是只要张艺谋的下一部片子问世,这些骂客们就会又乖乖的去“上一当”了,看完后就说我又“上当了”,再下一次接着看。还是那个问题,他们到底觉得片子如何?如果他们真的觉得差,怎么会一次次去“上当”呢?如果他们真的觉得片子好?为什么不老实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偏偏要说违心的话?这可没什么体制的压力让你说谎。那是不是看片子本身没什么享受,真正的享受在于看完后的“骂”。那么,你最高兴的是看烂片,那样好骂。一部好片子会让你痛苦不堪,因为不好骂,只能吹毛求疵。
在这个网络时代,到底我们为什么看影视作品?我真的迷糊了,我只能说我自己是为了感官和精神的冲击,其他人我就不知道了。
我不是影评家,也没什么理论,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说出自己的看法。另外还是要说一句,这部片子还是挺吸引人的,至少我能看到底。好了,扯完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