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掌国后封赏群臣,为何不赏介子推?

2025-04-14 11:15:4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晋文公不是不封赏介子推,主要是因为介子推不接受俸禄和封赏,他认为“士为知己者死”,他当初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就没有期待着能有重耳的封赏,着也从侧面反映出介子推的高风亮节。他当时宁愿在山洞中和自己的老母亲被火烧死,也不肯出来接受封赏,“寒食节”也因他而来。

回答(2):

“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辗转周折,备历艰难险阻。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日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
据《史记》记载,在重耳得到秦穆公相助,得以返国时,与介子推一起追随重耳19年的咎犯担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犯冒犯重耳之处而假意请辞。介子推认为晋君历尽艰险,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咎犯身为臣子,携功要君,惺惺作假,早有归隐之意的介子推耻与其为伍,于是借此机会归隐乡间。
晋文公登基后,按功绩对臣子一一封赏,却唯独漏赏了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有人为介子推的遭遇抱不平,将一首诗挂在宫门口: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晋文公见后,派人召介子推,得知介子推已携老母隐入绵山,于是将绵山之地封与介子推,并改名“介山”。
另据一些史书记载,和一些民间传说,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非常懊悔,亲自去绵山寻找,但介子推始终避而不出。于是晋文公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却坚不下山,最终抱在一棵柳树上死去,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此,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由于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质,所以介子推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赞誉。民间修建了许多祠堂庙宇,以慰籍介子推的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回答(3):

或许是晋文公分封了许多没有“功劳”的王侯,介子推对这种行为看不惯,理念不同才拒绝了晋文公的封赏,最后分道扬镳。

回答(4):

因为介子推不接受俸禄和封赏,他认为“士为知己者死”,他当初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就没有期待着能有重耳的封赏,着也从侧面反映出介子推的高风亮节。他当时宁愿在山洞中和自己的老母亲被火烧死,也不肯出来接受封赏,“寒食节”也因他而来。

回答(5):

因为介子推在过河的时候,见狐偃居功自傲,变着花样向文公要赏,大为不满,他就托病不出了。所以晋文公大会群臣,也就没有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