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
对人体有多大伤害?1.1
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
长波
、中波、
短波
、
超短波
和
微波
。长波的频率为100KHz—300KHz,波长为3km—1km;中波的频率为300KHz—3MHz,波长为1km—100m;短波的频率为3MHz
—30MHz,波长为100m—10m;超短波的频率为30MHz—300MHz,波长为10m—1m;微波指频率为300MHz—300GHz,波长为1m—1mm。
1.2
电磁波污染
电磁波污染是指各种电子生活产品(包括计算机、移动电话、空调机、电视机、电冰箱、
微波炉
、卡拉OK机、VCD机、音乐、电热毯等)在正常工作时所产生的各种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它无色、无味、无形、
无踪
、无任何感觉又无处不在,现已被科学家称之为"电子垃圾"或"电子辐射污染",给
人类
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视。
1.3
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指
能量
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可以分为天然的和人为两种。天然电磁辐射是某些
自然现象
引起的,包括
雷电
、
火山喷发
、
地震
、
太阳黑子
活动引起的
磁暴
、新星爆发、宇宙射线等。人为电磁辐射指人工制造的各种系统、
电气
和
电子设备
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包括
脉冲放电
、工频
交变电磁场
、射频电磁辐射等。
2
电磁辐射损伤人体的作用过程
2.1热效应(Thermal
effect)
所谓热效应就是
指生物
体内
自由电荷
或
离子
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将产生振动,从而导致
传导电流
的产生,并伴有由于
介质
本身的
电阻
而造成的
电磁
能量的损耗的现象。即吸收电磁辐射能后,组织或系统产生的直接与热作用有关的变化。
频率很高时将在其
平衡位置
振动,使
电介质
变热。同时由于
机体
内在不同
程度
上具有
闭合回路
的
性质
,还可产生局部性
感应
涡流
,而导致生热。由于机体内各个部分的导电、导热性能不同,电磁场对各个组织的热作用也不一样。吸收的
辐射能
很多,靠
生物体
的温度调节来不及把吸收的
热量
散发出去,则会引起
体温
升高,并引发各种症状。不同类型的人或同一人的不同
器官
对热效应的感受能力不一样。体弱者如老人
儿童
等属于敏感
人群
,
心脏
、眼睛和
生殖系统
属于敏感器官。
2.2
非热效应(Non-thermal
effect)
非热效应是指生物体内的
偶极子
发生取向运动,按外界电磁场的频率旋转,直接影响了通过介质的
位移电流
,同时伴有由于
粘度
而发生的能量损耗现象。非热效应是指吸收的辐射能不足以引起体温升高,但确出现
生物学
变化或反应。这类
效应
会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紊乱)、循环系统、
免疫功能
、生殖功能等,研究发现,严重时会诱发癌症。
电磁场在生物体中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存在于电磁场对人体作用过程的始终。致热作用是按电磁场
场力
的平方率增加,而非热效应大致是随场力
线性
递增的。当场力小于某一
限值
时,非热效应大于热效应,反之热效应大于非热效应。因此在
高电平
辐射场
情况下,
电波
的致热作用占主导地位,而在长时期的低辐射电磁场作用下,电磁场的非致热作用占主导地位。
3
电磁辐射对人体损伤
3.1
伤害眼睛
眼组织含有大量的
水分
,易吸收电磁辐射
功率
,而且眼的
血流
量少,故在电磁辐射作用下,眼球的温度易升高。温度升高是造成产生白内障的主要条件,温度上升导致眼
晶状体
蛋白质
凝
经常置身于电磁场中的人时间一久可能会引起人体免疫力下降、新陈代谢紊乱、记忆力减退、提前衰老、心率失常、视力下降、血压异常、皮肤产生斑痘、粗糙,男女生殖能力下降、妊娠期女性易患月经紊乱、流产、畸胎等症,更严重者,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大脑也会产生不正常的延续思维,会诱发人体的某些潜能和特殊的功能变化,继而诱发癌症。
电磁辐射的定义
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或解释为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电磁辐射由电磁发射引起的
辐射来源
天然辐射
天然的电磁辐射来自于地球的热辐射,太阳热辐射,宇宙射线,雷电等
人工辐射
人工电磁辐射来自于广播,电视,雷达,通信基站及电磁能在工业,科学,医疗和生活中的应用设备
--------------------------------------------------------------------------------
辐射危害
对人体健康方面的危害分为躯体效应和种群效应
躯体效应
躯体效应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关于热效应的机理已经了解得比较清楚,人体接受电磁辐射后,体内的水分子会随电磁场的方向的转换快速运动而使机体升温.如果吸收的辐射能很多,靠体温的调节来不及把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则会引起体温升高,并进而引发各
种症状.
对非热效应的机理了解还不充分,但确实存在这种效应:即吸收的辐射能不足以引起体温升高但确出现生物学的变化或反应.这类效应包括神经衰弱症候群.据报道电磁辐射也会引起癌症.
种群效应
种群效应不是短时间可以观察到的,也许会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也许相反使人类的发展受到影响.
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应不同频率的电磁场产生不同的后果
工频电磁场的影响
工频电磁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长期以来,关于工频电磁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无影响的问题,各国学者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国内外许多关于高压,超高压输电线和变电站的劳动卫生学调查报告指出神经衰弱和记忆力减退是工频电磁场作业人员最常见的症状,但缺乏客观检查结果。目前认为工频电磁场对中枢神经的作用主要有电场引起,这一观点可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佐证。
工频电磁场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许多调查发现,电磁场的职业暴露虽然可能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尤其是白血病,淋巴系统肿瘤和神经系统肿瘤,但这种风险程度并不高,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应该指出,如果在生产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其他较强的致癌因素时,工频电磁场的这个作用就不容忽视。
工频电磁场对生殖的影响
统计表明,仅孕早期使用电热毯与流产的发生率增高有关。但是孕中期使用电热毯的流产发生率减少。国外,nordstrom等首次报道,对542名电厂工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凡父亲在高压调度室工作的,子女患先天性畸形的比例增高。由于例数较少,结论尚不肯定。
射频电磁场的影响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接触高频电磁场辐射后,较早便出现嗅阈值增高及暗适应事件延长。据报道长时间接触较高强度的射频电磁辐射后,可能引起脑电图的某些改变。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长期接触高频电磁场,低血压或血压偏低发生率较高。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上海市对某塑料厂160名接触较高场强的高频介质加热作业的女工进行卫生学调查,发现女工非脯乳性泌乳症状显著增加,月经周期异常明显增多。主要是由于神经-体液的混乱引起。
微波电磁场的影响
急性微波辐射损伤
当过量微波辐射到人体后,可能造成若干组织和器官的急性损伤。急性微波损伤大致有头痛,恶心,目眩,彻夜失眠,辐射局部
烧灼感等。一般经过数天,数周或更长时间休息后,症状一般均可消失。
慢性微波辐射症候群
较长时间接触低强度的微波辐射,可引发慢性微波辐射症候群的若干表现,一般为某些生理功能的混乱,也可有一些生化指标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