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写宁都特色风采的作文

求一篇写宁都特色风采的作文
2024-11-22 06:03:2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版图面积4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位,人口74.1万,居赣州市第三位,其中县城人口15万,现辖12乡12镇。   宁都建县历史悠久。宁都县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用阳都、宁都、虔化、博生等县名,元清时期两度升为直隶州,1934年10月为国民党专署驻地,解放初曾设宁都专区,1952年并入赣州专区。   宁都是著名的红色故土。苏区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宁都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主战场。1931年12月14日,绝帆国民党26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的率领下,举行了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1932年10月,中央苏区中央局在东山坝小源召开了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   宁都是早期的客家摇篮。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定居在宁都一带,站稳脚跟养足实力后,逐渐向闽西,然后向粤东推进。宁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个客家姓氏中,有好几十个是自宁都迁入的,如赖氏、廖氏、邱氏等。现在全县客家姓氏130多个,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98%。孙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孙讠利于唐朝末年被封为东平候,定居宁都。   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美誉。“诗国”之称始于宋代,明清之际,宁都文化达到巅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现,以及清初“三山学派”之首易堂学馆的创立,宁都又添“文乡”之誉。自宋至清,中榜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123人,举人431人,居赣南之首。宁都教育底蕴深厚,民间崇学重教之风盛行,宁数宏哪都中学曾连续10年高考上线人数名列全市前茅,2004年宁都中学廖海珍同学高考一举夺魁,成为我市、我县恢复高考以后首位全省文科状元。   宁都是资源大县。宁都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1%,活立木蓄积量784.8万立方米,为国家首批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野生植物、野生动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宁都还有迷人的旅游资源,最著名的自然风光数翠微峰风景区,该景区集儒、佛、道和革命历史于一体,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被道家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人文景观中,有唐东平候孙中山先祖孙讠利墓、建于西晋的青莲古刹、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口塔等,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等一批革命历史文物。   宁都是农业大县和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宁都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赣南粮仓”之称,年产粮食30万吨以上,2004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49.34亿元,财政总收入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8元,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2.73万。全县新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形成了优质稻、脐橙、黄鸡、加工型红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蘑菇、席草、蚕桑、茶叶、白莲五个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红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产加工基地。今年1-6月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44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一产增长7.8%、二产增长16.2%、三产增长15.1%。实现财政收入12541万元,同比增长1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51.7元,同比增长8.6%。全县各级组织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不断发展新产薯码业,调整调优经济结构,实施工农联动、城乡互动战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力促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强劲迈进。

回答(2):

童年趣事

  打开了时间大门,时光开始倒流了。我又回到天真的童年。童年是一片没有莠老锋芦草、污秽的净土,是一片无遮无拦、明郎的基烂天空。这里流淌着纯真和甜美,总会使人产生美好的回忆。 有一次,我过生日的时候。爸爸给我了一张又新又直的100元,我因为太小无知,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我跑去问我的朋友,他说:“你真笨,连这个都不懂,这个东西是书签,可以夹在一本书里面。”我一听,很惭愧的想:我还以为这是一张很好的东西,原来是一张破书签。我垂头丧气地往家里走,刚好遇到了妈妈,妈妈问:“儿子,你手里攥着钱干什么?”

  我一听,疑惑不解的问:“妈妈,你既然刚才说我手里拿的是钱,那么钱是干什么的呢?”妈妈装着很有学问地说:“钱可以买东西呀。”我听完,还是侍带不知道这张纸是钱还是书签,就把这张纸藏再了枕头下。几天后,我看见妈妈把一大叠的钱不停地往油桶里扔,我注视着妈妈手里的一大叠钱,其中一张跟爸爸给我的那一张一样。我跑到床边,拿出那张100元,想:妈妈不是说钱可以买东西?那么他为什么要把钱烧了?可能是妈妈怕我知道钱是没有用的。我冲到了妈妈旁边,把钱递给了妈妈,妈妈问也没问就烧了。晚上,爸爸对我说:“儿子,你那100元拿来,给你买几本书。”我生气地说:“你们别骗人了,那张100元根本不能买东西。”爸爸说:“怎么不能了,你快拿来。”我说:“你问老妈要吧。”爸爸听完,立刻跑到厨房问妈妈:“儿子那100元钱呢?”妈妈连忙说:“我又没拿,问我干什么。”我急冲冲地赶了过来,把这件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爸爸哈哈大笑地说:“你妈妈烧的是钱纸,拜财神爷用的,而你那张钱是专门来买东西的。”我一听傻了眼,情不自禁地大笑一番。 童年美好的,童年的我是那么天真、幼稚,一定会好好珍藏这部童年的影片,让它永远留在我的心底。

回答(3):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版图面积4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位,人口74.1万,居赣州市第三位,其中县城人口
15万,现辖12乡12镇。
  宁都建县历史悠久。宁都县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用阳都、宁都、虔化、博生等县名,元清时期两度升
为直隶州,1934年10月为国民党专署驻地,解放初曾设宁都专区,1952年并入赣州专区。
  宁都是著名的红色故土。苏区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宁都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和主战场。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26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的率领下,举行了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1932年
10月,中央苏区中央局在东山坝小源召开了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
  宁都是早期的客家摇篮。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定居在宁都一带,站稳脚跟养足实力后,逐渐向闽西,
然后向粤东推进。宁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个客家姓氏中,有好几十个是自宁都迁入的,如赖氏、廖氏、邱氏等。现在全县客家姓氏130多个,客家人口占总人口
的98%。孙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孙讠利于唐朝末年被封为东平候,定居宁都。
  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美誉。“诗国”之称始于宋代,明清之际,宁都文化达到巅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现,以及
清初“三山学派”之首易堂薯码学馆的创立,宁都又添“文乡”之誉数宏哪。自宋至清,中榜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123人,举人431人,居赣南之首。宁都教育底蕴
深厚,民间崇学重教之风盛行,宁都中学曾连续10年高考上线人数名列全市前茅,2004年宁都中学廖海珍同学高考一举夺魁,成为我市、我县恢复高考以后首
位全省文科状元。
  宁都是资源大县。宁都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1%,活立木蓄积量784.8万立方米,为国家首批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野生植物、野生动物资
源、矿产资源丰富。宁都还有迷人的旅游资源,最著名的自然风光数翠微峰风景区,该景区集儒、佛、道和革命历史于一体,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被
道家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人文景观中,有唐东平候孙中山先祖孙讠利墓、绝帆建于西晋的青莲古刹、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口塔等,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等一批革命历史文物。
  宁都是农业大县和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宁都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赣南粮仓”之称,年产粮食30万吨以上,2004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2007
年全县生产总值49.34亿元,财政总收入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8元,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2.73万。全县新产业发展迅
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形成了优质稻、脐橙、黄鸡、加工型红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蘑菇、席草、蚕桑、茶叶、白莲五个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建立了全国最
大的红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产加工基地。今年1-6月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44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一产增长7.8%、二
产增长16.2%、三产增长15.1%。实现财政收入12541万元,同比增长1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51.7元,同比增长8.6%。全县各级
组织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不断发展新产业,调整调优经济结构,实施工农联动、城乡互动战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力促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强劲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