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人口大国,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瞩目。印度学术界爱把中国作为重要参照对象来研究印度经济,我国学术界对中印综合国力比较也情有独钟。本文不仅对比两国经济状况,还把两国纳入全球坐标中衡量,着重比较两国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全球化程度。基础设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我们选择一些指标进行比对就会发现两国的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人均用电量,1997 年中国为714 KWH牗千瓦小时牍,印度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国电力生产占世界比重为8.2%,印度只占3.47%。电力系统的损耗在1997 年中国8%,印度却高达18%。中国在1998 年拥有电话主线70条,印度只有22条,1997 年中国电话装机等待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状况极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与机场设施陈旧,交通运输极端落后,能源严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了外国投资环境,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领先的优势十分明显。资本资源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储蓄与投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中国在1997-1999 年期间国内总储蓄GDP的比例为42.5%,国内总投资占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别是20.3%、23.9%。中国在1990-1999 年期间国内总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国股票市场融资占GDP的比例是22.9%,印度为33.7%,1995 年中国资本市场占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为0.71%,而1998 年中国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仅为1.73%,印度占1.74%,1998 年中国升至9.4%,印度为2.5%,1998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38.9%、投资率为37.4%,印度分别为22.4%、22.7%。可见,无论是国内储蓄率或投资率,还是在世界资本资源中的地位,中国比印度高得多,这也是造成中印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资本市场历史比中国早,但现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也超过了印度。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G NP 牗国民生产总值牍、 GDP牗国内生产总值牍与G NI牗国民总收入牍是考察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首先,看GNP:据世界银行《2000�2001 世界发展报告》数据,中国1999 年 GNP 为9802 亿美元,在参与排序的206个国家与地区中列第7位,人均G NP780 美元,列140 位;按购买力平价牗 PPP牍计算中国的GNP则高达41122 亿美元,列第2位,人均GNP升到3291 美元,列128 位;1999 年印度 GNP 为4422 亿美元,列11位,人均 GNP450 美元,列163 位;按 PPP 计算印度GNP为21441 亿美元,列第4位,人均G NP2149 美元,列153 位。再看 GDP :2000 年中国GDP总量为1.08 万亿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达4794.04 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计算GDP,2000 年中国GDP为49660 亿美元,印度为24320 亿美元。2001 年中国人均G DP 牗 PPP牍为4329 美元,印度为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10.3%,印度为6%。经济总量比较我国领先,两国人均GNP、 GNI 都偏低,中国依然占有优势。产业结构通过比较两国的产业结构构成,可发现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1970 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38%与28%,印度则分别为45%、22%和33%,这一期间印度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太小,第三产业比重两国接近。1998 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是18.4%、48.7%、32.9%,印度各占29.3%、24.7%、45.9%,而世界产业构成为5%、34%、61%,我国第一、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印度第一产业比例太大,第二产业比例过小,第三产业比重比我国大,但比世界水平低,两国产业结构都存在不合理之处,都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各产业发展速度看我国要快于印度,我国农业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对外开放度印度在90年代以前由于对外国投资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很小,1992 年以来印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积极鼓励外国投资,不断放宽对外国投资者限制,外国投资发展很快,外国直接投资从1990 —1991 年度的0.91 亿美元上升到1999-2000 年度的51.91 亿美元,2001 —2002 年度更高达59.25 亿美元,证券投资从1990-1991 年度的0.06 亿美元增至1993-1994 年度35.67 亿美元,因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1998 —1999 年度为负0.61 亿美元,但2001 —2002 年度回升到40.9 亿美元,证券投资流入规模在大部分年度大于直接投资。就外贸、外资发展比较而言,无论规模还是发展速度,我国占有绝对优势,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比印度高得多。据《经济学家》推出的全球化指标,1993 —1997 年期间年均变化率印度仅为2%,我国为7%,中国对外开放度远胜于印度,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竞争力牗一牍 IMD 国际竞争力中印排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是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权威机构,每年根据国内经济状况、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等方面指标体系对参评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推出《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国在IMD竞争力排名中处中游,但与印度相比名次大大靠前,在1995 —1998 年期间名次不断上升,1999 —2001 年间有所下降,2002 年又上升了两位,印度排名居下游,以两年为周期上下摇摆,在38-42 之间徘徊。IMD竞争力排名说明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比印度强。两国都需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牗二牍 WEF 全球竞争力中印比较根据美国竞争力委员会1999 年对56个国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成果,也揭示了我国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在创新因子指标排在45,印度为37,其中上游创新能力牗由研究开发投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素质、科研机构的质量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决定牍我国与印度几乎平起平坐,我国第25、印度26位;但下游创新能力牗申请专利的数衡量牍我国比印度要弱,下游创新因子排名我国为48、印度37。我国上游创新能力与下游创新能力脱节,说明我国创新成果商业运作不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通道不畅。中国经济的微观竞争力落后于宏观竞争力,微观竞争力与印度相比也落下风。除1998 年外印度历年名次好过中国,但到2002 年两国差距在缩小,中国只比印度低一位。当前竞争力指标是建立在微观竞争力指标基础上,旨在区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衡量人均GDP水平来考察当前经济成就。中国当前竞争力与印度相比落后了很多,2000 年低11位,2001 年也相差7位。2001 年公司运作与战略排名中国列39位、印度居43位,商业环境质量比较中国排在47位、印度名次是34,在商业环境质量方面我国处于劣势。这反映了我国企业运行的商业环境有待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偏低,企业运营方式与发展战略不够成熟。2002 年我国商业运作环境有所改观,上升到38。国民财富的增长,归根结底依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才能实现人均GDP的快速增长。牗三牍 GITRR 信息技术中印竞争力在网络就绪、网络应用构成与可行因素构成这3项指标排名印度都领先于我国。网络就绪指标中国64、印度54。网络应用构成指标我国到70位、印度60。可行因素构成排名中国第56位、印度49位。在次级指标方面,我国只在信息基础设施、商业与经济环境、ICT机会与社会投入3个方面比印度位置靠前,而在硬件、软件与支持、网络接入、网络政策、网络社会、网络学习、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方面排名都落后于印度,特别是硬件、软件与支持、ICT政策、网络学习方面名次悬殊很大,反映了我国信息技术与印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软件业印度遥遥领先于我国,印度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大国,2000 年软件出口额达80亿美元。近几年信息技术产业托起了印度牛市,预计2008 年印度软件业产值870亿美元,出口达500亿美元,软件业成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我国软件出口还微不足道。中国在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总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与印度相比处于领先地位,两国经济结构都须进一步调整,都须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的竞争力我国整体占优,但经济创造力竞争力我国不及印度,微观竞争力印度强于中国,信息技术竞争力印度优势明显,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比印度大。(
中国与印度两个近年来快速成长的大国,两国同样位于亚洲、同样拥有超过十亿的人口,也同样的在近几年拥有傲人的经济成就。这两个经济快速成长的亚洲大国,近年来不但与巴西、俄罗斯并称金砖四国,更引起一股研究与讨论的热潮,许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讨论与比较中、印两国未来的发展将会如何。在这波讨论中,有人看好印度看坏中国、也有人看好中国看坏印度,到底中国与印度孰优孰劣,笔者认为恐怕还是需要经过实际的比较才能真正了解。
仔细比较中国与印度两国经济成长的动力后,会发现中印两国经济成长的过程模式并不一样,而中印两国在全球经济中所拥有的优势也并不相同。中国经济成长最大的动力是「制造」。庞大廉价的劳动人口是中国最重要的优势,而利用庞大廉价的劳动人口发展制造业,则是中国经济能够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庞大廉价的劳动人口加上政府的经济政策,不但吸引大量的资金到中国投资设厂,更让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利用中国廉价人力成本所制造的产品,不断外销到世界各主要市场,不但让中国享有高额的贸易顺差(2005年贸易顺差为1019亿美元),更让中国维持持续高度的经济成长(1979年到2004年的平均GDP 年均成长率高达9.4%)。
印度的经济发展与中国完全不同,印度的经济发展着重在「专业服务」。利用其便宜的专业人才,加上英语上的先天优势和月薪不到100美元的便宜工资,让印度能够利用专业人才成为各种专业事务的承包中心,从会计、医疗到软件设计都在印度专业人才承包的范围内。根据台湾商业周刊955期的报导,2005年先进国家外包给印度会计师的报税案件比2003年成长16倍、全球委外代工软件产值中,印度独揽44%,足见印度在先进国家眼里几乎是外包的「代名词」。
中印两国除经济发展的动力与优势不同外,两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后所面临到的问题,包含经济成长过度依赖出口(外贸依存度[1]高达80%,欧美先进国家仅10%)与投资(1996年到2005年投资率[2]都在37%到47%之间,其它国家至多35%) 外,国内消费不振、法治不彰、贫富差距扩大、官员贪腐恶化等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也都是困扰着中国经济继续成长的问题。而印度则是面对着完全不同的问题,除了长期为人诟病的基础建设不足外,印度还必须面对低阶工人不足、治安不佳、强势工会以及种姓制度等问题。
从前述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与印度这两个经济快速成长的大国,除了同样人口众多与高度经济成长外,并没有太多的类似的地方。两国不但在政治、社会与文化上大不相同,在经济成长的过程当中,也不存在相似的地方。也因为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实在太大了,所以笔者认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前景是难以区分孰优孰劣。因为两者的差异实在很明显,尤其两国虽然同样依赖先进国家市场,但由于双方依赖的是不同层次的市场,所以根本无法比较。而笔者认为在中印两国目前都是吸收外国投资的大国现实下,硬是要分析比较出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优劣,实际上仅是为满足某些人的政治意识形态与希望。例如民进党政府大力鼓吹投资印度只不过是为达成减少台商投资中国的目的,但却没考虑到印度的整体经济环境是否符合台商投资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与其比较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发展前景上的优劣,倒不如对中印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上做彻底的分析,以利台商在实际投资中印两国前能够彻底的了解与认识该国是否能够满足其投资需求。
总体来说,中印两国在1980年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现在中国已将印度远远地甩在身后,在两国的对比中,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民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领先。转印度的地理条件比我国更适于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在软件领域里对中国有较强的优势。
可以看出印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中国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第一、印度民营企业发展历史悠久,水平较高。
第二、印度拥有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资本。
第二、印度拥有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资本市场。印度有完善的金融体系。
第三、印度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机制。
第四、印度有一大批非常国际化的人才。
都差不多!一个水平线的
我认为可能印度的后劲可能更大一点,具体说不上来。只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