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起源故事有哪些?

2024-11-03 00:26:3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东北秧歌有两种,一种是在平地扭演的称为“地蹦子”,又叫“地秧歌”;一种是绑着高木腿的表演,称为“踩高跷”。踩高跷在古代文献有关渤海国的记述中就有描绘。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跷,俗称“踩高脚子”。跷棍长二至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辽南高跷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相”(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中的人物等。

高跷是踩着木跷表演,比一般在平地表演高出一截,人们在远处也能观赏,深受群众欢迎,高跷也逐渐形成并兴盛起来。一些技艺高超的艺人,除在年节和庙会上表演外,专门组班到近村远县去演出,又接受外地的邀请到外地演出,并从农村进入城市。各地高跷渲染了各自的地方色彩,名艺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流派,有些能手成为专业的高跷艺人。为争夺魁首,适应演出需要,艺人们还广泛吸收秧歌、二人转及评戏的技巧来丰富表演,并聘请好乐手伴奏,舞乐融合,如鱼得水,舞蹈技巧得以充分发挥。高跷的艺术性在艺人们辛勤劳动和实践中不断提高。

清代恩竹樵写过一首《咏秧歌》诗:

捷足居然逐队高,

步虚应许快联曹。

笑他立脚无根据,

也在人间走一遭。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了。两者可互相印证。

高跷起源的劳动说,可依据晋人郭璞的另一条注释:长臂国人在赤水之东,身体像常人,但臂长三丈。或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由此联想到,脚长是绑扎着木跷,手长是手中拿着长木制作的捕鱼工具,所描绘的酷似现今居住在广西防城“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民踩着木跷在浅海中撒网捕鱼的形象。

高跷的有关记载古文献《列子·说符篇》记述了一个叫作兰子的人,他为宋元公表演跷技时,小腿上绑着比身体长一倍的两根木棍(跷),快速地跑跳并向空中循环抛掷七把短剑,五把常在空中,元君看后非常吃惊。这故事说明高跷在魏晋时期已是一种杂技,并有较高的技艺了。

今出土北魏时期墓碑上的《百戏图》也有当时“乔人”形象,可见高跷历史源流之久远。

清代高跷图

从杂技向扮戏的演变高跷不同时代的名称,说明它从杂技表演向扮演戏曲人物的演变。魏晋前后的“乔人”是从图腾崇拜向杂技的过渡,高超的惊人的技艺,虽带有神秘色彩,但已是表演性形式。隋唐时的高跷叫作“长跷伎”,可知它已是娱乐性表演形式。南宋临安灯节中“踏跷”和“村田乐”“扑蝴蝶”一起出现,说明已成为民间舞蹈。明清文献记载,高跷常与秧歌结合扮演戏曲人物,叫作“高跷秧歌”。表演又有文、武跷之分:文跷讲究扭、逗,或表演情节简单的小戏;武跷强调个人技巧,如“单腿跳”“扑虎”“劈叉”以及“越障碍”“跳高桌”等。

回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