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在三国时期不是一个国家。三国只有三个国家:魏,蜀,吴。
公孙家族在三国有两个割据政权,但都未称帝,算不上国家。
大致分为两系:
1 以北平为根据地的公孙瓒系。
主要成员有:
公孙瓒,第一代奠基人,北平太守;
公孙越,公孙瓒之弟,《三国演义》中被袁绍派人击杀,《三国志》中奉命为袁术助战,战死;
公孙范,公孙瓒从弟,曾任渤海太守;
公孙续,公孙瓒之子,公孙瓒被围困在易京时奉命求援于黑山军,后被屠各部落杀死。
2 以辽东为根据地的公孙度系:
公孙度,第一代奠基人,辽东太守;
公孙康,公孙度长子,继任辽东太守;
公孙恭,公孙度次子,公孙康死后因公孙晃、公孙渊尚幼,继任辽东太守,后被长大成人的公孙渊必破退位;
公孙晃,公孙康之子,在洛阳为人质,公孙渊叛乱后被杀;
公孙渊,公孙康之子,公孙晃之弟,夺叔父公孙恭之位,后发动反魏叛乱,被司马懿镇压;
公孙修,公孙渊之子,叛乱中被杀。
公孙来历:
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有被称为“公”者。按周王朝的典礼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在这些公孙的后裔子孙中,有许多人便以身份称谓“公孙”为姓氏者,称公孙氏,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
东汉末年称燕王的辽东公孙氏被司马懿灭了后,公孙氏的后人改姓孙、姓公、姓宫。日本有公孙氏的一支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