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安石变法埋下了北宋灭亡的祸根?

2025-03-26 16:41:4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分析一下北宋灭亡与王安石变法之间的关系

一、我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至少,我自己认为我是。
二、我认为历史可能90%以上是假的,至少,历史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需要编写的。
三、一个昏君的灭亡,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在于他自身,而不能归因于女祸、奸臣(女祸、奸臣的产生,是因为昏君的出现,而不是相反。这里的因与果的关系不能搞反)。但是,一个王朝的灭亡,又不是仅仅因为一个昏君出现,就导致了灭亡。
一个王朝的立国者,多为雄才大略。新王朝建立之后,必然要借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制定一系列安邦定国的大计。象如何安民,如何立君,如何选择大臣等,都有一系列成法与规定。
也就是说,即使有昏君出现,也让他做不成昏君;即使有奸臣出现,也让他做不成奸臣。

以上是开始分析的前提。
攻击请攻击以上前提。前提错了,文章也就不成立。

北宋到了王安石时代,遇到了很多困难。
皇帝很年轻,想有所作为。
王安石认为得变法。
司马法认为不能变法。

就这个情形分析,很显然,王安石更容易得到想有所作为的年轻皇帝的支持。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思路是,不需要做大增量,只需要进行存量调整,由不会“理财”变得会“理财”,就可富国强兵。
司马光则认为,这是胡搞。世事艰难时时都可能遇到,但只要坚持千百年来已证明行之有效的“道”,就可以应对世事的波动。不能因一时的波动而更改万世之良法。

王安石与司马光两派势不两立,今天你来搞一搞,明天他来搞一搞。
后来,皇帝更替为宋徽宗,当皇帝时也很年轻。
慢慢地,王安石变法派的重要人物蔡京得到了宋徽宗的重用,司马光派遭到大清洗。于是变法大行其道。

只可惜,历史证明,宋徽宗是个大大的昏君,蔡京之流是大大的奸臣。
大昏君遇到大奸臣,又坚决进行变法,真是国家不灭亡都不可能。

后来,徽宋的儿子赵构做了南宋的皇帝,大臣如秦桧也不能说他不奸,国家之弱不能比北宋,金国并了辽、北宋后不能不说更强大,但终金国之世,不能灭了南宋。为什么?
南宋不再搞王安石变法,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与北宋灭亡有这么大的关系呢?
王安石变法被称为“三不足”变法,他们明确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变法到底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这里不做评论。
但有一点应明确,即使在当世,也有司马光等大家坚决反对。后世对它的完全肯定,是不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需要讨论。

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一法宝传到了宋徽宗、蔡京之流手里时,我们可以想见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宋徽宗与蔡京之流用他们的穷奢极欲,向后人们宣示了什么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历代开国之君,他们往往出身民间,尝遍、闻遍人间疾苦。他们能成为一代雄主,说明他们都有雄才大略。
他们建立国家后,借鉴前朝亡国经验,他们不可能不想到,他们锦衣玉食的后代,很可能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就是昏君辈出。
如何保持富贵延续,他们必定要制定一些祖宗之法,做不到“祖宗之法”的皇帝,是不称职的皇帝,是要被替换的。
如果出来了一个三不足变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那后辈昏君一定是极为欢迎的。
如此以来,昏君与奸臣还会怕什么?
尽情地胡作非为、穷奢极欲好了。
昏君与奸臣们怎会不大力支持“三不足”变法呢?
如此以来,国家不是发生农民暴动,就是被外族灭国。

因此,北宋的灭亡很可能与王安石变法关系很大。

世界上相互联系的,因此,得出这个结论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世界又是多角度有,因此,这个结论又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是片面的、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