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2、分裂
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
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虽然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 ,但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合作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2、分裂
抗战胜利初期,蒋介石玩弄惯用的两面手法,一方面与中共进行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向解放区发动进攻。政治协商会议后,国民党政府拒不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和东北的人民军队,完全否定坚持八年抗战的东江抗日纵队、琼崖纵队及坚持十四年之久的东北抗日联军。
当日本进攻东北时,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放弃了整个东北,国民党在这里几乎无一兵一卒。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在1945年10月空运两个军在秦皇岛登陆,分两路挺进东北。11月,被蒋介石任命为保安司令的杜聿明,率两个军由山海关打到锦州,挑起了关外的内战。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1、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2、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
3、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4、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5、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国共合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
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国民革命开始。国民党被改组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形成合作的关系,共产党员可以民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保持个人在政治、组织、思想上的独立性。但由于中共没有在领导权问题上提出要求,从而在国民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而国民党处于主导地位。1925年,国民党分裂为左派和右派,左派坚持执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右派通过1926年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篡夺革命领导权。中共一些领导人为维护统一战线,对右派的行动一再退让,终致1927年的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第二次
1937年9月到1947年春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国民党承认了中共及其军队的合法地位,中共承认了国民政府的执政地位。两党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合作抗日。国民党在下面战场上进行抗战,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为抑制不断壮大的中共及其武装,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但均被中共击退。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进行抗战,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配合下面战场;运用“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用“整风运动”实现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高度统一;在抗战中日益壮大,并在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抗战中壮大的人民军队及解放区政权,一直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承认
第一次,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合作开始。在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4*12”反革命政变。
第二次,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发布了共产党起草的抗日宣言,合作开始;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
美国党分裂,产生多党制。
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