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胤礽第二次被废掉的真正策划人是谁?

2025-04-05 02:36:1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是的,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会觉得李治这一辈子都非常的无能,全是靠着武媚娘才坐稳了江山,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历史上李治是非常有政治才能的皇帝,一点都不比其他唐朝皇帝差,后来因为身体不好才让武媚娘掌握的政权,这才变成人们口中说的无能皇帝,不过在他身体好的时候,确实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皇帝。


唐高宗李治是什么人物?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绩、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于紫微宫贞观殿, 享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正史里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

一、勤政爱民,爱民如子

太宗李世民崩溃,唐高宗李治继位bai之初,他没有因为父亲李世民为他创造了繁荣的世界而懒惰地享受。 他首先继承了李世民的遗志,继续执行李世民在位时颁布的各项对国家有益的政策。 李治在太子的时候经常问李世民左右政事,所以他处理政事也非常粗鲁。 而且,他经常彻夜未眠地读奏章处理政事。 除此之外,他以世界为中心,爱着人们。 据说有一次,河东发生地震,很多人民流离失所,唐高宗李治亲自派遣使者慰问灾区,检查灾害情况,免除当地三年的税金,当地人民对唐高宗李治都表示感谢。 李治的勤政爱民使唐朝的国力更加兴盛,很多人只知道“贞观之治”,但可能不知道唐高宗李治执政期间有“永徽之治”的大唐盛世。 


二、伐木决断,独断朝纲

大部分人肯定没想到被传闻软弱无能的皇帝在历史上是个果断的人。 他在继承人之初,对外,面对西突神人的攻击,他派遣军队,穿着西突神的服帖,长期不敢骚扰边境。 在内部,面对房遗爱、高阳公主们的谋反,他处毫不惊讶,深入调查,抓住机会夺回了很多参与谋反的人们、杀戮和囚犯,大幅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因为李世民给李治留下了一些辅政大臣,李治有时处理不了政事,他为了踢这些绊脚石,增加自己的皇权,他自己的舅父孙无忌也被迫自杀,很多政治上不利于李治的朝臣也被剥夺了权力 从此,李治不再受政治制约,一切都可以自己决断,以唐朝的皇权为顶点加强。 不仅如此,国力繁荣时,远征高丽,大败高丽,攻占其都,俘虏皇帝和贵族,将高丽领土纳入唐朝领土,大唐领土面积也在此时达到顶峰,此后国家继续国泰民安。


那么,李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综合起我们现在所知的情况,高宗李治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但是还构不成双重人格。在父皇的权威面前,在传统的道德和政治要求方面,他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小心谨慎。所有公认的好品质他都具备,所有正面的评价他都拥有,然而他想做的与社会不合拍的事情,他也照做不误。我们可以用八个字评语:“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北京话叫做“蔫坏”,现在流行的说法是“闷骚”。你们希望我做的,我都做得天衣无缝,我自己想做的,要你们毫无觉察。太子不是需要孝道吗,那我的孝道谁都挑不出毛病,你们还要特受感动。你看太子殿下,亲自为父皇允脓包,不肯坐车,扶着父亲的御辇步行几天。感动不感动?感动。但是,私下,竟然敢动父亲的女人,法律立场的庶母。你说这个胆子有多大?

李治这个大胆行为,跟隋炀帝都有一拚。据说,隋文帝临死的时候发现了隋炀帝在后宫非礼嫔妃,决定废了隋炀帝。隋炀帝抢先动作,杀了皇帝,顺利即位。这就是说,太子殿下与武才人之间的恋情如果被唐太宗发现,唐朝的历史一定大大改写,但是因为他们保密工作做得好,神不知鬼不觉,所以历史依旧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等到高宗即位以后,不再担心这个秘密暴露了,这个事情才大白于天下。


更绝的是,宫里那么多的眼睛啊,他们是怎么蒙混过去的呢?我们到现在也很难理解。不得不承认,他们做事周密。做事周密的人,心思一定缜密。内心里把很多原则都不当原则,外表却温良恭俭,想让你们知道的事情,感天动地,不想让你知道的事,如同没有发生。

现在,我们还能说太子殿下是孝子吗?当然不能。天下孝子都要这样,那还不天下大乱吗?但是,为什么太宗以下都认为太子是孝子呢?很简单,大家都看走了眼,大家都被李治的表演所蒙蔽。

这不正是优秀的政治家吗?可是千百年来,大家都把高宗当作傻孩子。这有多么奇怪啊。


结语

从唐朝的历史记载来看,如果没有唐高宗那个时候的管理,就不会有后来的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姓也就不会生活的非常富足,从这里可以看出,唐高宗李治应该是被历史记载给坑了,他其实是非常孝顺而且胸有大志的一位皇帝。


根本原因则是太子党势力过大,严重威胁了康熙的皇权!策划人是康熙!

清史稿就有写过,康熙直言说太子胤礽,不听自己的话,康熙早已经忍了二十年了!并且聚集大臣成一个派系,还时常欺负污辱朝臣,其下人也如此嚣张,到处要钱,十八阿哥病亡,太子也无悲伤之意,加上之前他的舅舅索额图曾经想悖逆皇上,已被正法,而且还常派人监视康熙,康熙怕自己被下毒遇害,一气之下,就废了太子胤礽。


第二次废太子,是因为胤礽被废了一次了,依附他的人都劝他竟尽早即帝位,被康熙知道了,於是康熙就二太子,并把他幽禁起来。

胤礽两次被废

第一次被废

皇太子如果没有兄弟之情,更不懂得尊重皇帝老爹的隐私,确实是件很危险的事!

虽然立皇太子有集中皇权、削弱宗室、稳定人心的各种好处,却也让这个本来就娇生惯养的皇子性格上更加娇纵。而且康熙帝是有名的长寿皇帝,这也让胤礽这个皇太子一当就是四十几年。他还曾对人发牢骚时说过:“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大有奇怪康熙为什么还不死的意思!


第二次被废

康熙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于是在1709年下诏立胤礽为皇太子。

按理说,胤礽经过上次的教训,应该收敛一下,讨康熙老人家的喜欢。可他还是故态复萌,重新结党营私,一个崭新的太子党又诞生了。随着太子党的不断壮大,康熙再次出手打击太子党。1712年,再次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礽两次被废,早已失去了康熙的信任。从此之后再也没能东山再起。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凄凉地死在禁所内,终年51岁。


胤礽第二次被废掉原因是什么?策划人是谁?

根本原因则是太子党势力过大,严重威胁了康熙的皇权!策划人是康熙!

这里举个例子:

康熙巡幸返京途中,察觉胤礽在窥视他,怀疑胤礽要杀他,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们是父子,而且胤礽又是储君,将来的皇位必定是他的,为什么康熙会怀疑胤礽企图不轨呢?自古以来君储不和,严重的能引发国家的动荡,康熙晓通历史,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唐初时的玄武门之变这些骨肉相残的惨剧康熙不知道吗?我想康熙是知道的,所以康熙废太子,还是太子势力过大,已经动摇了康熙的地位,康熙害怕如果任由太子势力坐大,到时候自己便不得不像李渊那样被迫退位,但是康熙对权力的欲望太大了,这从他少年擒权臣鳌拜便能看出来,他是不允许任何人分化他的权力的,太子也不行!


还有一点能看出康熙对权力的过于看重:

康熙废掉胤礽后,迟迟不立太子,晚年更是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即便这样,他还是不肯早早定下储君,说明他对他的儿子们并不信任,有了一个胤礽这个教训在前,他不想再把权力分给儿子们了,也许他太怕儿子们有了权力真的会对他有所不轨,我认为这是康熙长期独占皇权产生的一定的心理扭曲,为何这样说?他曾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前说过一句话:“欲分朕之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不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康熙认为胤礽想要分他的权力,这是康熙不能容忍的!所以在既想立太子又不敢立太子的矛盾中,胤礽就成了父子争斗,兄弟争权下的牺牲品。


而且史书记载,胤礽自由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弓马骑射,在康熙北征葛尔丹时,胤礽又受命监国,监国期间胤礽把国家大事处理的井井有条,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所以我有理由相信胤礽也是具有一定治国才能的。但是胤礽也不是一个沉稳的人,面对自己还很健朗的父皇,做了三十多年太子的胤礽可能还要再继续在太子之位上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如果他行事低调,或许能保住太子之位,可惜他并不能做到。


结语

康熙帝的儿子太多,他在位时间又长,夜长梦多,皇子们早已形成了几个利益攸关的政治集团。他们之间的争斗,不是争夺房子、银子、珠宝和土地,而是皇位。巨大的诱惑,使这种争夺由表及里,由隐到显,由缓到急,由温到烈,势不能止。康熙帝废掉皇太子的举动不仅没有制止这种争夺,反而让一些皇子仿佛看到了希望,因而储位之争更为激烈。

回答(2):

真正的策划人是康熙,当时九子夺嫡的结果已经很明显了,康熙极力打压八阿哥,因此这个太子也没有必要了。

回答(3):

真正的策划人是索额图,但是执行者是索额图的孩子们,这一次胤礽被废除以后,最终也导致他与皇位彻底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