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化板栗栽培区域
将原栽培区域重新划分为不适合栽培区、次适合栽培区、适合栽培区、最适栽培区,作为权衡板栗种植效益的重要依据。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优化栽培区域,减少因盲目发展造成的损失。对传统产区、优质产区要加强扶持力度,提高地方特色农产品补贴,并在相关政策上予以倾斜,建立完善的产销系统,稳定市场秩序。利用当地生态优势,优先发展无公害、绿色板栗产业,以板栗产业为龙头,辐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2)加快新品种推广,促进更新换代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加快新品种的引入、推广工作,合理配置早、中、晚品种的栽培比例。北方以种植优质出口炒食型板栗为主,南方以大粒、菜用栗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可充分利用其地理、加工企业密集等优势,发展适合深加工的品种。近年山东日照等地引种成功的日本栗品种,如筑波、丹泽、国见等,因其品质很适合加工,非常受企业欢迎,原料供不应求。此外,还要加大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普及力度,实现新品种的优质、丰产。
(3)完善板栗市场,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一是进行合理规划。在河北、北京、山东、浙江、安徽等板栗主产区建立完善的多功能交易市场,既可现货交易,也可期货交易,既可交易初级产品,也可交易深加工产品。二是搞好配套建设。改善交通、通讯、住宿、水、电等基础设施,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相互压价、强买强卖等不良行为,设立监督仲裁场所,保护买卖双方的正当权益。
(4)组建板栗产业协会
成立村、镇、县等各级板栗协会,充分利用协会的杠杆作用,将部门、企业、农户联接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统一体,依靠利益的分配和调整,驱动整个系统的协调、高效运转,有效克服长期以来生产者不受益、受益者不生产的弊病,确保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衔接与合作,使市场、农户、企业、部门、政府等形成一个高效的运转整体,推动整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