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妈如何应对养育焦虑症

2024-11-20 13:33: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6年的时候,朋友S跟我聊起一句育儿经:“越担心,孩子越不好,担心是毒药,担心会诅咒孩子。” 她说,这句话在她身上常常不应验。

S说她看过很多个关于【妈妈们改头换面放下焦虑孩子病就好了】的故事。她说怀疑这些故事是扯谎。S学过一点中医,对小儿常见疾病的情况都略有知晓,所以通常她的孩子生病的模式都是,孩子生病了,她开始冷静的辨证谋划做哪些处理,大部分时间,她会劝家人说,小孩生病很正常的。

接着可能就是孩子一直都没有好,比如咳嗽拖尾很久,或者一直胃口不好,或者大便一直没有恢复,或者没有活力……直到她开始手心出汗,辗转难眠,挖空心思去想办法,这个病程才会结束。

S 说她从小考试就只喜欢做考卷最后那些难题,她觉得是不是注定,上天就是要她去解决难题。为什么要开始费心,身体才会康复?难道是焦虑治好了孩子?对此我尝试找其他解释。

比如有人说,如果吃的不对,不管焦虑不焦虑,饮食的影响都会大过那个情绪的影响。还有人说,S的不焦虑都是假装出来的,就是假装淡定。当然,这些思路也都是只关注到妈妈个人的。因为这种好奇,有一段时间我非常深入的观察过朋友S与孩子的情况。

S的小孩一岁多的时候也有轻微的疳积,典型的症状是一直找吃的,孩子很瘦,但肚子很大。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胃强脾弱的一种表现,胃气强,会吃东西,但脾弱,消化吸收的能力不足。只能吃,但化不了,也吸收不了。孩子很久以来睡得不好。.

S的孩子出门吃饭的时候会被很多家长羡慕,他们说你看这个孩子胃口多好。大部分人会知道,正常健康的孩子,生病的时候会主动不想吃东西,这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人本能的自愈能力。如果大便一直不通,也应该是不想吃才对。

但胃强脾弱的孩子却是反着来的。越是不消化,越是腹胀,却越是要吃,越吃越不消化。杨爸用中医的思路指导过,这是邪气过盛的表现。拼命吃也是因为一种虚,因为虚想要给身体补充更多的能量,但是往往越吃越差,总的来说,是一种艰难的自救。

与胃强脾弱相似的情况还有,一些朋友本来是寒湿体质,但还是会对冰淇淋和寒凉的水果非常感兴趣;还有就是,已经很困了,很需要休息了,但还是舍不得闭上眼睛,放下手机。需要吃什么,需要什么时候睡觉,是人的本能,按理来说他们的身体应该是要遵循这种本能的,但为什么他们出现这种伤害身体表现的行为?

后来恰巧我有一次听武志红老师的网络课程,同样提到过一个总是疯狂找吃的孩子,给我打开了一个思路。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小女孩无论到哪里都是一副饿极了的样子,而且完全不挑食,什么都吃,甚至是剩菜剩饭,甚至是地上捡起来的看起来像食物的东西。找过很多医生都说是正常,但妈妈本能地觉得不对,于是找到了武老师做咨询。武老师告诉她:

「你回去以后,做一件事。按照你孩子的动作,表情,也去疯狂的吃东西,她怎么吃你就怎么吃,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你去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这个妈妈虽然不觉得这个能有什么帮助,但还是按照老师的去做了。

然后她告诉老师说,我觉得那样吃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很虚很虚。

接着武老师又和她一起回顾了她孩子每次疯狂吃东西的画面,她终于体会到孩子身体和心理上的那种深深的孤独感。

就在那次以后,这个妈妈发现,孩子居然不再狂吃了。心理学上的解释是:这是对爱的匮乏。她没有感受到妈妈真的能体会她的感受,食物就成为了另外的一种补给的方法。而一旦妈妈感受到了她,孩子也感受到了真正的【理解和爱】,那一刻,孩子就被填满了。

和S分享我的这个认识后,她久久没有说话。过了一两天后她告诉我,她有天早上一直在看手机,他的小孩快速的拿了几个山楂卷,几乎是没有嚼,就直接吞下去。于是她放下了手机,过去制止孩子。那个时刻她忽然意识到,原来一直以来,孩子生病,都是为了提醒她要爱他。所以她只有在特别紧张孩子的时候,孩子才能感受到关注,孩子才会好。她仿佛听到孩子在说:

「妈妈,求你看看我。」

当天晚上,S的孩子好像感知到了什么,从梦里惊醒,毫无来由的大哭了一个半小时,还对她拳打脚踢。而以往这个孩子从来都非常懂事安静。她把孩子抱起来,在房间里走,和孩子贴的很近。她说有很久很久孩子没有这样嚎啕大哭过,她想起其实孩子曾经给她过非常多的暗示,比如逗她笑,或者非常服从,做乖孩子,比如告诉她自己想一直生病,比如告诉她不想去幼儿园就想一个人呆在家里……

她感觉到孩子那天晚上把一直以来的委屈都宣泄出来,她也同样泪如雨下。

梳理过去所有的画面,她发现,和孩子在一起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手机。有一两年,她一直和婆婆关系不好,那时她对孩子健康做了很多努力,但这些努力都是用来在证明自己的是对的。她曾隐约感觉到她对孩子做的关爱都很表面,那些不过只是在满足自己被肯定的渴望。有很多时候她感觉她的爱非常的刻意,就像是执行某个日程表,机械,僵硬。

她说,每一次装模作样的倾听,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安静,听话。她极少能抛开一切,单纯的,深深的,自然而然的,全身心的去感受孩子。而能让她做到的时刻,大概就是那些孩子生病难愈的时候。只有在那样的时候,孩子才能感受到妈妈的心里真的有他。

陪著孩子,不代表我们就是和孩子的心在一起的。

我们常常会失去对人的好奇,于是会直接拒绝很多事情。比如拒绝疾病。难道疾病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为了伤害我们吗?疾病对家庭关系的建立来说实际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些疾病秘密地、隐晦地、甚至是残酷地一直在给我们做提示。

有朋友说起一位中医老师,做医生的几年里,把所有常见的、不常见的病都得了个遍。有人说是因为她的房子风水太差,而她自己却说,这是上天给她的安排。因为得过这些病,就能更好的感受病人的苦了。

为什么现代的中医看病,还继续用望闻问切代替机器检查?我想这是为了用自己的生命感受另一个生命。

为什么我们学中医要求妈妈们去望孩子面色,去闻大便?闻尿液?为什么不发烧也要去抚摩孩子全身的温度?感受肌肉是紧实还是松弛?为什么要观察孩子吃饭的喜好?喝水的喜好?为什么要陪着孩子睡觉,观察孩子的睡眠?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记录孩子每天的食物和大便睡眠的关系?在专注的观察感受中,孩子整个身体的的运行状况都被妈妈体会到了。而通常这些观察越具体越持续,孩子的的根本问题越容易被发现,孩子的转变就越容易。

为什么太极按摩要专注做才有效?为什么要让妈妈们站桩打坐,少看电视?为什么让妈妈节欲?因为在没有情绪、信息干扰的环境里,在那个静中,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才会浮出水面,变得越来越清晰。

妈妈对孩子所有细节的、琐碎的、专注的体恤,都是在灌注这个生命持续努力的生长。也恰恰是这种专注可以给妈妈带来一种松弛,一种胆大心细。因为全身心投入陪伴,所以明确知道问题所在,所以不会因为愧疚而做更多没有意义的付出。

《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个孩子无论在哪里,他只要确定母亲心中住着他,他就会很放心,有了母亲爱的光芒的照耀,孩子才会精神内守,才会安心的睡,才会对食物有满足感,才可以毫无顾忌的流露最天性的东西。

人们常常被迫掩藏起焦虑,那份表面上的放松是那么的拉扯。当焦虑发生时,我们应该顺着这个发生去体会深藏的意义,并了解到这个成长的功课真正的目的,它才会远远的离去。焦虑有时候像是一个入口,有了焦虑的鞭策,我们才会开始被叫醒,开始做觉察与思考。所以下一次焦虑的时候,我想我们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现在这个课题,要告诉我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