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又坚持了32年。如果算上公子赵嘉(赵悼襄王之子)建立的代国,那就是38年。在这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面,赵国之所以一直都没有被秦国灭掉,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秦国元气大伤,一直都没有恢复;
第二、魏国意图重振雄风,主动挑事,攻伐各国,客观上替赵国挡了枪。
当秦国元气恢复,魏国又被秦国打残后,赵国也就被秦国灭掉了。
▲邯郸之战期间的总体局势▲
一、秦昭襄王的失策
在长平之战的相持期间,赵王曾经想跟秦国议和,但是被秦王耍了。然后,秦国派人四处宣传,造成一种秦赵已经议和的假象。当时其他五国害怕秦赵联手,因此就对“私下已经与秦议和”的赵国没有进行增援。
事后,各国都发现被秦国忽悠了,但是木已成舟,再出兵也来不及了,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赵国被狂揍。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武安君白起极力建议趁机灭赵,不要给赵国喘息之机。
当时的情况是,秦国元气大伤,赵国的元气也是大伤,邯郸城内无人不戴孝。为了应对秦国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攻打邯郸),赵国便提前做好了三手准备。
第一、整军备战,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
第二、派人到楚、魏疏通关系,请求楚魏出兵支援,撮合赵与魏楚三国共同抗秦。
第三、派人到燕国与韩国讲解大义,请求它们出兵帮忙。即便不愿意出兵救援,也希望不要在秦国揍自己的时候浑水摸鱼。
然而,其他五国都害怕秦国,有点犹豫,不愿意出兵帮忙。甚至于燕、魏、楚三国还认为赵国败的还不够惨,希望秦国继续削弱赵国,好方便自己在秦国吃肉的时候,也趁机能喝一口汤。
所以,白起趁机灭赵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不过凡是也有个例外,当时韩国的桓惠王比较有眼光,他意识到:如果秦国灭赵,那么秦国下一个攻击目标肯定是自己。失去了赵国这个强援,韩国根本无法单独抗秦。
于是,就在秦国欲兵分三路灭赵时。韩王和赵王单独商量了一下,派出了在诸侯间享有盛誉的苏代到秦国游说,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国的宰相范雎。
具体的说服办法就是离间范雎,挑拨范雎和白起的关系,并向范雎表示“赵国愿意主动割地给秦国”。
由于范、白二人本来就不和,加之赵国愿意割地。因此在苏代的挑唆下,白起灭赵的建议便被范雎给搅黄了。
事后白起知道是范雎搞得鬼,大骂范雎,但对秦昭襄王的命令也是无可奈何。于是,赵国也因此躲过了一劫。
长平之战过去一年后,秦国派人向赵国索要当初承诺的割地。然而,这时候赵国已经有所准备,便拒绝向秦国履行割地的约定。秦昭襄王大怒,遂以五十万兵攻赵,邯郸之战爆发。
最初,昭襄王想让白起挂帅,但是白起认为打不赢,就拒绝了。昭襄王心里很不爽,但也无可奈何,便派了不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五大夫王陵担任统帅。
秦军在王陵的统帅下,打的磕磕绊绊,在邯郸城下损失了四万多秦军。此情此景让秦昭襄王很是尴尬了,他再次让白起挂帅出征。但是白起依旧拒绝,并且还劝诫昭襄王,让他罢兵。
秦昭襄王依然没听白起的劝诫,因为这时候退兵,就等于长平之战就白打了。于是昭襄王改派王龁顶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结果秦军在邯郸又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五国伐秦,收复失地▼
因为赵国还有实力,赵国在战国中实力很强,虽然赵军主力被全歼,但是赵国还有很多军队,所以赵国坚持了四十年。
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就是这个道理。秦国花了大力气才消灭了赵国主力,自己损失也是不小,所以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一方面是恢复,一方面也是寻找突破口。
因为赵国的国力损失并不大,还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恢复一些元气,所以几十年后才被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