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区域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落实《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的最有效的活动方式。
主题下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幼儿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随着教育观念、教育性质、教育功能的发展,区域活动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它不再是某个固定的模式。只要立足于我们的课程目标,立足于孩子发展的需要,它就更富其价值和生命力。它应与我们的主题背景相融合,通过环境的创设,通过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来促进其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好地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从而使我们的主题实施更加深入有效,孩子的发展才能实现其最大值。
一、把握主题的内容与要求,创设在同一主题背景下有联系的区域环境
(1)结合主题活动,和幼儿共同创设区角是促进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的必要前提。
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开展情况,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已有知识水平,引导幼儿主动地创设相关区角,这样能促进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区域活动,主动获取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经验,顺应幼儿的发展,是主题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在开展小主题活动“鸟的王国”时,为了丰富环境创设的内容“鸟”,我们在靠近此窗台的下方设立了一个活动区“五彩鸟”。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折叠鸟的步骤图,各种鸟的图片、废旧纸盒、油画棒等;还在墙上布置了一棵大树,让幼儿把自己做的、折的、画的各种鸟呈现在大树上,丰富的材料投放,满足了不同爱好、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促使许多幼儿都乐意来积极参与。随着幼儿作品的不断完成,该角落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个别幼儿还建议将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做的各种不同种类的鸟从墙壁上垂吊下来。这样,该角落“五彩鸟”的环境变得丰满了、立体了,富有层次感了。同样,主题墙上的房子、乌龟、花朵也都是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主探索、大胆尝试、亲手制作的作品;日光灯上、窗台上、门口垂吊的各种与主题相关的物品、作品也是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个体活动的杰作。当幼儿看着室内外环境中有他们的作品时,他们的成功感、愉悦感、自信心等油然而升,更激励着他们积极地参与区角活动。可见,幼儿成为了主题环境创设真正的主人了,而且个别幼儿也敢于提出自己对环境布局的合理想法了。幼儿已经融入了主题之中,真正体会到了主题带来的快乐。
(2)区域游戏的环境随着幼儿活动的需要而变化,是促进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的基本要求。
良好的环境对孩子起着刺激、引导、激励的作用,吸引着孩子们去探索、思考、去参与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启示。实践表明,孩子经验的积累与迁移运用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游戏的环境随着幼儿活动的需要而变化的。因此,我们的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或延伸活动的需要,发挥潜在的教育功能。如:在开展“我们生活的周围”主题活动中,我们先根据主题需要为幼儿提供了玩具汽车,接着在主题的开展中引导支持幼儿找自己家的路。从家里出发到幼儿园的路线,马路边的标志等。在此同时,教师关注到了孩子们这个对同类物体的匹配和排序的知识点。为了可以让幼儿更加深入地认知和深入地理解,教师相应的提高排序的难点与要求。
(3)区域环境的互动性和可操作性,是促进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保证。
区域活动的环境要成为互动的、可操作性的环境,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例:我们开展的礼品屋、大红灯笼高高挂、美丽的窗花、温馨祝福这几个个区域和乐乐超市是具有关联性和互动性的,小朋友们制作的灯笼、窗花、等等都可以作为年货供应给超市,赚了钱以后还可以在大卖场里买自己喜欢的其他东西。这样的区域交流具有了较强的互动性和操作性。但在我们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很难把握,必须借助于老师不断观察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重点分析幼儿的经验基础,从而调整目标与优化环境,使环境更具有挑战性。
二、推进主题的深入与拓展 ,将趣味性和弹性溶于区域环境
环境是潜在的老师,适宜的、情景化的环境更容易吸引孩子们去操作、去探索,各个区域环境的创设,都应注意环境创设的趣味性。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材料,会使幼儿失去兴趣,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先投放一部分材料,在观察到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减弱时,再投入一些新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推动主题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经过实践的探究,我们发现主题与区域是有联系的但又有区别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关注的是区域中环境的探索和活动内容的挖掘,在主题活动中关注的是寻找兴趣点和合作研究、表达、表现,这两种活动经常互为融合,幼儿可能在某一活动中发现兴趣点,生成主题并扩展其他区域,也可能在主题活动中形成分工,分散到各个区域进行探索、表达、表现,并转化为区域活动的主要内容。
(1)区域活动可生成主题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索、创新,老师作为观察者。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问题所在,将这些及价值取向单独拿出来,在主题活动中来加深理解,这样提升了幼儿的经验。如在“城市交响曲“主题中,孩子对各种各样的桥特别感兴趣,孩子通过看图片来交流自己对桥的理解,也存在着争议,针对这一情况,我就将“各种各样的桥”生成一个主题活动,让孩子对桥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增长了孩子的知识,孩子在玩中有所得。
(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题活动确立后,在开展实施前,我们要提体现出孩子的主体地位,根据孩子的经验、知识来设计活动,那么如何来获取孩子们的兴趣点以及对材料的了解程度呢?我们教师可通过区域活动对孩子的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捕捉到对主题教学活动的价值,并运用这些有价值的经验,老师合理设计主题教学活动,从而使主题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得到开展。如在主题“彩色的世界”活动中,由于幼儿在区域中已体验到颜色的变化,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孩子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在主题教学“颜色变变变”中,孩子孩子很容易就掌握了颜色变化的规律,从而区域游戏推动了主题活动的开展。
(3)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
区域活动还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续而持续发挥其重要的功能。围绕主题活动,我们还可以激发幼儿开展进一步延续的活动。例如在主题活动“热闹的马路”中,孩子们通过自制汽车、红绿灯、行人、树、房子等装饰马路,合理安排布局,有的幼儿没有完成的,可以放在区域中进行,最后以游戏“开汽车”结束,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意犹未尽,根据这种现象,我们就可放在区域的表演区继续角色表演。在主题活动中,孩子未完成或者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都可放在区域中,让孩子游戏,挖掘出孩子的最大潜能。这时区域游戏就成为了主题活动的延伸。
区域活动可以为更好的开展主题中的集体活动做铺垫,也可以是集体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每个教学方式都有自己优势,把教具材料投放到区域里供孩子复习,老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及时了解孩子掌握的情况,以便指导和帮助孩子掌握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对于幼儿的指导也是直接的,教师参与到某个学习的区域,面对5~6名幼儿,指导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和需求,使每个幼儿的都得到均横的发展。
三、将主题内容融于园内外区角和社会环境
(1)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爱探索的习惯:
让幼儿产生探究、发现的欲望,正是幼儿通过对感兴趣的活动材料的运用,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能开发幼儿的潜能,能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速度、不同的认知风格,为不同个性的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在没有心理压力的前提下自主开展活动,体验成功的愉快,增进孩子之间的交往,发展社会性能力及形成健康的人格。
(2)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环保行为。
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游戏材料我们尽可能的运用废旧材料,让孩子们在与各种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想想,在学与玩的尝试、操作与创造过程中,感受到“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并逐渐明白:珍惜资源,保护地球有限的资源,是小朋友们从小应该做的事,更是我们所有人都应一起来做的事情。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生活的周围》中,幼儿在已有小区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并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区,同时也利用PPT向幼儿介绍一些特别的小区,如:医药城的欧莎小镇中的恒温住房。看到各式各样的房屋,幼儿在建构区中开始拼搭自己理想的小区,有易拉罐搭成的楼房,有蛋糕底盘和吸管组合成的喷泉,还有美丽的街心花园。同时,幼儿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即兴表演,晚饭过后的散步等。
(3)创设园内小社会,走向周围大社会.让主题内容的学习回归社会环境。
如:在进行《我要上小学》为主题的区角环境设置时,环境的创设完全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来完成。幼儿通过参观小学,通过亲眼目睹升旗仪式和采访哥哥姐姐,使他们对小学环境和小学生活有一些感性认识。在“小学幼儿园不一样”中,孩子们把自己调查到的内容呈现在版面上,并进行及时的交流、讨论。在“小学幼儿园有多远”的材料中,孩子们通过运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出不同小学离我们幼儿园的远近和尝试多种测量方法等。幼儿在其中协作分工、交流协商,最后分享活动成果、分享成功的快乐。其实,幼儿在了解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参与的过程、关注社会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也得到了丰富与提升动中,培养与主题相关的社会性能力。社会环境资源是幼儿园主题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积极利用社会环境资源,组织幼儿进行观察、调查活动,使幼儿的学习真正回归生活。
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是小小报童”中,有一个“买报送报”活动。我们让有条件的家长带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到书报亭去买报,并体验送报员送报纸的过程。孩子们想了多种方法送报纸,他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跟社会中的人、事、物之间的接触中不仅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也提高了与他人交往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与主题背景相融合,通过环境的创设、教师创设宽松、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提供多层次、多用型的活动材料,使整个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相结合,让幼儿通过感知、动手操作、探索以及讨论活动,使孩子们在主题探索中交流、在自主中发展、在操作中发现、使幼儿能自觉、主动地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发展。从而使主题的实施更加深入有效,幼儿的发展实现其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