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斗米道?

2025-04-13 15:56:1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答: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东汉时由张陵创立。顺帝时学道于鹤鸣山(今四川)中,称得到太上老君亲授,制订了一系列宗教仪式,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病人请医生诊治也要出五斗米,以符水为医疗手段。后人称张陵为“天师”,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被称为“系师”和“嗣师”。五斗米道的组织系统称作“治”。在巴蜀一带设立了24个“治”,这是处理道教事务和祭神的地方。仪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经常仪式,静室思过,让病人或教徒在静室忏悔自己的过失。第二种是请祷仪式,称“三官手书”,即在纸上写病人姓名,表示服罪的意思。第三种是祭神仪式,偶像是太上老君及九卅土地之神。

主要教义思想是:“道”为“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五斗米道的尊神。创立较为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为南天师道。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到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

回答(2):

道教早期教派之一。中国东汉顺帝时,沛人张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造作道书以教百姓,从其道者出米五斗,故世称五斗米道。陵死,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嗣教而行其道。时有巴郡巫人张修,亦以符水为人治病,愈者以五斗米为酬,故号为五斗米师。献帝初平二年(191),益州牧刘焉派遣张鲁、张修出兵攻据汉中 。张鲁袭杀张修而夺其众,又出兵袭取巴郡,遂割据巴、汉,在当地实施政教合一统治。鲁自号师君,以“鬼道”教民。其初来学道者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者号曰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号为治头大祭酒。祭酒以《老子五千文》教民诵习,以符水禁咒为人治病,并设“净室”,使病者处其中叩头思过。又设鬼吏,主管为病人请祷鬼神。教民诚信不欺诈,有病但令自首其过。又置“义舍”,内置米肉供给行路者。犯法者先赦免三次,然后行刑。有小过者罚修路百步以抵其罪。

张鲁政权在汉末维持近三十年,据称当地各族民众“皆信向之” 。后张鲁于建安二十年(215)投降曹操 。至魏晋之时 ,五斗米道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 入道者除下层民众外,亦有不少上层门阀士族分子。大士族王羲之家族,即“世事张氏五斗米道”。东晋五斗米道首领孙恩 、卢循曾利用五斗米道组织发动起义,转战12年,有众数十万。南北朝道教改革,嵩山道士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 , 创立新天师道 。 此后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成为官方承认的正统道教组织。唐宋以后的道教正一派,上承三张世系,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中心,是为江南各符箓道派之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