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的七大技能是什么

小学语文阅读的七大技能是什么
2024-11-18 04:29:1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叶圣陶老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这是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是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实际生活里,说和听的需要越来越广大了,新课程理念说和听越来越强调了,而语文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听的环节却越来越少了,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笔者试图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培养听话习惯;边听边思,掌握听话方法;听说结合,提高听说能力。

①耐心倾听,培养习惯。一个人的听觉器官是与生俱来的,而听说的态度、方法和习惯是后天培养的。引起鼓膜振动的主要音符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听的能力其实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能力。

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学会倾听”。在每一学段的目标中都有“听”的目标:第一学段的目标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能复述大意和故事情节”。第二学段的目标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的目标是“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概括起来说:“认真耐心,专注地听”是听人说话的基本态度。“学会耐心倾听别人把话说完”是对说话人尊重的表现。“能把握说话的主要内容并能复述或转述”是通过听话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听话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及时暗暗地提醒听话走神的学生。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往往没等同学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把双手举得高高的要作补充说明,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往往一边自己专注地听同学把话讲完,一边暗示其他同学耐心倾听完同学的发言,再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从学会倾听他人说话开始。

②边听边思,掌握方法。在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同时,要掌握正确的听话方法。要实现听人说话达到了解主要内容,抓住要点复述或转述的目标,必须学会边听边思,掌握听话的基本方法。一方面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时要边听边思:即一边专注地倾听同学的发言,一边思考:他的发言主要讲什么?说话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值得你学习和欣赏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你的感受如何?有何不同的意见?一方面根据课文内容适时增加听话的内容,提高学生听话的能力。如,我在教学《太阳》一文时,上课前让学生倾听教师关于地球知识的一段叙述,听了以后让学生说说:听懂了什么?你是怎样来领会的?用什么方法来边听边记的?学生在听懂了地球的特点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太阳》,学生就很容易地能自读了解太阳的知识和特点。边听边思还要注意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如果语言文字相同的一句话,而语气、语调、语速不同,你所感受到的意思又有什么不同。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作者心理活动描写的一段话,教师通过不同的语速、不同的停顿、不同的重音范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矛盾、担心、急切的心理。

③听说结合,提高能力。听和说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有听就有说,有说就有听,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说是听的效果和能力的反映。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段都有“口语交际”的具体目标。阅读教学中注重听说结合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必要途径。为了加强听说训练,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增加听说训练内容。一方面是在日常的阅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精心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思维量较大的话题,提供学生听说训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听说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发表自己不同的建见。一方面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听说环节,如:学习《少年闰土》,让学生说各自的儿童趣事。学习《意想不到的灾害》让学生说说各自所经历过的意想不到的事。学习《看不见的大力士》,让学生说说看得见的大力士。一方面根据听说训练的内容,增加相关的听说训练,如:学习听说训练《说说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校广播操比赛时,学校要求每人都穿白球鞋。而正式比赛的那一天,六年级前排的小青没有白球鞋,还是穿着一双以黑色为主的旧旅游鞋,站在前排显得特别醒目。六年级最后排的小王妈妈给他卖了一双新的白球鞋,心理很高兴。有学生提议,为了班级和学校荣誉,小王和小青的脚大小差不多,是否换一双鞋子。结果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大家都说了各自的不同看法。

2、多说——练就语文技能。说话是一种技能,凡属技能,都必须及早训练,尽快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要从小培养、并有严格要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中小学毕业生往往羞涩不肯开口,开了口又含糊不清晰……没有条理,又喜欢学说人家说烂了的话的缺点。”叶老还认为:“他们出了学校不善说话,甚至终其身不善说话。”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主要任务。

①说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阅读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说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说话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说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在其中,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特别是对于语言文字浅显易懂,但篇幅比较长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说说故事的梗概。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课文,学生都看过有关的电影、电视、书籍,也听过大人们所讲的此类故事,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故事、评故事。尤其是讨论评价故事中的历史人物。通过听说、评价、讨论,就达成了课文的理解和评价的阅读目标。

②说感受体验,提高理解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了体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多元”而“独特”,让学生多说说体验感受。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让学生看插图,反复朗读移情体验:“……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有的学生说:“一颗火星溅到手上痛得我连忙甩手又跺脚,邱少云在火堆里烧了半个多钟头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的情景简直无法想象。”有的学生说:“邱少云是人,不是物,课文为什么没有描写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本能反映的语句?”也有的学生说:“课文插图邱少云烈火烧身的表情不能表现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我抓住学生对人的本能和邱少云表情等不同的领悟,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去体会邱少云的伟大。另外,课文中关于唐僧、孙悟空这样的神话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廉颇、蔺相如等历史人物,借助课文内容说说各自不同的体会,从而学会正确地评价人物。

③说人事物景,培养运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说课文内容外,进行说话内容的迁移训练。根据所学课文内容的人、事、物、景,让学生仿说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既丰富了说话的内容,又提高了说话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如:在学习《嘱咐》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嘱咐我们的,你从母亲的眼神中体会到了什么。学习《葛洲坝工地夜景》,要求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参观杭千高速公路,国裕灌桩厂夜间施工的壮观场面,积累说话素材,帮助学生领会“人民万岁”的含义。

3、多读——培养语文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朗读课文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朗读课文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语文实践形式。读,有精读、略读、朗读、默读、自读、速读、品读、美读等。叶圣陶老先生这样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品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①自读课文,吸收语言材料。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自读课文是一种常用的阅读形式。一方面让学生自读课文,直接与课文对话,由外而内地吸收语言材料;一方面通过学生自读反馈交流,既能培养学生自读时认真仔细,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自我习得,自主吸收的要比灌输式的接受强得多。再一方面自读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需要,自读的速度能自己调控,自读的内容可以自己把握,自读的方法可以自己选择,并且根据自读反馈交流的情况,教师便于调控教学目标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的点拨和引导,避免教师把学生能自读自悟的内容还是按部就班地教,对学生难以读懂的地方忽略不导。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预设指导以“焦急而又耐心”、“无声地指挥”“不约而同”等词句为重点,估计学生是难以自读自悟的。谁知,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体会得相当到位,就不再按我预设的指导步骤进行了。同样,学生发现了我预设以外的难点:“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有学生认为“终于”在这里用词不当,人们为什么不愿灵车离去而又说是“终于”消失了。如果是迫不及待地等来了什么,可以说是“终于”怎么样了。

⑵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课书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如《花潮》这篇课文,把“花”和“潮”描写得有声有色的是:“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像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读着读着,不仅仅是花在涌动,自己的心也随着花潮一起涌动。

⑶美读课文,内化语言材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读来琅琅上口,听来赏心悦耳,思来如痴如醉。通过指导学生美读,能使读者与文句产生共鸣,情景交融,由此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相溶,读者的情感随着朗读的加强而不断地加强。当读者对课文语言增加了自己浓浓的感情色彩,这时的书面语言不仅仅是作者笔下的语言材料,在某种程度上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材料。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是美感的母体,美读到位有实效,情感活动越丰富。从而读者对所读语言材料由悦心悦目的一般层次的美感,提升到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美感的巅峰。

4、多写——加强语文应用。在电脑时代的今天,写同样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相反,学校素质教育要加强写的教学,书面表达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

⑴书写汉字。热爱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学会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写出漂亮的汉字,体会汉字的结构美,字体美,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书面表达的起步。在年段目标中写字的目标更具体:低段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中段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高段要学会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每天有书写练习的时间,每堂课有书写练习的内容,每月进行一次作业书写评价统计,每学期进行一次全员参与的写字比赛。通过强化写字训练,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高段学生的书写已很有书法味。

⑵抄写词句,积累语言素材。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积累的程度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成正比的。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尽管是广种薄收,但毕竟厚积才能薄发。无论是说话,还是写话,如果缺乏语言积累,一旦需要表达就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即使要表达亲身经历和体验的事,也无法表达生动、具体形象,很难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其表达的效果只是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材料苦涩,欲炊无米”之感。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字词和句段,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时读读写写各自喜欢的词句,课堂上让学生读读写写课文中精妙的句段,课后让学生找找、读读、写写类似的描写句段。一方面建议学生每人设立一本课外阅读摘记本,班级开辟课外阅读交流栏,以达到学习资源共享之目的。

⑶练写片断,强化语言运用。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吸收、内化和运用的过程,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光是局限在每学期7-8次的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一篇篇范文,文体多样,形式规范,语言优美,不仅是学生朗读的语言材料,更是学生练笔的范本。其练笔的形式有仿写、扩写、补白等。如学习《南泥湾开荒》,以《清扫大操场》为题材进行练笔;学习《小珊迪》让学生以“假如小珊迪来到我们中间”为题材进行续写;学习《林海》让学生以“这里的——的确很多”、“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的”选择练笔;学习《数鸡》,以“节日的菜肴真丰盛啊”、“啊,水果摊上的水果真多啊”选择练笔……通过读写结合,不但强化了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而且有助于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进一步领悟。

望采纳,虽然是在网上复制的,但我觉得这个答案还不错!

回答(2):

很遗憾,没有收到相关信息,个人以为应该是阅读的三种方式:阅读、朗读、默读,和接受信息的四个步骤:搜集信息、识别信息、组合信息、创新信息。

回答(3):

读法:朗读、默读、浏览、扫读、跳读。
朗读和默读不用说。浏览就是大致的看一下。而扫读诗带着目的的扫。跳读就是找重要的部分来读。
这5种读法,都为答题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答题的方法:1.答案就在原文中找,往往不是原话。
2回答问题的点子要多
3.准确
4.整体阅读。
理解就是:字词放到文句中看,文句放在文段中看,文段放到文章中看,文章放在背景中看
这些都是老师为我们总结的。
(好不容易打的,选我吧!O(∩_∩)O谢谢)

回答(4):

阅读 朗诵 识字 接受 模仿 识别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