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分为了哪几支?主要分布地在哪?

2024-10-31 00:17:1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佛教的分类
关于佛教的分类有下列三项标准∶也就是 (A)分为二乘或者是三乘,(B)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C)分为南方佛教和北方佛教。除此之外,也有分为显教、密教以及自力教、他力教的。不过后面这种分法主要是由日本佛教所提倡的。

显教、密教的分类是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的真言密教等派所作的分类。由于佛教的真实义是佛陀自内证的秘密,这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所以这种秘密教法称为密教。密教以外,可以言诠的佛教就是显教。

自力教、他力教的分类是日本亲鸾等人的净土教所说的,绝对皈依信奉阿弥陀佛,以求往生净土的教法,就是他力教。相对于此,依靠自己的精进努力以期人格圆满完成的圣道门教法就是自力教。

(A)二乘与三乘的分类
将佛教分为两种就是二乘,另外也可以分成三种,也就是三乘。

{a}二乘
所谓二乘,就是指小乘与大乘,也可称为声闻乘、菩萨乘。此中小乘就是声闻乘,大乘就是菩萨乘。所以「小乘与大乘」或「声闻乘与菩萨乘」意义是相同的。这里的乘(ya^na)是交通工具的意思。佛教是将人们从迷的此岸(现实界)渡到悟的彼岸(理想界)的交通工具,所以用乘来比喻。另外,关于二乘的用法除了上述的大乘、小乘以及声闻乘、菩萨乘以外,小乘本身也可以称为二乘。这样的二乘就是指声闻乘与缘觉乘(这是指三乘之中的前二乘)。

(1)小乘佛教∶小乘(hi^naya^na)又称为劣乘。是指小型的交通工具,或者是劣等的交通工具的意思。由于这种教法是仅以自己的完成与救济为理想的自利教,所以称为小乘。另外又称为声闻乘(s/ra^vakaya^na),这是因为小乘佛教着重在闻佛之教始得开悟的缘故。所谓声闻是指弟子。以十大弟子为首的释尊的弟子们,都称为声闻。

在日本宗时代以前的中国与日本佛教,都认为小乘佛教不只是指部派佛教,而且也包含部派以前的原始佛教。事实上,「小乘」应该只是指形式化的部派佛教,而不应该包含初期佛教中的原始佛教与根本佛教。

(2)大乘佛教∶大乘(maha^ya^na)音译为摩诃衍,是指大型的交通工具,或者优良的交通工具。这是不仅期求自我的完成与救济,而且也广泛地救助他人的自觉觉他的教法。不像小乘佛教那样只求自利,而是兼顾自利与利他,这种教法就是大乘佛教。它的理想就是最后能成为自觉觉他的佛陀,所以大乘又称为菩萨乘(bodhisat tva-ya^na)或者是佛乘(buddha- ya^na)。

关于小乘与大乘之差异,兹述如次∶

{1}声闻乘与菩萨乘∶佛陀被认为具有与佛弟子根本不同的性格,也就是具有在佛弟子中所看不到的十八不共法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相、好」是在菩萨时代的三阿僧只百大劫的长久时间里,聚集波罗蜜等种种善行所形成的。相对于此,佛弟子们仅仅是听闻佛陀的教诲,依教修行。只靠这种修行是一定不能成为佛陀的,至多只能得到声闻的最高悟境——阿罗汉果而已。

另一方面,大乘佛教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佛性,因此如果生起菩提心,就可以成为菩萨。如果怀抱着菩萨的誓愿与自觉,而逐渐积聚六波罗蜜等善行的话,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佛,即使今生不能成佛,在未来的永劫期间也必定可以成佛。具有这种自觉、决心与努力的话,绝对不可以抱着不能成佛的卑屈想法,要具有大自信,以菩萨自命而修行迈进。这就是声闻乘与菩萨乘间发心之不同所在。

{2}业报思想与愿行思想∶依据声闻的教法,得到最高悟境的阿罗汉,是脱离轮回苦界,到达无苦安稳的理想涅盘世界的最后目的。这个理想界的最高境地称为「无余涅盘」,这是肉体死后才可得到的脱离轮回的状态。这是业报轮回的因果问题,以脱离轮回之苦,得到涅盘之乐为目的,也是自己个人本身的问题。

相对于此,大乘菩萨的修行,从最初发起菩提心开始,就具有「自未得度先度他」的誓愿,完全不像小乘那样,只是厌弃生死轮回之苦,期求不死涅盘之乐。大乘行者不具有苦乐与业报的念头,不仅不逃避苦,而且致力于去救济那些受苦的人,即使身赴恶趣苦界而招致苦难也在所不惜。因此,苦乐、轮回等问题是没有的,所拥有的只是济度众生的菩萨愿行而已。这种态度是自主自律的,与那种被业报苦乐所左右的他律式态度,必须加以区别。

{3}小乘与大乘∶声闻乘的根本教法,是以自我完成为目标的四谛八正道。证得四谛八正道的话,则可完成自我的人格,同时也才可能为其它众生效劳。证得声闻最高悟境的阿罗汉,并不必然是只顾自利的独善者,也可能从事教化救济世人的工作。阿罗汉(arhan、arahan)一词也可以译成「应供」,是指有资格接受他人的供养与尊敬的人。由于阿罗汉教化世人,给世人以福德利益,他当然有承受世人尊敬供养的资格。

如果只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成,则四谛八正道的教法已经足够。然而,大乘佛教对这点并不满足。所以菩萨的修行法,并不采用八正道,而以六波罗蜜为独特的修行法。由于八正道只包含完成自我的德目,在利他方面并未具足,所以大乘菩萨的修行法,就加上布施、忍辱等有社会意义的德目,这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在六波罗蜜的修行法里,布施排在第一位。社会上所有的人相互扶助、实践布施慈善的善行,大乘佛教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这里的布施是三轮空寂的布施,也就是说布施的人,对于施者、受者、施物这三者都要能不以为意。不要去期待由布施而来的果报,要将布施当做从「空无我」的真心所发出来的慈悲行为,因此这样的布施是至高无上的。这种态度并不限于布施而已。对于戒、忍辱、智慧等项,都是用「空」为根据的最上胜义的德目。这就是称它们为波罗蜜的原因。也就是说,大乘的教法是∶在家生活的日常一切行为,都可以与佛教的第一义教法相符,生活的场所也就是修行的道场。

{b}三乘
所谓三乘是指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三者。这是上述二乘(小乘、大乘)的细分。小乘分为声闻、缘觉二者,而大乘就是佛乘。此中,声闻乘(小乘)与佛乘(大乘)在前面已经说明过了,兹不赘述。

缘觉乘(pratyekabuddha-ya^na)又称为辟支佛乘。缘觉(pratyekabuddha,pacceka- buddha)音译为辟支佛,义译为独觉。缘觉与「闻他人之教而开悟」的声闻不同。他并不依据别人的教法,而是由于自己观察缘起的道理才开悟的。并且与救济他人的佛陀不同,而只是以自己的开悟为目的,隐居山林,脱离世俗,是一个不救济世人的独善者。

自古相传,声闻的教法是四谛八正道,缘觉的教法是十二缘起,佛菩萨的大乘教法是六波罗蜜。但是这是站在大乘的立场所说的。只不过是大体上的一种配列。在佛教历史上,缘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谓缘觉本身的独特教法是没有的。所以像上述所做的三乘教法的区别是不应该有的。四谛八正道也好,十二缘起、六波罗蜜也好,全部都是佛教的基本教理。

(B)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分类
依照佛教教理展开的时代来区分,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三种。这主要是对印度本土佛教的考察。

{a}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这是指从释尊在世时代开始,到佛灭后百年左右为止的初期佛教而言。在这期间,佛教教团不曾分裂,没有分派,全部都像最初的形态一样,和合一体。

这个初期佛教又可以分成二种,前半期是根本佛教,后半期是狭义的原始佛教。根本佛教是最纯粹、最根本的释尊教法,这是指从释尊在世时一直到佛灭三十年左右的佛教而言。

{b}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佛灭后百余年,佛教教团里面,对于戒律与教理的解释产生异说,保守派与革新派之间,意见逐渐对立。革新派称为大众部(Maha^sanghika);保守派称为上座部(Therava^da^)而保持传统的形式。相传这个最初的对立分裂,是在佛灭后百年左右发生的。最初的分裂发生之后,教团内部又有某些意见相互冲突,加上佛教逐渐地在印度各地方普及发展,各地方相互之间教团的联络与关系中断,各地方的教团逐渐独立,于是根本二部派(即大众部、上座部)又逐渐分裂,二三百年之后,终于成立了所谓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就像这样,这些已分裂之各部派的佛教,就叫做部派佛教。

所谓部派佛教时代,是指原始佛教时代以后,各部派成立、完成,一直到大乘佛教兴起的这一期间,亦即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的两三百年间。可是,从公元以后,部派佛教(小乘)与大乘佛教在印度各地是并存的。依照玄奘所记,七世纪左右的印度各地,小乘部派之寺院与僧侣的数量比大乘多。

{c}大乘佛教
由于部派佛教的形式化与学问化,使佛教原有的宗教活动懈怠下来。大乘佛教就是从事恢复佛教本来面目的一种运动,这大约在西元前一世纪左右所兴起的。 释尊如果在这个时代说法的话,也会像他们这样说,这是真实的佛法,这里所说的比起部派佛教所传的圣典,更能发挥释尊的真精神。对于他们所树立的这种信念,客观地看,可以说是妥当的。

(C)南方佛教与北方佛教
将佛教以地域来区分,可分成南方佛教与北方佛教两种。可是这种分类与名称是一种权宜方便的措施。主要是∶印度本土以南的佛教,叫做南方佛教或南传佛教。向北方进行的是北方佛教或北传佛教。或者是用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南方佛教比起北方佛教来,是在南方,所以叫做南方佛教。可是属于北方佛教范围里的,在古代的爪哇、苏门答腊等南海地区也是。因此若从流行地区的位置来称呼南北佛教的话,是并不完全恰当的。

{a}南方佛教(Southern Buddhism)
这是指今天的锡兰、缅甸、泰国、高棉、寮国等南方地区所曾经流行的佛教而言,又称为南传佛教。这是小乘部派佛教的一派,也可称之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或巴利佛教(Pa^li Buddhism)。称之为巴利佛教的原因,是因为这种佛教的三藏圣典是用古印度的巴利语所传的缘故。

这种佛教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时,阿育王时代传到锡兰岛的。当时阿育王统治印度,信奉佛教,并且不只将佛教传到印度全境,甚至传到了全世界。依巴利佛教所传,当时的佛教教团曾派遣传教士到印度内外的九个地方,锡兰岛的佛教传道便是其中之一。将佛教传入锡兰岛的,是阿育王的王子,后来出家的摩哂陀( Mahinda)长老,所传的就是上座部佛教。

〔锡兰的佛教〕 在九个传播佛教的地方里,到后世还兴盛的是流传在西北印度(今西巴基斯坦)迦湿弥罗、犍陀罗地方的说一切有部,以及流传在锡兰岛的上座部。锡兰的佛教到后来受到历代国王的皈依与保护,而有很大的发展,并成为该国国教,而存在到今日。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期间,此一巴利佛教也有消长过程。其它部派与大乘佛教曾侵入锡兰岛而占有优越的地位,当地也曾遭受到印度本土的印度教徒塔米尔人的攻击与压迫,并曾被占领。到了近代,葡萄牙人、荷兰人、英人等基督教徒也都相继入侵。锡兰佛教承受了这些人四百余年的压迫,佛教教团也曾因而灭绝过,并经历了种种苦难。可是脚踏实地的上座部经常维持着纯粹的传统,以严格的戒律使民众皈依信仰。时至今日仍然如此。在今天所留存的佛教里,从教团上看、从他们的圣典上看,巴利佛教是最纯粹的一种。巴利圣典连一部都没有残缺,而完全地保存下来。这一点是在其它佛教里所见不到的。

锡兰的上座部佛教,从十世纪左右传到缅甸,在十三世纪以后又逐渐地传到泰国、高棉、寮国等地,在缅甸与泰国还得到国教的地位以迄于今。

(b)北方佛教(Northern Buddhism)
相对于在南方流传的佛教,从西北印度经过中央亚细亚而传到中国的佛教;或者是经过南方海路传到中国的佛教;又从中国传到朝鲜半岛与日本的佛教、越南佛教;以及印度本土直接传到西藏的佛教;这些佛教都称为北方佛教或北传佛教。

在这些佛教中所翻译的佛典,虽然有小乘各部派的圣典,但属于大乘的较多。尤其是实际被信奉的佛教全部都是大乘佛教。因此说北方佛教就是大乘佛教也是可以的。另外,这些佛教的圣典原语大都是梵语(佛教梵语),故亦可称之为梵语系佛教。

〔中国佛教〕 约从公元一世纪起,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经典的翻译从二世纪以来已经持续了千余年,汉译圣典的数量极大。不论从质或量来看,汉译佛典都是现存所有佛教圣典中最优越的。巴利圣典是古老而且纯粹的文献,而汉译佛典则范围极广,包含有极深远的教法。

汉译佛典相传是在一世纪时的东汉时代所翻译出来的。现存最古的汉译佛典是二世纪后半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所译的。其后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各时代,从印度与西域(中央亚细亚)来华的僧人,以及中国的求法僧等人也持续在翻译着。唐代《开元释教录》�入藏录〉收书一0七六部,此即当时人心目中之「一切经」。这个数量是唐代中期,佛书的存在数量,在今天现存的汉译佛典为数在一千七百部以上,比唐代的一倍半还多。因此汉译佛典是佛教研究最重要的资料。

〔西藏佛教〕 从七世纪左右直接由印度传入,直到十三世纪仍持续着经典的翻译。西藏译佛典的数量仅次于汉译,其中包含在汉译佛典中所未见的中期与后期的大乘经论。研究这个时代的印度佛教,这是不可或缺的一份重要数据。

西藏大藏经依德格版所收,共有四五六九部佛书,北京版则收有六四五三部。从部数上来看是汉译佛典的三倍有余。由于其中短篇极多,所以实质的篇幅仍不及汉译。另外在西藏译本中也包含有译自汉译本的佛书。

〔尼泊尔佛教〕 其它如喜玛拉雅山山腰的尼泊尔,也从印度直接传来大乘佛教。尤其是十二、三世纪时,由于印度遭受回教的迫害,佛教徒就逃往喜玛拉雅山中避难,因此在尼泊尔留有许多梵语佛典。这是十九世纪以来西洋人所发现的。西洋人与日本人等,曾搜集这些经卷,加以研究,迄今未衰。

〔南海的佛教〕 关于北方系统的佛教,除了上列之外,在所谓南海及印度尼西亚地方也曾流传过。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在回教入侵以前,从三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千余年间,从印度本土直接传入大小乘佛教。公元七百年前后,苏门答腊的三佛逝(S/ri^vijaya )曾经成为佛教研究的中心

回答(2):

法本是一味的,由于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佛经中说:【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指的这一层意思。

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征兆。

所以,佛涅般后的四、五百年间,单是印度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统一教化的依准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内应运而生。而传入中国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当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是没有宗派门户之见的,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们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了宗派的出现。如有名的天台宗【五时八教】和华严宗的【五教十宗】。继后,其他宗派也相继判教。什么是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经、律〕来判释自己的宗派属佛所说的至上的圆教经典。所谓的:各宗大师尝有教相判释,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兴,门户遂起。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

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

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最好是选择近于自己根性或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近代,禅宗出了寄禅 及虚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丹霞;唯识出了欧阳竞无〔渐〕。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识的影响力较大。密宗虽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乱。

回答(3):

一、汉传佛教(太复杂,恕不细讲.写论文吗?)

〔汉地佛教〕

〔涅盘学派〕

〔成实学派〕

〔毗昙学派〕

〔地论学派〕

〔摄论学派〕

〔俱舍学派〕

〔天台宗〕

〔三论宗〕

〔法相宗〕

〔律宗〕

〔净土宗〕

〔禅宗〕

〔华严宗〕

〔三阶教〕

二、印度佛教(更加复杂,非专家学者不能讲清楚,下面是简单的分法)

〔经量部〕

〔说一切有部〕

〔瑜伽行派〕

〔中观派

三、南传佛教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中国汉文大藏经中关于北传小乘的经律、论三藏都有比较完备的译本。高僧法显曾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抄写经律,但所携回译出的《杂阿含经》原本是否为巴利语已不可考。南朝齐永明七年(489)译出的《善见律毗婆沙》和梁天监十四年(515)译出的《解脱道论》则出于南传。中国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传同一系统。律宗解释律义即常引《善见律毗婆沙》之说。中国出家尼众的得戒最初也由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十余人前来传授。故汉地戒律与南传有很深渊源。在教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录各种波罗蜜行的事亦,承认佛道不与声闻道共,为大乘理论之先河。尤其主张“心性本净,为客尘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的初期禅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发现,达摩的壁观,可能与南传定学从地遍处入手应用地色曼茶罗有关。由此可见,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错综的关系。

----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亦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人员逃散,佛教也随之消失。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边一带)经缅甸景栋传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最初在景洪地区兴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缅僧双将佛教传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尔后上座部佛教就盛行于这些地区的傣族中。

----经典内容和南传巴利语系三藏相同,但编次稍有差别。三藏典籍有巴利语的傣语译音本及注释本和部分重要经典的傣语译本,还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的著述,除经典注释外,还有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传说及佛经故事等。

----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傣族男童达到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再还俗。个别被认为优秀的,可继续留寺深造,并按僧阶逐步升为正式僧侣。僧阶大体可分帕(沙弥)、都(比丘)、祜巴(都统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阇(僧王、僧主长老,这一僧阶长期来虚职无人)、帕召祜(阐教长老)、松迪(僧正长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等八级。或在帕之前增帕诺(行童)一级,在都之后增都龙(僧都)一级则为十级。自五级以上晋升十分严格,最后两级在整个西双版纳地区只分别授与傣族和布朗族各一个,成为地区最高宗教领袖。

四、藏传佛教

苯 教

原始苯教的创始人是辛绕米沃,是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在佛教传入西藏以后,苯教在继承了原始笨教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的经典并加以改造个利用,经过长期的整合、发展形成了藏传佛教中一支重要的教派。苯教徒自称为“拥宗吉苯”“拥宗”即是万字体符号,这个符号在苯教中的地位相当于佛教中的“金刚”是“永恒、永生和光明”的标志,他们之所以崇信“拥宗”适应为“拥宗”得最早含义是光明的意思。

苯教的寺院在甘孜州的大都分布在较为偏远的边远地区,最著名的有德格丁青寺、满金寺、新龙依西等寺、瓦秋寺等。

宁 玛 派

“宁玛”藏语意为“古旧”。汉族俗称为红教,这是藏传佛教中古老的一个教派。公元十一世纪,西藏僧人中出生于“索尔”家族的索尔波且。释迦生·索尔回。喜绕扎西·索尔回,卓浦巴(合称为三索尔)及绒。却吉桑波等遵奉邬仗那密咒大师莲花生为祖师,以其入藏所传密咒和所遗伏藏修习传咏

回答(4):

佛教分为八万四千支,分布在十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