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有影响,高海拔会造成缺氧;使得肺功能、心功能等有较重负担,从而导致肺水肿,严重可致死亡。
急性高原缺氧将严重影响人的思维能力。海拔 1500米时,人的思维能力开始受到损害,表现为新进学会的复杂智力活动能力受到影响;3000米时,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全面下降,其中判断力下降尤为明显;4000米时 ,书写字迹拙劣、造句生硬、语法错误;超过 7000米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可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意识丧失。
缺氧是导致登山人员死亡的原因之一。
氧气是普通珠峰攀登者的救命稻草,生命之源。
因为氧气罐子很重,谁也不想白白背了那么重却用不到的东西上山,所以氧气的携带量是有限的。
假设氧气流量开大了,那消耗的就额外快,一不小心就不够用了。还有一瓶氧气用完了却没有换上新的氧气瓶,或者换了一瓶氧气不多的。还有比如氧气管冻住了,或者呼吸阀坏掉,都会有致命的影响。
影片拍摄环境:
影片是在天津和岗什卡雪山上拍摄的,天津拍摄的自然就是攀爬雪山之前的镜头,后面雪山上的镜头就都是在岗什卡雪山上真实取景的了,这对演员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吴京是出了名的敬业,为了拍摄这部电影,他提前进行了极限训练,也特地体验了一次攀登雪山的感觉。但是到了珠峰脚下的这座雪山上,吴京这种硬汉还是被折磨哭了,这里的环境实在是太恶劣了。
扩展资料:
恶劣环境下的攀登精神:
在1960、1970物质匮乏年代里,中国登山队员实现首次从北坡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峰的壮举本身蕴含了大量看点,极寒气候、缺氧环境、险峻的大山、陌生的征途、瞬息万变的极端天气,构成阻挡主人公登顶的重重障碍,使得影片在呈现人与自然搏斗的视觉奇观之外也拥有饱满的情节张力。
然而《攀登者》真正动人之处却并非情节和画面,而是全片洋溢的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攀登者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全片、荡气回肠,让我们走出影院仍激动不已。在笔者眼里,或者说在《攀登者》这部影片里,这种攀登者精神有丰富的内涵。
所谓攀登者精神,首先是一种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众所周知,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玛峰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常年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登上它需要超强的体力、耐力和高超的技巧,这是一座让人望而生畏的神山。
而从常年得不到日照的大山的阴面,也就是位于我国境内的珠峰北坡登顶更是难上加难,前无古人。然而,没有什么困难能吓到英雄的中国人民。1960年,在国家还处在三年自然灾害的艰苦条件下,中国登山队员硬是以简陋的登山装备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北坡登顶。
此后,又在1975年再次登顶,并完成了首次觇标测绘,测得珠峰的高度为8844.43米,这一高度后来为世界采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