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未必丧志- -
玩物就一定丧志? 未必!
古人就有一种很有见地的观点,认为小能寓大,微能知著,即如花花草草,也能从中观物生意,体会造化。
状花咏物,应寓风雅,可作另一个论例。风雅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小雅",因儒家讨论将"风雅"列为六义中的两类,因而联为一词,借指文艺作品中的社会内容。唐人皮日休曾有言:"状花卉,体风物,非有所讽,则抑而不发。"(《桃花赋·序》)这与韩愈"文以贯道"、柳宗元"文以明道"以及历史上的现实主义观点一脉相承,强调文学的社会现实内容。依他们看来,无论一花一草的吟咏,皆应激浊扬清,讽谏美刺,发挥艺术上的正风俗、匡时弊的功用,唯其如此,才不会流于玩花弄月,无病呻吟。
再退一步说,未可厚非的是,与上述主张相乖逆,偏偏有人就是不好"风雅",嫌摒世象,守童子之思,抱野人之趣,吟弄于林泉花月之中。这一色人等是否可以归之于玩世不恭者之列,无足挂齿,甚至应遭德行上的贬损呢?
明人袁宏道有一段话,正可释疑:"夫幽人韵士,屏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奔竞之所不至也。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故幽人韵士得以乘间而踞为一日之有。夫幽人韵士者,处于不争之地,而以一切让天下之人者也;惟夫山水花竹,欲以让人,而未必乐受,故居之也安,而据之也无祸。"(《瓶史·引》)可见,僻居一隅, 栽花莳竹,为的是远避名利场的险恶,这里面还含有一种反世俗的行为。
"玩物丧志"这一老话多少有些耸人听闻。花月之景,人共美之,发之为歌,吟之为诗,写之为画,未必一定要关乎世道,牵之尘愁,羼入宏旨大义在里面。倘认为这是凡夫俗子之见,也许不假,然循其天性,畅其真情,其间倒也不乏天籁之声的。
种种玩物玩世的人生态度上的分化,恰恰折射出人文景观从来是多姿多彩的。
“玩物丧志”语出《尚书》。数千年来,人们牢牢记住了老祖宗的训戒而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玩物”者一定“丧志”。今天,我们要说“玩物”与“丧志”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玩物不一定丧志。而在现实生活中,玩物而不丧志者确实大有人在。
玩物未必丧志
从媒体上得知,我国的首富居然是一位经营电子游戏机发家、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个信息可谓振聋发聩,使我们知道这玩艺儿普及面之广以及其威力之大殊属惊人!由此我想到广大青少年的家长不断在抱怨,说孩子们迷上了网“玩物丧志”;而那位首富先生却声称完全可以“寓教育于游戏”。两句含蕴着意思迥异的话我以为都值得思考,里面大有文章在。
“玩物丧志”,那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遗训,典出于《尚书》的“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玩人必丧德,这不在话下;而玩物未必丧志,需要有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后来引申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更不足为训了。中国知识分子讲究“温良恭俭让”,读书唯读“圣贤书”;于是一个紧箍咒便把读书人束缚得死死的,造就了大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这种流风所及,直到如今有些时候有些地方还阴魂不散。据说很多小学生平时课程排得满满,家庭作业也压得伸不直腰;中学生呢?为了培养尖子搞满堂灌,以考上重点大学为最高目标,课程加码之不足还要请家教,哪里还谈得上玩。在这种情况下打开电脑便有如“久旱逢甘露”,松一松劲,恢复疲劳,怎能斥之为玩物丧志呢?记得在“左”风劲吹的时代,读书最受宠爱的唯读雄文四卷,读小说也只有寥寥可数的几部,至于花鸟鱼虫游山玩水之好就万万不能置喙,一律被冠以“玩物丧志”的恶谥加以批判。可是一旦拨乱反正,最早先复苏的竟是花鸟市场和旅游业。可见人性不容扭曲,何况爱玩正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染上“网瘾”吧,难道家长、老师就责无旁贷?我说,让孩子上网游戏是一种益智活动,它不仅能调节精神,而且可以获得课外知识,应当看作良师益友。至于网上有些污七八糟的东西,那是不良的社会风气造成的扭曲现象,不必指摘电脑游戏为使人丧志的玩物。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嘛,这是加强管理的问题。当然,网络很复杂,有些影响恶劣的东西在网上出现,不能光靠“堵”,而要像大禹治水那样,领导人民疏导江河,才是治本办法。我在美国看到朋友家家有电脑,也备受青少年的喜爱;他们专注有序地把弄着鼠标,未闻老师家长有过“玩物丧志”的怨言。“清教徒”式的学习生活到底乏味,有点业余嗜好,对学习会有所促进;电脑游戏是理想的选择。人的素质提高了,生活兴趣趋于高雅了,也是社会兴旺发达的表现,何必因噎废食?青少年在成长时期,可塑性大,需要启发开导,潜移默化。路子顺了,就不会有玩物丧志之虞了。
因此,“寓教育于游戏”,可行而又引人入胜,不失为好创意,功德无量。孩子们在嬉戏的同时接受教育,使两者融为一体,诲在其中,乐在其中,老师放心,家长满意;有谁还会说个不呢?在国外看到过一些诸如《趣味物理》、《游戏数学》之类的科普读物,就觉得别开生面,值得借鉴。其实,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文娱体育手段,一般都有规则,对发展智力体力有一定作用。如今经营游戏机的业主有此求真务实的精神,锐意“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正是不谋而合。有了这样的共识,无疑给了老师家长一颗定心丸,不必担心孩子们在网上学坏。当然,什么事情再好也不能过份;总要掌握一个“度”。过必错嘛!上了“网瘾”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那就难怪人家批评你“玩物丧志”了。为了根治这个“顽疾”,我以为要齐抓共管大家关心。首先是作为家长不能等闲视之,必须严加管束,“全天候”的无限上网是绝对不能通融的;内容还要加以规限,不宜者无论如何不能接触,而且以不荒置学业为前提。其次是学校老师,理所当然要当作课外活动那样加以关心和指导。最好有针对性地与团队组织时常研究同学们上网中遇到比较普遍的问题,有条件可以适量举办一些讲座或学习班。我很欣赏《新民晚报》的建议:“家长不妨和老师分工合作,家长''唱白脸'',不封网但严格规定孩子上网时间;老师''唱红脸'',充分肯定孩子在某些细小方面的进步,专门打电话来表扬孩子;另外,还应鼓励孩子去实现生活中寻找成就感。”最后是很关重要的一环,加强社会有关方面的管理和关怀。如今网上鱼龙混杂,环境受到很大的污染,我们就要组织力量占领阵地,以正制邪。比如孩子们喜卡通片,就可以发动有影响的漫画家为孩子提供精采的创作,把他们的兴趣吸引过来。对于有害身心的毒草垃圾,应该加强整顿和打击力量,一律给予扫掉,像前些日子那样大量取缔色情网站毫不手软,还孩子们一个玩得开心、玩得文明,而家长老师又不必操心的环保区。
http://www.baidu.com/s?wd=%CD%E6%CE%EF%CE%B4%B1%D8%C9%A5%D6%BE&c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