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入职之前,必须接受专门的,正规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吗

2024-12-04 22:51: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专业情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大阶段,即职前的培养阶段和职后的发展性阶段。职前阶段是教师从业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进行专业情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随着教师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已建立了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教师职前阶段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承担,包括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师范大学以及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学院。就目前情况而言,三至四年的师范教育决定着新入职教师的素质以及他们今后的专业发展水平。本研究通过对职前教师专业准备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师范大学各师范专业学生1
050名为样本,其中,大二、大三学生750名,文科各专业取样300名(男、女生各150名),理科各专业取样300名(男、女生各150名),体艺专业取样150名(男、女生各75名);大四学生300名,文科各专业取样120名(男、女生各60名),理科各专业取样120名(男、女生各60名),体艺专业60名(男、女生各30名)。共发放问卷1

050份,其中,大二、大三学生750份,回收问卷750份,有效问卷750份,有效回收率100%,大四学生300份,回收问卷261份,有效问卷256份,有效回收率85.3%,有效问卷总数为1
006份。研究的结论基于全部有效问卷统计数据,并结合访谈与观察得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师范生专业情感准备现状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情感体现师范生对未来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识、态度和体验。积极的专业情感是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其程度强弱,直接关系到师范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形成。调查师范生喜欢做教师的程度,在1

006份有效问卷中,只有44.5%的师范专业的学生喜欢从事教师职业,还有17.8%的师范专业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从事教师专业。调查“如果现在给你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还会选择读师范专业吗”,结果显示,明确表示“坚决选择”和“还会选择”读师范专业的男女生共有33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3.4%;明确表示“不选择”和“坚决改专业”的男女生共有26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6.3%;而表示“不一定”选择读师范专业的男女生共有40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0.1%。这说明师范专业的学生对师范专业认同感不高。
  对非毕业班学生所作的调查,结果表明,明确表示“坚决选择”和“还会选择”的学生中,男生有70人,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18.6%;女生140人,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37.3%。而表示“不选择”和“坚决改专业”的男生共有192人,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51.2%;女生42人,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11.2%。可见,师范专业女生比男生更愿意选择师范专业。访谈中,受访女生比男生更看重教师职业稳定和每年有两个寒暑假。从学生的专业来看,表示“坚决选择”和“还会选择”的学生中,文科生58人,占被调查文科学生总数的19%;理科生114人,占被调查理科学生总数的38%;体艺专业学生38人,占被调查体艺专业学生总数的25%。而表示“不选择”和“坚决改专业”的学生中,文科生103人,占被调查文科学生总数的34%;理科生78人,占被调查理科学生总数的26%;体艺专业学生53人,占被调查体艺专业学生总数的35%。相比而言,理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要高一些。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明确表示“坚决选择”和“还会选择”的学生127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9.6%;明确表示“不选择”和“坚决改专业”的学生31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2.2%;表示“不一定”的学生98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8.2%。访谈中,不少对教师专业表示认可的毕业班学生坦言,自己并非一开始就看好师范专业,曾经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甚至有过转专业的想法,经过三年的师范专业教育的熏陶,发现自己逐渐喜欢上了师范专业。毕业班的师范生专业认同感高于非毕业班可能与此有关。
  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的认同感与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有关。调查显示,有54.5%的师范生表示自己在选择职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经济收入,21.5%的师范生考虑最多的是职业兴趣,仅5.4%的师范生考虑的是职业理想。对于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认识,64.9%的师范生认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仅18.5%的师范生认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好于一般职业,还有16.5%的师范生认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较低。调查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评价,有42.8%的师范生认为教师职业只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已,有40%的师范生认为教师职业是既做贡献又有乐趣的工作,还有8.4%的师范生明确表示教师职业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访谈中,受访者普遍认为,教师待遇偏低是影响自己认同教师职业的主要因素。
  2.师范生专业知识准备现状
  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调查师范生对学习教师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有91.9%的师范生认为学习教师专业知识重要,表明师范生基本认可学习教师专业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调查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知识兴趣,有72.3%的师范生表示对学科专业知识感兴趣,有27.7%的师范生对学科专业知识不感兴趣。调查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知识学习投入的程度,结果是仅70.9%的师范生表示对教师专业知识学习投入。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直接影响了其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兴趣与学习投入。此外,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知识课程的满意度也影响了其兴趣和学习投入。根据调查,有64.8%的师范生对教师专业知识课程表示总体满意。调查师范生对学科知识课程、学科教学知识课程、教育知识课程和通识性知识课程的满意程度,有40.1%的师范生表示对学科知识课程最为满意,有31.7%的师范生认可学科教学知识课程,14.8%和13.4%的师范生分别选择了教育知识课程和通识性知识课程。导致教育知识课程得不到师范生认可的

因素,可通过以下的调查进行分析(表5)。
 调查师范生学习教育知识课程的方式、师范生对教育知识课程教材的评价及对讲授教育知识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有48.4%的师范生表示学习教育知识课程局限于教科书;有74.2%的师范生认为教育知识课程教材要么抽象难懂,要么枯燥晦涩,缺乏指导性;有55.6%的师范生认为教授教育知识课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参与不足,或是枯燥,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调查师范生学习教育知识课程的的收获,有99.1%的师范生学习教育知识课程的主要收获是获得了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仅25%的师范生表示通过学习教育知识课程,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能。可见,教育知识课程在学生学习方式、教材使用、教师教学方式、理论应用于实践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影响师范生对该类课程的总体评价。
  3.师范生专业技能准备现状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能力。师范院校一般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开展见习和实习活动,达到培养和训练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目的。调查师范生对各类教师专业技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结果显示,师范生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沟通与合作、教育评价与研究等方面的技能的重要性,普遍表示认可。调查师范生对待师范技能训练活动的态度,仅64%的师范生表示自己是积极参加师范技能活动。关于导致师范生对师范技能训练的认识与态度不一致的原因,访谈中,受访者普遍表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待师范技能训练活动的态度。
  师范生参与技能训练活动的积极性,还与学校开设的技能训练课程本身因素有关。调查师范生对学校开设的师范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的满意程度,仅40.9%的师范生表示满意,22.9%的师范生表示不满意。调查学校对师范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的重视程度,仅47.2%的师范生认为学校重视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23.4%的师范生认为学校不重视。调查学校对师范生实践技能考核的要求,仅35.7%的师范生认为学校对师范生实践技能考核的要求严格,有28.8%的师范生认为学校要求不严格。调查师范生对所受的实践技能训练与实际应用相关程度的认识,有36.4%的师范生认为他们所接受的师范技能训练与实际应用的相关程度是有些脱节。
  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师范生只有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才能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锻炼,从而达到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访谈中,已参加教育实习的师范生普遍认为,学校在组织与实施师范实习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对师范生实习过程的有效指导,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和考核不太严格等。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师范生目前的职业选择倾向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利益取向的制约,对职业的经济地位和实际利益的考虑往往居于首位,从而背离其专业理想,导致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较低。师范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价值普遍表示认可。由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师范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其对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投入,从而导致了师范生专业准备总体不足。作为培养师范生的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教育观念落后,培养制度不健全等弊端,具体表现在: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与锻炼;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实践性不强,课程与实际教育教学关系割裂,课程实施缺乏与中小学合作,课程效果不理想;学校对于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的考核要求不严格,流于形式;教育实习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和组织,实习生得不到有效指导,影响了实习生的实习效果。
  2.建议
  第一,加强师范生的职业情感教育。
  加强师范生的职业情感教育,首先要把教师职业理想与信念教育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教育信念和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宏伟目标。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名师讲堂、走访模范教师等多种活动,使他们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对教师职业充满信心,从而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忠于教师职业是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在面对各种挫折、压力、诱惑时具有忠于职守的勇气,培养他们对国家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淡泊名利,甘愿奉献的精神。最后,将师范生的职业情感教育与其日常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专业学习、实践活动、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关心和支持他们,使他们时刻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第二,转变师范院校的办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师范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办学观念的转变。当前,不少师范院校盲目追求学科的综合性,热衷于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其应有的师范教育特色逐渐被淡化。转变师范院校的教育观念,应不断强化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学校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师范教育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考试以笔试为主,重视考试结果,轻视对师范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的考察的弊端,兼顾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为基础教育学校输送教学研究型人才。
  师范院校办学观念的转变要求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分阶段、重能力。师范院校可尝试“通识教育+专才教育”、“专业选择+课程选择”、“主修+辅修”、“职前+职后”等模式,为师范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和更大发展空间。近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北京师范大学的“4+X”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4+0”、“4+2”和“4+3”三种模式。&ldq

uo;4+0”模式指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后,第四年根据自己的意向,可选修适合基础教育改革实际需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课程,获得教育专业学士学位,也可选择除教育学之外的各种专业课程,获得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4+2”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获得专业学士学位后,通过筛选,进入两年的教育专业硕士学习阶段,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将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素质较好的中学骨干教师或教育管理人才;“4+3”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学生在四年专业学习后,报考本专业的三年制硕士研究生。这种培养模式值得其他师范院校借鉴,并结合本校实际,在教育内容、培养方式、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构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关系到师范教育改革的成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目前,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理论课程与实践的比例不太合理,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教育类课程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难以培养新型教师。当前,师范教育要主动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整合师范教育的课程资源,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结构,突出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和课程结构的优化,实现多学科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通识知识课程、教师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之间比例趋于合理,从而使师范生既具备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又能为其提供宽广的知识背景,发展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第四,突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实习制度。
  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师范生是否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是教师职后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因此,教师教育也应该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相统一。强调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邀请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对师范生进行实践指导,有效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和转化。除传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环节外,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依靠学生社团,举行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技能竞赛活动。学校应调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与基础教育学校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拓宽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培养的空间和渠道。应健全师范生实习制度,创新实习模式,
适当延长实习时间,重视对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的考核。
  第五,强化师范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师范生专业自主发展。
  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感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决定其学习的效率和成就。师范生应自觉根据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主提高,不断增强自己对教师专业的认同感,使个人日益接近和符合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和要求。从入学开始,学校就应引导师范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学习资源,努力学习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着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充分准备。强化师范生自我教育实践的主体意识,自觉地参与到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培养活动中。师范生要明确教育实践技能训练的要求和重要性,坚定提高教育实践技能的信念,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和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