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

2024-11-06 22:36:2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 已知条件需开放。开放性教学中练习设计时,我提供给学生的练习、条件一般都是多元的、有选择的、答案不惟一的习题。在学习“整十数笔算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请同学们先自由出题,后交换题目同桌对练。这样设计练习,被除数是任意的,除数也可以是10~90的任意一个数。这样练习的内容学生就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不但全面地深化了教学内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2. 解题方法要开放。我设计的练习,力求解题方法的不唯一,解题途径的不唯一,答案的不唯一。通过引导,能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为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修一条120千米的公路,前5天修了40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需多少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找出了如下的解法:⑴160÷(40÷5)-5;⑵(160-40)÷(40÷5)也可以从求修1千米公路用的时间来思考;⑶5÷40×160-5;⑷5÷40×(160-40)还可以用倍比的思路解答:⑸5×(160÷40)-5。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突破习惯的思维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达到了开放的目的。
  3. 问题情境的开放。“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真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我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且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如,教学“米的认识”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明从家到学校100米,到小方家50米,而小方家到学校60米。问:根据这个情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结果学生思维活跃,回答问题也是精彩纷呈:一个叫思雨的学生这样回答,加入我是小明,我每天和小方一块上学,直接到学校走100米,过小方家只要走110米,差10米,只有几步,(还列举教室长8米,10米就是比教室再多2米),多走10米,上学、放学就可以和小方说说笑笑一块回家,还有遇到坏人也不害怕了。
  4. 练习对象应开放。这里的“练习对象”是相对于学生群体中学习各个层面的学生而言的。就学生群体而言,其智力和思维能力相差悬殊,理解问题的速度和深度差异较大。为缩小他们的差距,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在练习设计时,我的做法是分层练习:让成绩好的学生吃饱,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吃好,让潜能生也有所收获。如,教学“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后,我拿出一把米尺说:“小朋友,看到这把米尺,你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个练习,其实是我精心设计的。其目的就是分层练习,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要求。成绩好善于思考的同学说出了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还举例说出量什么物体可选怎样的单位合适。这时我看到平时很少发言,成绩也不理想的张凯同学也举起了手,就马上请他回答。他说:“我看到米尺上标的0、10、20、30、40、50、60、70、80、90、100这几个数字。”虽然张凯同学回答的是最直观、最简单的一种,但我抓住这个机会,马上表扬了他,我看到他开心地笑了!从此以后,张凯的发言也更加积极了。
  5. 习题素材的开放。在教学中,我更注意开放习题的素材,使其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使知识向社会生活延伸。
  (1)引进生活,感受“活”的数学。练习中,我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练习设计,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如教学“周长和面积”后,我设计这样一个练习,老师要对房子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学生一听有问题要请他们帮忙解决,都跃跃欲试,热情顿时高涨。于是我提出了问题:①请算出每个房间是多少平方米?这套住房共有多少平方米?②用边长8分米的地砖铺店面需要多少块?每块地砖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③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吊顶四周装上石膏线条,需多少米?这道题的设计使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将课堂知识拓展到生活实践中,使他们能服务于生活。
  (2)回归生活,体验数学“事实”。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提供素材,设计练习,实现开放。如,教学“小数减法”后,我问:“你们到商店买过商品,知道商品的价格吗?现在你有10元钱,请你与同桌合作,一位同学买东西,一位同学收钱,看你能买到多少你喜欢的东西?”这样设计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真正的“数学”。
  总之,开放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