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炀帝开始,中国就开启了“分科取士”的方法 ,也称之为“科举”,这也是很多寒门子弟改变自身命运甚至是家族命运的途径,所以备受重视和关注。无论在什么朝代,处于什么背景之下,总是有人想通过舞弊的办法通过考试,在古代,对科举舞弊的处罚也逐渐严厉起来的。
在唐朝,由于科举制度才开始实行没多久,很多制度都处于摸索状态,对于科举舞弊的惩罚措施就限于将考生赶出考场,在道德层面予以谴责。这种处罚对于许多心术不正的人来说简直是饶痒痒,对自身并没有实质的损害,所以唐朝的舞弊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
到了宋朝的时候,科举舞弊的处罚就比较严厉了。为了替朝廷选拔真正的人才,宋朝加重了对考试作弊者的惩罚,施行了连坐制度。 也就是说,一旦发现舞弊现象,同考场的考生都要受到惩罚,所以彼此都成为了彼此的监督对象,有效的减少了舞弊的可能性。
到了明朝,考生一旦在科举考试中被发现作弊,除了周围的考生会被连累之外,作弊者本人还会被发配边疆,取消科举考试机会。这个惩罚就非常严厉了,等同于一旦舞弊被抓包的话,这一生都完了,还会连累到其他人,受到众人的指责。
到了清朝的时候,基本延续了明朝的作法,为了杜绝作弊还专门设置了针对作弊考生的处罚的方法像枷号、斥革、刑责等。然而由于整个大清朝后期的风气不好,导致科举作弊大案屡禁不止。
总而言之,任何一个朝代对舞弊的现象都是无法容忍的,因为科举毕竟是为了选拔国家的人才,加强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在根子上不能出问题。
在宋朝,如果发现考场有一人作弊,考场考生试卷全部作废,监考官也会得到相应处罚,在明朝,作弊者一旦被发现轻者杖责,严重的发配边疆九年,永久取消考试机会 。
一般来说是取消考试资格,严重点会让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再严重就会流放之类的,予以重刑。
根据轻重有不同处罚,轻者剥夺考试资格并在考场外通报此人行为,重者发配充军,甚至处死。
被抓到,轻的赶出考场永不录用,还会影响到下代;一般的会打板;情节严重甚至会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