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焦虑解释

2024-11-01 07:01:2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你这个问题更相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和你题目,焦虑有什么关系?太广了,我无法回答。但是以下想法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主观和客观
  不已任何人意志为转移,必定存在且唯一的,即为客观。
  也就是说,任何人,任何方法,也无法使客观事物改变为其唯一以外的任何东西。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可以理解为,不是必定存在,且不一定是唯一的任何东西。
  这里的唯一并不是说物理数量液慎野上的不重复,而是认知的不可变。比如,红色,不论任何人看,都是红色,色盲看到是蓝孝碧色,是因为他主观认知偏差,并不影响红色本身的客观唯一性。

  “包括别人,心外的规律,制度,约束等吗?”这句话我完全没看明白。

  “怎么从历史的心理学例子来解释“不要把客观事物纳入主观思想轨道闹喊””
  我想,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巴甫洛夫的理论和实验上着手。因为他的实验(最经典的狗分泌唾液与铃声的实验,也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抹除),就是从一种与以往纯主观精神上对人性人格欲望的分析,转变成一种从客观必然性上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区别。

  “以及对个人的利弊意义”
  这句话也看不太明白。感觉你的问题相当的有针对性,但是又太宽泛了。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以上,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5月17日修改——————
  原本以为你要写论文,寻找思路,看了楼主你的问题补充,才发现原来是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被你打败了。
  我觉得你对心理学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我觉得你把问题弄得复杂了。
  你的问题有一点强迫症的味道,强迫症解释如下。
  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
  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患有此病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楼主提到的例子,和自己的感受,有些符合强迫观念的情况。你的例子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社交不自信,与对自己行为的疑虑。也就是说,如果在你的认知中本因该得到他人的回应或认可的情况下没有得到,就会产生一种“为什么?是哪里出问题了?”的强迫观念,并且不断联想。长此以往,渐生焦虑。
  另外,从楼主对本题目的出题,以及问题答案,补充等等情况,我感觉楼主似乎有些完美主义情节。这种情节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对人的压力同样很大。
  “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重要的诱发因素”
  在与社会,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我更加希望能够在同样的环境中得到缓解和改善。比如暴露疗法,或者冲击疗法等方式。这两者都是系统脱敏的一部分。
  暴露疗法传送门:http://baike.baidu.com/view/160266.htm?fr=ala0_1
  冲击疗法传送门:http://baike.baidu.com/view/1108426.htm?fr=ala0_1
  系统脱敏传送门:http://baike.baidu.com/view/645810.htm?fr=ala0_1
  系统脱敏法在现代应用心理学临床上取得过非常多的成功案例,楼主寻找相关内容可以找到一些知识和例子。
  这里简单介绍一些系统脱敏法。楼主也许可以按照这个情况对应自己进行一下分析。
  1、寻找到被治疗者的恐惧或者强迫内容,并且对内容分级。
  比如:
  1级-看到有人插队。
  2级-店员没有照例说慢走。
  3级-家人并没有想往常一样的做某个行为。
  等等。(以上分类为我杜撰,由于不熟悉楼主,无法分析)
  分类是按照造成被资料者焦虑情绪的深浅来逐级递加的。也就是说,越高级造成的焦虑越严重。
  2、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中,使用上述的暴露疗法,冲击疗法,或者别的,比如渐进疗法等。通过不同的疗法以减轻被治疗者的焦虑或者强迫或者恐惧情绪。
  在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被治疗者处于一个完全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之下,让其能在事后不会因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而负担任何责任。这种治疗是需要系统的计划于多方面配合才能进行的,一个人自己搞是比较困难的。
  3、巩固与观察

  我觉得楼主对心理学有一定的认识,也许现在是希望寻找一个方法了解自己。以上的内容楼主可以看看。还是那句话,心理学治疗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过程,不能仅仅从自言片语中进行了解和判断,所有我还是没有办法提出很细致的解决方案,只能给楼主提供一些信息,让楼主自己思考了。
  如果楼主还有什么问题,欢迎HI我,或者继续补充题目。谢谢。

回答(2):

看了他们几个的回答,这个问题我来尝试着回答一下。
在心理学家的眼中,尤其是存在主义和配辩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眼中,世界不是唯一的。正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人多世界”,而且每个人的世界彼此是不同的。举个例子来说,对于幸福的人来说,世界是美好的;对于痛苦的人来说,世界是郁闷的。那么谁对?都对,也都错。
说他对是因为他们的看法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反映了他们所了解的世界;说错,是因为他们说的都不是世界本身。
客观的世界本无所谓对与错,正如桌子上的半杯水,你说他“还有半杯水”,或者说“高罩只有半杯水”这都不是全面的,事实上,他就是半杯水,不是只有也不是还有,他就是半杯水,但我们人为地赋予了事物以价值。
这便是把“客观事物纳入主观思想轨道”,让我们不要纳入的本意是希望我们如实地把世界看出一个世界本身,不要认为地附加上认为的意义,比如非得告诉人家世界是美好的,世界是痛苦的,你又不是他,你又不是处在他的环境他的立场,你如何就能确定他的世界不是痛苦的,不是美好的?
当我们把客观事物纳入我们的思想轨道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用愿望去代替事实本身,这导致了许多非理性的信念出现,导致了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
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么一句话,事实告诉我们善的人也不总是有善报,而恶的人如二战日本第一战犯,日本天皇,却活的好好地,而且到世界各国去还广受欢迎戚卖闹。但因为我们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就认为世界应该是我们说认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所谓的“恶人”——之所以说是所谓的,恰是因为恶人这个此也是因为他这个人被纳入了你的主观轨道,你给他安上去的说法,但别人,例如他的母亲,他的孩子却反过来认为他是善的——当恶人做了坏事不仅没有受报应还活得好好的时候,你发现,这个是不合理的,于是你拿了一把刀就把他给砍了。这个就是我们认为赋予事物本身没有的意义所可能产生的后果——把想法和愿望当初了现实本身。
如果不把客观事物纳入主观思想轨道,我们就能如实地,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将会客观而理性。否则,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一个被我们用愿望改造过的世界。
而纳入主观思想轨道,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可能就是可以适当地保护你自己。例如,如果坏人欺负了你,而你又没有那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自我安慰的话,你可能会遭受很大很大的痛苦。问题是,我们不能过度地把客观事物纳入主观思想轨道,当过度了以后,我们就忘记了世界的本质了。
而这个跟焦虑的关系,估计是和存在焦虑有关系了,我们的存在是如何被证明的?关于世界的意义、生老病死、爱这些的探索,多多少少是把客观的世界按入我们的主观范畴来思考——不是轨道。
末了,你的问题相当专业,不知道你是哪来的,所以他们的几个回答,呵呵,不是很搭边。
满意的话,加分

回答(3):

焦虑盛行于世。

起初我以为只有我才这样。两个单位和家,在这三点之间简单地来回,那么急切,是为了挣钱。中学教书,中心咨询,回家看稿。觉得与世隔绝,但又不得不承受孤独的压力。按照19世纪初英国绅士的观点,“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人诉苦是很无耻的行为”。这句话挪到这个时代来,是不是应该改成:“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向他人诉苦是很无举颤耻的行为”?当你自愿去做某件使自己获益的事情时,诉苦就会被评价为“得了便宜卖乖”。所以当我想要在此记录这些日子的流逝时,有个清高的声音使我焦虑。抵抗着这焦虑,我说出对孤独的厌恶,说我看稿铅答看得头晕反胃,想要呕吐,也说出对钱的向往。

周四晚上离开中心,骑车前往观察儿童的家庭。之前和同事同行们的紧张讨论还停留在头脑中,我忽然产生一种感觉,好像满天都飞舞着流弹一般的焦虑,而我是一只飞鼠在枪林弹雨里滑翔,我当然无可避免地要被不幸地击中。来访者有着精神病人般的紧张不安,他的咨询师因而也觉得压力很大,还有我自己的焦虑,对专业能力怀疑导致的焦虑,因经济压力而感到的焦虑,还有这两者的槐答慧混合产物——因为要挣钱而挤占了不少学习时间。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近来我又发现自己居然那么容易接受这些焦虑Beta元素式的倾泻。譬如今天下午,看的稿子内容推进到对一种非常艰苦到残酷的场景的描写,我的心情也随之忧郁和感到无望,而看到那些可怜的人们在那样的绝境中奋力寻找信仰以保存希望时,我也感到些许振奋。能自发地同感是好事,但要记得保持观察呀。

我们的无意识深处,不知道还藏有多少未知的印迹。它们像是大地上的沟槽,当大水覆盖时,无人知晓其实是这些沟槽左右着水流的方向。前几周一直在为中德班报名的事情焦虑,我当时能够认识到的解释,是觉得这焦虑来源于与同学们的不一致,是分离焦虑的一次表现。过了一些时间,我忽然又意识到其实同学们的选择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因为大人与中德班的持续联系,使我感到我不去选择精神分析组就意味着与大人的分离。解释得以推进,但不会止步于此。昨天我忽然想起我自毕业以来的种种表现,我没有走大多数人所走的路,我离开了生长的地方离开家和母亲,尽管我为分离而焦虑但却一直在追求分离,或许是因为不分离会带给我另外的焦虑和恐惧。或者也需要反过来说,我一直在追求分离,却一直为分离感到焦虑。我不知道哪种表述更接近事实。报名的事情是一次重演。每一次在意识层面我都有合理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决定,并以此安慰自己的焦虑,但无意识中决定这种行为模式的那个印迹还未清晰浮现,焦虑也不过是被暂时压抑至无意识中,等待下一次可以分离的机会。也许即便我有足够的钱,我也会找到其他理由选择不参加精神分析组。

回答(4):

焦虑是对自己的无能产生的愤怒,但又不愿承裤派改认这点,内心充满胡判了恐惧和彷徨。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人们被高密度的信息裹挟着、挤压着、焦灼着。他们被风口上的猪炫耀着,一次次被带偏了跑道,追逐着所谓的机会的风口,幻想着自己也能成为那个被吹上天的猪。而机会永远羡困都是那个投向空中的彩碟,你没有那金刚钻就揽不了这个瓷器活。在你跃起的一瞬,也许正有一个陷阱等着你……
焦虑无处不在!

回答(5):

我个人认为不要把世间的所有问题都复杂化 。只要简简单单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