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妃子份位的问题

2025-05-04 08:12:1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诸宫。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
皇后(1)
皇贵妃(1)
贵妃(2)
妃(4)
嫔(6)
贵人(无定数)
常在(无定数)
答应 (无定数)

回答(2):

清朝后妃制度自康熙后典制完善,自皇后一下设立皇贵妃1位,贵妃2位,妃4位,嫔6位,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其中嫔以上地位较高,为内廷主位,有定额,有封号,有冠服。
其中皇贵妃不轻易册封,多为病重冲喜加封、继立皇后作为过渡、死后追封和先帝妃嫔尊封几种情形,多为荣誉性质,且同时期仅有1位,不需要封号称呼。
贵妃2位却很少并立,同时期基本上只有1位,不需要以封号区别。初封的贵妃基本没有封号,由妃晋封而来会以封号称呼,清代只有乾隆朝出现双贵妃并立,即纯贵妃苏氏和娴贵妃辉发那拉氏,纯贵妃苏氏和嘉贵妃金氏,纯贵妃苏氏和令贵妃魏氏。其他朝同期只有1位贵妃,康熙朝温僖贵妃、贵妃佟佳氏;雍正朝贵妃年氏、熹贵妃钮祜禄氏;乾隆朝贵妃高氏、庆贵妃陆氏;嘉庆朝贵妃钮祜禄氏、諴贵妃刘佳氏;道光朝全贵妃钮祜禄氏、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琳贵妃乌雅氏;咸丰朝懿贵妃叶赫那拉氏。
妃4位也不一定了,妃嫔多的皇帝往往超过这个数,妃嫔少的又不够这个数。妃位的封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多为美好之意,用以区分。同时期超额的少,基本上只有康熙、乾隆妃子多且长寿超额。以两人为例:
康熙朝:早年同时册封惠妃、宜妃、德妃、荣妃四妃,十多年后册封良妃,晚年册封成妃、和妃、宣妃。妃位最多时候有七人。
乾隆朝:先后册封娴妃、纯妃、嘉妃、愉妃、令妃、舒妃、忻妃、庆妃、颖妃、豫妃、容妃、惇妃、顺妃、婉妃、循妃、芳妃等十几位妃子,有晋封,有稳居妃位,有降位,加上册封及薨逝先后顺序,妃位有不足数,也有超额的时候,同期妃位最多时六位左右,其中愉妃自乾隆十年封妃,一直到乾隆五十七年去世,居妃位47年,几乎见证了乾隆朝妃位人员变迁。

回答(3):

都是同一等级的 ,要看皇帝喜欢谁比较多(看谁侍寝的多了)水的地位也会提高,如果有子女,子女有功的话,多会对他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变
都是可怜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