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拜偶像追星成风已刮得满天遍地,且越刮越大。特别是青少年好奇心重、爱模仿,视偶像为学习的对象,更希望有偶像相似的成就。我常在街上看到青年人模仿明星身穿入时服饰,希望自己就是那歌星。其实,适当地崇拜偶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把偶像身上好的东西,视为自己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鼓励,和不断鞭策自己上进的力量。
当然,生命之于红尘,有多种生存形式,有人追求的是表层,有人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充实。实际上每个人一生中,内心都有一个自己崇拜的偶像,只是崇拜的东西不同罢了。我们年轻时也曾喜欢许多电影名星,好象有一本《大众电影》的杂志,我们也是每期必看。那时,是电影盛世,我们在一个地方看一遍不过隐,还跑到另一个地方在看一遍。不过,那时我们喜欢的大多是他们在电影里所扮演的角色,让我们崇拜的也是在影片中的伟大人物和英雄形象。而不是纯粹的演员本身,以至于导致许多扮演正面角色的演员受人喜欢,扮演反面角色的人遭遇白眼。通过他们的表演,让我们记住了许多伟人的优秀品质、无数英雄的勇敢形象、爱国志士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的精神以及爱情的纯洁与高贵等,这些优秀品质伴随着我们成长。漫漫浸染着我们,也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里,后来便形成了我们行动的指南和做人的原则。
然而,现在的青年崇拜的往往是明星的所有,有的只崇拜浮浅的表层现象,只追求个性张扬。更有甚者崇拜的是他们身上的缺点,如:张口骂人,抬手打人等不文明的举动,以及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样子,实在让人不可理喻。当然,不乏好多有思想的青年,他们从不随波逐流,总是追求好的一面。我在电视上就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周笔畅的歌迷们,受青春偶像周笔畅爱心的影响,共捐资认捐了200多口“母亲水窖”,极大缓解了这些严重缺水地区的父老乡亲的饮水困境,让一种爱的力量,传播在天之高远,地之深厚的黄土地上。
与其说我们崇拜的是这些人,还不如说我们崇拜的是这些人身上的这些特质。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借鉴且不断地学习,增强自身的能力,从而向着这一方向进步。崇拜,应该是一种欣赏,欣赏偶像的才艺,欣赏他们身上优秀的一面,以及他们的某些良好的精神品质。
如果把崇拜当成是无限制的追星,损失的不单是金钱,更多失去的是宝贵的时间。有人因迷恋偶像而荒废学业,甚至自寻短见,因崇拜偶像而产生悲剧亦大有人在。这崇拜本身没什么,它可以给人以力量,但这崇拜变为一种盲目的潮流,则是种残酷的戕害。
崇拜偶像也就是现如今流行的追星,大概网络语言就是“粉丝”。我记得我们这代人,在读书时,只想看到刘德华、张学友、黎明等这些人的演戏和唱歌,他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抬足是那么的充满魅力而富有神奇,简直就是自己心中的偶像,甚至他们的身高和血型都要花上一段的心思去琢磨。那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上海滩》的许文强,总是在一段时间的生活里刻意去模仿他,但随着年龄的渐长,知识的不断丰富,欣赏层次的提高,明白自己昔日刻意去模仿明星是如此的可笑。
当我看到现在的学生们,因为盲目的崇拜偶像,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每当有一些歌星开演唱会的时候,一些学生节衣缩食去买门票时,更有甚者,竟然不顾家中老迈的父亲,而把给父亲治病的钱用于买明星歌唱门票时,我不能再沉默啦。我真的很疑惑这种事情发生的真实可靠性,但在我看了相关报道后,才相信这个事件的真实性,在这个女孩看完她心中的偶像演唱会后,那幸福的表情,让人难以想像,而她的父亲已经病死,但则一点也没有悲痛。是谁让她们如此疯狂,如此迷恋。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教育,我想主要还是我们媒体的作用罢。
在这些所谓的追星族中,有的年龄仅有二十多岁,就靠一张美丽的脸蛋和一副嗓音就轻易地红遍大江南北,而他们的文化素质又能怎样,当今风痱一时的某大歌唱家,在给别人签字时,竟然把一个比较肮脏的字眼签了上去,更有甚者,某明星在驾车时撞了人后,不是去救人,而是驾车逃去,可见我们这些明星的素质有些人还是非常的低下的。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电视节目,娱乐圈几张熟悉的影视明星的脸占据了电视大半的频道和时间,把真正能够引导教育人的科学、文艺家在电视中露面的机会剥夺去,这不得不让我们对现在的媒体产生责怪的原因啦,当然这里还主要是因为商业利益的原因。因为科学家和文艺家已经没有人去看啦,只要放上这些所谓的明星们,大家才会挣着看。
崇尚伟大,不凡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然而现在有的人,大都是以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人,而去崇拜他的全部,这难免有些本末倒置啦。
如果一味地喜欢一位明星,她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你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那确实有些幼稚可笑了,而在我们心里对他们要有个度,理智点,不要过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我最崇拜的名人
望着这个题目,一下子,我有些茫然。长这么大,我崇拜的人太多了,如:女英雄刘胡兰,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伟大领袖毛泽东 ……但是最崇拜的,哎!思绪不停地在脑中翻滚,我不停地回想,回想。哦,对了,也许是他——霍金。
虽然他并不像SHE,周杰伦那样“火爆”,但是,我崇拜他,崇拜他的那种精神和智慧。
想到霍金,眼前就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虽然,他全身瘫痪,惟独只有三个手指可以活动,但是他仍然坚强地面对生活。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失去太多:他的手指还能运动;他的大脑还能思维;他有终生追求的理想;他有他爱和爱他的亲人和朋友;他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这么大的打击,他还能这样的面对生活,面对一切,可见,他不是一个常人。
也许对科学稍有兴趣的人都知道,霍金写了一本《时间简史》在这本书里,霍金为大家讲述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等等。他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大家可以想象的到吗?他写这本书是在他完全失去说话能力,刚刚动好手术下写的。当然在他左手骨折,缝了13针的情况下,不出两天,他又投入了工作。这是为什么?是他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
我佩服他,我崇拜他。理由很简单——崇拜他乐观向上的态度与坚持不懈,执着地追求。
有的人崇拜名人,是为了追时尚,而这种盲目地崇拜会使人误入歧途。有的人崇敬名人,把自己崇敬的名人作为自己的榜样, 激励自己像他们一样,为人民做贡献。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人们也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成功了。每个人,都有自己 喜欢的名人,无论是崇拜还是崇敬。我也不利外,我崇敬居里夫人。 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已具备了漂亮这一资本,但是,她却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她为了做科学研究,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的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然而,她的努力不是徒劳的,最终,她终于发现了天然的放射性元素镭。 她本来可以就在她发现镭后申请专利,从而获得大笔财物,可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毫不犹豫地将镭的提纯方法公布于众。后来,居里夫人竟由于缺少购买1克镭的经费而难以从事科学研究。最后,还是一位美国知名女记者在美国发动一场募捐,筹集所需的10万美元款项。 居里夫人是登上法国科学院讲台作报告的第一个女子。 我对居里夫人的人格感到钦佩。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项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就像她杰出的科学成就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着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辉。她坚强、她意志纯洁、她严于律己,使我不得不肃然起敬! 现在的年轻人、学生都放肆地去喜欢那些明星,比如说周杰伦、SHE呀、周笔畅啊,乱七八糟的。可我认为他们除了歌唱得好以外,我觉得其他也没有什么呀!他们并没有经历真正的苦难……
同意 也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