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是相声的术语,指的是经过细密组织、铺垫,达到的喜剧效果。比如马三立说的《逗你玩》,前面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这个贼怎么跟小虎做游戏,怎么教他念自己的名字,经过这么多的铺垫,三番四抖,最后贼来了,把小虎妈晾在外面的被单偷走了,达到让观众开怀大笑的效果。
运用夸张手法
一、要知词意
相声演员在学说一段相声之前,要知道这段相声作品的意义。要知道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主题思想就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说明的问题。人物思想是指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作者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有性格的。
演员不仅要知道主题思想和人物思想,还要知道每句台词的意义。这是说好一段相声的首要问题。
二、要吐字真
作一个相声演员,要有伶俐的口齿。相声是笑的艺术,也是语言艺术。什么段
子也离不了说唱哏、学哏,也离不了说,因此它要求演员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
观众耳朵里去,观众听得清楚,才能发笑。观众听不清楚,就笑不了啦。不能叫
观众一边听,一边问别人:“他说的是什么?”那位回答:“我也没听真。”这
样就影响效果了。吐字不真,如“钝刀割肉”。有人主张“咬字要狠”。我觉得
咬字不能狠,咬字过狠,也使人听着不舒服。相声演员为什么练习《绕口令》?
就是为锻炼唇、齿、牙、舌、喉,要把平、上、去、入四声字说准确。
三、要发音准
相声演员发音要准确。发音主要指的是唇、齿、牙、舌、喉五音要准。相声演员
是用丹田发音,虽不象戏曲演员那样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说能唱,丹田气足,
声音要美,说出来好听,唱出来够味儿。过去有好嗓子的不多,因为唱是竖音,
说是横音,再加上那时生活所迫,一天要说七、八段,这样就把嗓子说横了,也
就是累坏了。在三、四十年代只有几位有好嗓子的,学戏曲、学唱大鼓、杂曲,
学唱歌曲,唱哏并不多。现在很多段子是又说又唱,它就更要求演员有好嗓子。
学说相声不但要锻炼吐字,还要练习发音。声音要美,要注意轻重音儿、高矮音
儿,尽量要把语气说对,把话说得悦耳动听,避免怪声、怪调儿、尖音儿、炸音
儿,别使观众听着不舒服。说唱出来,要使观众爱听。
四、要气口匀
相声表演艺术,没有鼓板伴奏,看起来好象没有节奏。其实不然,相声表演艺术
无论是说什么哏,都有节奏。相声是以气口为节奏,气口要均匀,使观众听着顺
耳爱听。
说贯口段子,更要气口均匀,象《地理图》一段一百多个地名,要连续不断说完,主要得会用气,偷气,换气,把气口掌握均匀,说出来如断线珍珠,珠落玉盘,这样观众才能叫好。一段贯口有一段贯口的内容。如《维生素》这段相声有三段贯口,第一段是服务员报菜名,说的是鸡、鸭、鱼、肉的菜名,这段是按照《报菜名》来说。第二段是二哥想吃的家庭炒菜,这段必须说得要美,让大家听着想听、爱吃。第三段是说这些菜有什么营养,介绍给观众。观众觉得说这些吃的很有学问,听着又顺耳,这样就叫起好来了。这三段贯口是根据内容设计气口。贯口是如此,不是贯口的活也要把气口设计好。气口不匀,说得快了,使观众心忙,说得慢了,使观众截气。吐字要真,发音要准,气口要匀,三者都要给观众以美的感受。
五、要语气对
语气是表达感情的,分为高低、快慢、轻重。同样一句话,语气不对,意思就变
了。比如:乙摔碎一个茶碗。甲问:“这茶碗是你摔的吗?”乙答的音调低,说
得慢,重音在我字上;
“是我摔的。
”这茶碗是他摔的。如果乙音调高,说得快,重音在摔字上,就成了反问语气“是我摔的?”这茶碗就不是他摔的了。
相声演员各有各的语气,但说相声时必须是说相声的语气,不然说出来就不象相声了。
相声里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人物的感情也多种多样。
相声演员模拟人物说话,要把语气说对,也就是要把人物的感情表达准确。语气不对,人物的感情就变了,包袱儿也就响不了啦。
比如《一贯道》的结尾:
甲:幸亏老太太死啦,要再病俩月,儿媳妇非剐了不可!老太太死了,儿媳妇这
个哭哇!
乙:还哭她哪?
甲:哪儿呀,她(指腿)疼啊!
最后这句疼字重音一改轻音,语气一慢,包袱儿就抖不响了。所以说演员必须要把语气表达准确。
相声早在宋代就有,原来的名字叫"象生"或"像声",是仿学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相声在发展过程中曾经把口技中的"杂学"、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评书中的"贯口"、莲花落中的"太平歌词"和滑稽二黄中的诙谐表演等等,加以吸收融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按照相声演员们习惯的说法,就是讲究"说"、"学"、"逗"、"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