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和我现代戏曲的区别是什么?

2024-11-17 20:49: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中国古代戏剧也称为中国古典戏曲。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戏曲”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戏中唱的曲,是与“散曲”相对应的概念。20世纪初年的王国维,首先明确地用“戏曲”一词来统称中国古代戏剧。中国古代成熟的戏剧诞生于元代,当时称为杂剧,是融合此前的各种表演艺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戏剧形式。在杂剧的发展过程中,剧作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小说、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元杂剧的名作。元代末年,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的南戏(南曲戏文)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戏曲形式,称为传奇,至明代产生了汤显祖的《牡丹亭》、至清代又出现了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样的杰作。到清代,在北方的戏曲中心北京出现了以安徽二簧戏为基础,吸取诸种地方戏的优点形成的京剧。

中国古典戏曲把歌曲、宾白、舞蹈和表演等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的戏剧艺术形式。作为表演的戏曲的脚本的文学剧本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相结合又以韵文为主的文学剧本。一个戏曲剧本称为本,一般一个戏曲都由一本构成,也有多本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戏曲故事的,像《西厢记》由五本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桃花扇》则由上本和下本共两本组成。每本戏曲一般又由若干个更小的单位构成,杂剧中称为“折”,而且每本多由四折组成,明清传奇中称为“出”,像《牡丹亭》多达55出,《桃花扇》上、下本各20出。“折”和“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段落,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同时又往往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像杂剧中的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个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中国古代戏曲一般由曲词、宾白、舞台提示三部分组成。曲词的作用主要是抒情,但又不限于抒情,同时还有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刻划人物性格的功能,这种曲词是在传统的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诗歌形式,往往有较为严格的格律要求,以符合于唱的需要。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主要是白话,也有部分韵语。对白与话剧中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舞台提示包括提示人物的活动时间、空间,人物的出场离场,还包括提示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在杂剧中往往将对动作与表情的提示称为“……科”,如“长吁科”即是提示人物作长叹的表情样子的意思,“把酒科”即是提示人物作把酒的动作的样子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戏曲中,讲好一个故事尽管很重要,但似乎更为重要的是要写好曲词,而曲词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抒情,尽管它也对叙事(讲故事)起着相当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像《牡丹亭》中十分有名的《长亭送别》这一折戏中,情节十分简单,即长亭送别这一个小小的事件,要论整折戏的艺术性,无疑是其中写得十分出色的曲词。

中国的现代戏剧:源于“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时称为“新戏”、“文明戏”,后来称为话剧(主要是与歌剧及中国传统的戏曲相对而言)。曹禺、老

回答(2):

概念是事物性质的定义。区分不同的概念,是认识不同事物属性的基本方法。中国戏曲发展到今天,到了必须区分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的概念。就其戏曲舞台美术,也是如此现代戏曲舞美是有它特定的含义的,是一个自建国以来从属于新编剧目的新概念,传统戏曲舞美是由于“现代”的存在才有的相对的命名。二者一个纯然发端于历史,以人物的造型为主流;一个绝对属于现代,景物造型与人物造型并驾齐驱。现代意义上的戏曲舞美,作为整个戏曲艺术中一个独立的创作分支突现出来,并日渐重要,应始自我国的“五四”运动以后。从1908年上海“新舞台”算起,到 1936 年,二十八年间我国已建立三百八十六座新舞台,1949 年更猛增到八百九十一座。建国十周年时,有关单位的统计显示,全国有剧场两千八百多座,其中还不包括当时非营业性的工人俱乐部、文化宫及各地机关、工厂礼堂。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全国剧场总数有多少,没有确切数字在手,仅北京一地,怕不会少于百座。
  全国数百个大中城市,几千个县城,说有上万座可以演出剧目的场所,不会是夸大其词的。今后更长一段时间,这类以镜框式舞台为特点的剧场的条件、设施、特征等,无疑会极大地刺激民族表演艺术的发展,并给之以深刻影响。舞台艺术的各个部门有严格分工,共同完成剧本的形象创作。
  建国后戏曲舞台美术经过一系列重大变革,与传统戏曲舞美已不可同日而语。新充实发展起来了一套旧戏曲没有的创作队伍,分别从事景物造型设计、人物造型设计、灯光设计制作、效果设计制作以及演出的管理工作等。从业人员的增加,创作经验的积累,财力物力的丰厚,反过来又促进了戏曲舞美的提高。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舞台美术,不是单指旧戏班中以挑班演员作为编、导、音、美的中心,以显示他们的唱、念和表演技巧为目的的旧舞台美术的概念。因而,它也就决不仅限于以传统戏人物造型为主的行头盔头、容妆切末、一桌二椅等,而是囊括了新的景物造型、人物造型和现代科技条件下一系列的舞台技术设备:电力、灯光、机械、吊杆、音响、幕布体制、多空间形式以及多功能舞台等。
  同时,它也是在近现代声学、光学、电学、机械学、材料学、色彩学等科学理论指导下出现的一个概念。

回答(3):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戏曲”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戏中唱的曲,是与“散曲”相对应的概念。20世纪初年的王国维,首先明确地用“戏曲”一词来统称中国古代戏剧。中国古代成熟的戏剧诞生于元代,当时称为杂剧,是融合此前的各种表演艺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戏剧形式。在杂剧的发展过程中,剧作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小说、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元杂剧的名作。元代末年,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的南戏(南曲戏文)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戏曲形式,称为传奇,至明代产生了汤显祖的《牡丹亭》、至清代又出现了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样的杰作。到清代,在北方的戏曲中心北京出现了以安徽二簧戏为基础,吸取诸种地方戏的优点形成的京剧。

中国古典戏曲把歌曲、宾白、舞蹈和表演等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的戏剧艺术形式。作为表演的戏曲的脚本的文学剧本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相结合又以韵文为主的文学剧本。一个戏曲剧本称为本,一般一个戏曲都由一本构成,也有多本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戏曲故事的,像《西厢记》由五本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桃花扇》则由上本和下本共两本组成。每本戏曲一般又由若干个更小的单位构成,杂剧中称为“折”,而且每本多由四折组成,明清传奇中称为“出”,像《牡丹亭》多达55出,《桃花扇》上、下本各20出。“折”和“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段落,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同时又往往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像杂剧中的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若干个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中国古代戏曲一般由曲词、宾白、舞台提示三部分组成。曲词的作用主要是抒情,但又不限于抒情,同时还有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刻划人物性格的功能,这种曲词是在传统的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诗歌形式,往往有较为严格的格律要求,以符合于唱的需要。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主要是白话,也有部分韵语。对白与话剧中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舞台提示包括提示人物的活动时间、空间,人物的出场离场,还包括提示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在杂剧中往往将对动作与表情的提示称为“……科”,如“长吁科”即是提示人物作长叹的表情样子的意思,“把酒科”即是提示人物作把酒的动作的样子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戏曲中,讲好一个故事尽管很重要,但似乎更为重要的是要写好曲词,而曲词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抒情,尽管它也对叙事。

回答(4):

我国传统戏曲和现代戏曲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戏曲特别强调抒情性,和诗词的关系比较密切,现代戏剧多用口语;
从结构上看,传统戏曲基本上是每出一个中心事件,现代戏曲每一幕的情节往往是立体错综的;
从表现手法上看,传统戏曲在表演方式上强调唱念做打,表现手法上虚拟性和程式化比较明显,现代戏剧不仅有复杂的布景和道具,还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

回答(5):

A.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戏曲特别强调写实性,和诗词的关系比较密切,现代戏剧多用口语;从结构上看,传统戏曲基本上是每出一个中心事件,现代戏剧每一幕的情节往往是立体错综的;从表现手法上看,传统戏曲在表演方式上强调流派传承,表现手法上虚拟性和程式化比较明显,现代戏剧不仅有复杂的布景和道具,还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
B.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戏曲特别强调抒情性,和诗词的关系比较密切,现代戏剧多用口语;从结构上看,传统戏曲基本上是每出一个中心事件,现代戏剧每一幕的情节往往是立体错综的;从表现手法上看,传统戏曲在表演方式上强调唱念做打,表现手法上虚拟性和程式化比较明显,现代戏剧不仅有复杂的布景和道具,还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
C.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戏曲特别强调象征性,和诗词的关系比较密切,现代戏剧多用口语;从结构上看,传统戏曲基本上是每出一个中心事件,现代戏剧每一幕的情节往往是立体错综的;从表现手法上看,传统戏曲在表演方式上强调女扮男装,表现手法上虚拟性和程式化比较明显,现代戏剧不仅有复杂的布景和道具,还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