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制台,藩台,道台,臬台分别是什么官

2024-10-30 15:32:0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制台就是总督,又称总制,明代始设。总督侧重于管军事,因此称“制军”,也叫“制台”。

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位在巡抚之上,管辖一省或二三省,总督与巡抚合称督抚。总督职掌综理军民事务、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为一方面军民最高长官,世称封疆大吏。

2、藩台就是布政使,其职责相当于如今的省长兼管民政和财务,好象古时候的一方之伯,因此称“方伯”,他也好像天子的屏藩,因此又称“藩台”。

当巡抚和总督成为固定职务后,布政使的地位就降低了,成为巡抚和总督的僚属。

3、道台就是各道的官员,司之下设“道”,如粮道、盐茶道、兵备道等等。

清朝的官员分九品,总督为一品,巡抚二品或从一品,司三品或从二品,道四品,道的地位恰是处在承上启下的一级。道又称“道台”,因相当于宋时的观察使,所以也称“观察”。

4、臬台就是专管司法的按察使,“臬”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法度”,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

臬台的地位仅在藩台之下,藩台和臬台合称“二司”。说某省的“三大宪”就是指的抚台、藩台和臬台。

扩展资料:

清朝时期,南昌有四大衙门,它们代表着南昌乃至江西全省的最高权力。在这四大衙门中,有三个是省级衙门,它们分别是抚台衙门、藩台衙门和臬台衙门,另一个道尹衙门则相当于如今的地市级官署。

抚台衙门又称总督官署,其占地面积很大。

藩台衙门,也叫布政使司署。

臬台又称按察使,是分管司法、乡试及地方官员考察考核的省一级官员,其衙署即臬台衙门又简称臬司。

前面我们说到,四大衙门中三个为省级的,另一个地市级的衙门,也可以说南昌地地道道的衙门就是道尹衙门了。

道,作为正式一级行政区划始于唐朝,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名称,最初实际相当于后来的省,且比省大,清代恢复使用后,“道”的职能及管辖范围已和唐宋大为不同。

参考资料:江西新闻网-江西晨报- 解密清代南昌的四大衙门

回答(2):

1、制台

正名:总督。

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

2、藩台

正名:承宣布政使。

清朝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3、道台:

正名:道员。

清朝时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

4、臬台

正名:按察使。

清朝也设有按察使(通称臬台),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

扩展资料:

1、总督的官职与义务

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

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

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2、承宣布政使的官职与义务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二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一般省里设有三司,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第三个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从二品,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

3、按察使的官职与义务

“按察”相当于古代的“陈臬”,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明朝省级地方官员分为三司,分别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一省军务”。

三司分别相当于现在的省财政厅、省法院院长、省军区司令。清朝布政使主管民政赋税;按察使职掌不变;都指挥使废置不设。

清代减去都指挥使司,变成“二司”。二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同为省长。藩台管行政财政,臬台管司法监察邮驿。清宣统三年(1911)改称提法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清朝 (中国历史朝代)  百度百科_清朝官职制度

回答(3):

1、制台: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

2、潘台:康熙年间在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二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

3、道台: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

4、臬台:清代亦设按察使的统称,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清末改称提法使,简称臬司。

扩展资料:

一、总督是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总制。正统六年正月,明廷用兵麓川,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

二、道台为正四品官员。但实际操作中却有特例,而驻外道员中二品和三品的皆有。

参考资料:制台-百度百科  藩台-百度百科道台-百度百科 臬台-百度百科



回答(4):

制台
明清时在官场中,通称总督为"制军"、"制台".

总督一职明代始设,原为临时差遣,有管辖地方与管辖专务的不同,如总督某处军务或总督漕运等。至成化中(1469),以韩雍总督两广兼巡抚广东,开府于梧州,始成定制。
清代始,正式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为正二品官,加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此外,另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专管河道或漕动事务。在官场中,通称总督为“制军”、“制台”,尊称“制宪法”,省称“督”。
与布政使、按察使合称“三大宪”。《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藩台
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二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同为省长。一般省里设有三司,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第三个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地位品级从二品,掌一省之政。
道台
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明朝时,省级行政长官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均为辅佐布政使的官员。
明初布政司、按察司因辖区大而事繁,布政司的左右参政、参议道员分理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按察司的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此为道员称谓之始。至清乾隆间裁去世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职,专设分守道与分巡道,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乃成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
别称“道台”、“观察”。《官场现形记》第三四回:“八点钟一位客到,乃是这里有名的一位道台叫做’磕头道台’。”又第九回:“王观察信上言明,是奉了东抚之命,前往东洋考察学务。”东抚,指山东巡抚。

臬台
按察使简称臬台、臬司,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宋各路提点刑狱司与明、清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正三品衔,隶属于督、抚。
(1)藩台(承宣布政使:管行政,钱粮)——省长。
(2)臬台(提刑按察使:管刑事,司法)——公,检,法。
(3)道台(俗称。是由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派到各地的“分道”。管钱粮,司法业务)——地区专署的干部。
(4)府台(管理几个到十几个县行政的长官)——专署主任

回答(5):

制台
明清时在官场中,通称总督为"制军"、"制台".

总督一职明代始设,原为临时差遣,有管辖地方与管辖专务的不同,如总督某处军务或总督漕运等。至成化中(1469),以韩雍总督两广兼巡抚广东,开府于梧州,始成定制。
清代始,正式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为正二品官,加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此外,另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专管河道或漕动事务。在官场中,通称总督为“制军”、“制台”,尊称“制宪法”,省称“督”。
与布政使、按察使合称“三大宪”。《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藩台
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二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同为省长。一般省里设有三司,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第三个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地位品级从二品,掌一省之政。
道台
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明朝时,省级行政长官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均为辅佐布政使的官员。
明初布政司、按察司因辖区大而事繁,布政司的左右参政、参议道员分理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按察司的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此为道员称谓之始。至清乾隆间裁去世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职,专设分守道与分巡道,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乃成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
别称“道台”、“观察”。《官场现形记》第三四回:“八点钟一位客到,乃是这里有名的一位道台叫做’磕头道台’。”又第九回:“王观察信上言明,是奉了东抚之命,前往东洋考察学务。”东抚,指山东巡抚。

臬台
按察使简称臬台、臬司,掌管一省的司法。